汉服产业第一、销售第一、商家数量第一,凭什么是成都?
汉服产业第一、销售第一、商家数量第一,凭什么是成都?
图文来自:泰哥尔 泰有意思
特别声明:本号除原创文章外,其余文章为原作者观点,发布主要是为了方便大家互相交流
文章来源丨本期沙龙分享嘉宾杨森林、施倩
本文最终解释权归分享嘉宾所有
文字整理丨戈尔、芯枚
刚过去没几天的11月22日,四川汉服举办了2019汉服节,很多身穿汉服的小哥哥、小姐姐走上了成都街头。这次活动最终因为参与人数太多,超过景区流动人群检测阀值,为预防出现意外事故,在临近结束时被协调终止。

2019成都汉服节分设了“风”“花”“雪”“月”4个方队,分别从文殊坊、天府广场、王府井、香槟广场出发前往宽窄巷子。图为“月”队出行现场。

2019成都汉服节庞大的人流
为什么汉服会吸引这么多人?传统文化在年轻人心中生根发芽,投资者和产业观察员参与,官方、社团组织以及商家等的联合推动,是风靡全国的“汉服热”现象背后一系列值得探究的原因。
汉服复兴运动
“2003年11月22日,郑州人王乐天穿着自制汉服走上街头,有路人惊呼‘日本游客来了’。 在这个近乎滑稽的误会下,汉服开始进入大众视野。”
一场被称为“汉服复兴运动”的文化现象就此开始,到今天已经持续了16个年头。

王乐天事件的相关报道
现在,抖音汉服相关主题播放量已经超过500亿;百度贴吧汉服相关用户量也从2011年的3万,飙涨到了100万,累积发帖超过了1400万。
2017年,全球汉服文化社团大概1300家,到 2019年发展到 2000多家;而目前,全国汉服市场的消费人群已超过200万。

共青团中央把农历三月初三设立为“中国华服日”,2018年在十三朝古都西安举办了第一届中国华服日活动,今年第二届在西安曲江举办。我们相信,未来它一定会到成都。
各种汉服活动更是不胜枚举。目前,国内规模较大的汉服活动,有共青团中央发起的“中国华服日”,以及西塘汉服文化周、“中华礼乐大会”等,成都也有自己的汉服节。

第六届西塘汉服文化周,两位穿汉服的小朋友
从不被理解到渐渐走向大众,汉服的发展经历了飞跃。汉服商家已分布全国28个省、区、直辖市,主要区域包括珠三角、长三角和四川省。淘宝目前共有近千家汉服店,2015年汉服产业市场的淘宝交易额超过1个亿,至2018年达3.16亿元。据央视财经频道《经济信息联播》报道,估算目前全国汉服市场产业总规模约为10.9亿元。

2015年-2018年,汉服消费群体与总产值变化
数据来源:“汉服资讯”公众号
资本的介入再次证明了汉服产业的广阔前景。据报道,由徐娇和载艺星辉共同打造的汉服品牌“织羽集”在2017年获得由险峰长青领投、辰海资本、东湖天使基金和AC资本跟投的2000万元天使轮融资,在2019年,北京与杭州两家新晋汉服品牌也相继获得数百万的融资。除此之外,面临增长压力的森马等传统服装品牌也纷纷开辟汉服品类。

分享嘉宾杨森林,美国觉能国际生命研究院院长,中国民族地区儿童关爱基金创始人,成都传统文化保护协会创会会长、执行会长,四川汉服产业联盟总顾问
很多人看到了汉服里所蕴藏的商机。杨森林表示,“我们从不讳言商业化,商业化也是一种推广方式,但我们要坚持文化本底——汉服所蕴藏的汉文化,汉文化所带来的汉人的精气神,以及汉服在历史变迁中演变出来的不同形制”。
成都,汉服第一城
我们把成都称为汉服第一城,排在杭州、广州之前。从诞生全国第一家汉服实体店“重回汉唐”,到省级注册公益汉服组织“四川汉服”;从第一个被众多媒体关注的现象级汉服商家集中地香槟广场,到第一个汉文化主题书店无料IN成都,再到第一个大型汉服主题体验文创区“华服里”,成都创造了一个又一个第一。

重回汉唐实体店大门
首先,成都汉服商家数量全国第一,汉服销量全国第一,汉服产业总产值全国第一。2006年,全国的汉服商家不超过30家,到现在发展到800多家,成都就占了66家。

重回汉唐创始人孙异(左)和吕晓玮(右)在2019天猫服饰内容盛典现场
其次,品牌强势。在《2019汉服品牌TOP50》前十名里,成都占据四席,重回汉唐居全国第二。全国很多汉服核心品牌都出自于成都,成都人吕晓玮的重回汉唐就是全国第一家汉服店。5月23日,“2019天猫服饰内容盛典”在上海举行,重回汉唐是唯一受邀出席的汉服商家。

数据来源:2019《互联网周刊》&eNet研究院选择排行
然而并不是一开始就这么顺利。2006年,吕晓玮在文殊坊开了店,有时连续一两个月都开不了张,非常难。现在它的数据简直让人震惊:有29个实体店,3月订单金额就已经达到4000万,今年产值可能会过亿。很多上市公司毛利都没有这么高。

蜀锦,纪录片《了不起的匠人》截图
成都为什么这么牛?这种文化基因其实早就有迹可循。
从历史上来说,汉、唐、宋、明四个朝代对中华文化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汉唐丝绸之路兴盛,而成都是西南丝绸之路的重要枢纽,彼时蜀锦蜀绣已经声名远播。宋朝时,成都经济繁荣,时称“扬一益二”,这里诞生了世界上第一张纸币交子。

北宋时期,成都出现了世界上第一张纸币交子。现在东门大桥均隆街就是见证交子诞生的街道,在1997年前它还被称为“交子街”。
对成都来说,还有一个时代特别重要——蜀汉,《三国演义》《三国志》等文学、史学作品无疑加深了成都人对汉文化的认知和认同。
同时,成都还有全国有名的历史文化胜迹,有锦里这样的古街文化领头羊。

张丽君,四川省传统文化促进会、成都传统文化保护协会会长,被称为“锦里之母”。她认为,汉服要在传承中有所创新,要适应现代生活需要。张会长是锦里之母,打造了锦里在全国的影响力,也是全国古街文旅化、文旅商业化的开创者。现在古街越来越多,她最常做的事情就是“Say No”——不想再看到千篇一律、千城一面的东西了。
成都汉服圈人数超过两万,可以说是全国最多的了。这十几年来,杨森林见证了四川汉服的发展。去年四川汉服产业联盟成立,目前仅在四川汉服产业联盟注册的核心群就有400多个,专业小组14个,还有1个正在筹备。联盟组织一场活动,到场人数往往在数千人以上。这些“汉粉”,他们更愿意花10万来置办汉服,就像其他人收藏耐克鞋一样。

西南财大学生汉服照
在四川,各个地市州也几乎都有汉服组织。资中市政府高度重视,由相关领导兼任汉服组织负责人,还有大量资金支持。广元市、广安市等也相继启动相关的项目。并且,几乎成都所有的高校都有汉服社团,有的高校甚至有好几个。

2017年,西南石油大学大二学生康伟是忠实汉服爱好者,他奉行“全日制”汉服。摄影:成都商报王效
在杨森林看来,四川是汉服发展最好的土壤之一。四川人的包容、舒适和创新,以及天府之国的繁荣,天府文化的滋养,为汉服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在四川汉服产业联盟的努力下,今年书店也快开了,汉服主题体验文创区“华服里”已经投入运营,这次至少会有10家名牌企业进驻,让真正的核心企业、创意企业、研究机构进驻。未来,联盟还会打造汉服主题酒店,在文创领域精耕细作,大量的汉服学者会继续深入研究,把成都汉服第一城做大做实。

泰艺术沙龙现场的漂亮小姐姐
“我们的愿望是让我们穿着汉服出去能不被人笑话。我们需要欢笑,不需要嘲笑。”即便汉服已经显露出巨大的潜力,但目前仍然属于“小众”,属于“亚文化”,很多人对汉服还存在着误区。
衣冠之美
《左传》里有一句话,“有服章之美谓之华,有礼仪之大谓之夏”。衣冠之美,是华夏的半壁天下。《周易·系辞下》曾经讲过,“黄帝尧舜垂衣裳而天下治”,黄帝以垂训衣裳之用的方法治理天下,衣裳在古代的重要意义不言而喻。

这套服饰采用织金工艺,古时候的材料是货真价实的黄金,造价昂贵,只有王妃级别才能穿
汉服全称“汉民族传统服饰”,又称汉衣冠、汉装、华服。汉服定型于周朝,传承于秦朝。*****断》卷下:“天子常服,汉服受之秦。”汉朝时,汉服形成完备的冠服体系。

在不熟悉汉服圈的人眼里,汉服常和古装剧、博物馆的藏品甚至是Cosplay划等号,或者认为汉服就是汉代的服饰。在施倩看来,这些都是大家对汉服最常见的误解。而我们现在常见的唐装、旗袍,其实也不是汉服。

分享嘉宾施倩,四川汉服产业联盟秘书长,四川传统文化促进会汉服文化专委会执行主任
唐装并不是唐朝的服装,它的起源要从国际会议欧佩克(OPEC)说起。为了对东道主表示尊重,所有参加欧佩克会议的领导人都会穿当地的民族服装。欧佩克到了中国就遇到一个难题——我们最大的主体民族汉族没有自己的传统服装。时装设计师们临危受命,从满清的旗袍马褂里提取了一些设计元素,同时采用西方的剪裁,创造出了一种全新的服装,也就是现在的唐装。

唐装
旗袍是在二十世纪上半叶由民国服装设计师参考满族女性旗服,在西洋文化基础上设计出的一种时装。旗袍是带有中国特色,体现西式审美,并采用西式剪裁的时装。清代旗装的裁制一直采用直线,胸、肩、腰、臀完全平直,女性身体的曲线毫不外露。尽管旗袍改于满族妇女的旗装,但旗袍也并不是旗装。

旗袍
除了交领右衽、上衣下裳等特点,经历了几千年文化洗礼的汉服,演变出了众多不同的形制。
在春秋战国至秦汉时期,人们常穿深衣。深衣宽大,使人“身藏不露”。深衣分为直裾和曲裾,直裾衣襟方直,曲裾则加长接出一段三角形。

根据马王堆汉墓出土文物复原图。围裹的外衣宽大,有礼仪制式,内着上衣下裳;模特脸涂白妆,那时红色颜料稀缺,主要来自于匈奴控制的胭脂山。

秦汉时期男子装饰,外穿直裾袍,手握宝剑,束发戴冠。古代礼制严谨,只在两种情况下允许“披头散发”:一是犯了重罪,脱簪戴罪;另一种是披发戴孝。
魏晋时期女孩子开始穿围裳,衣服领口较大,发型也开始有了艺术感。


左一女子下着破裙,多种颜色拼成。
唐朝民风开放,服饰很有特色,女子常服是齐胸襦裙。我们在《簪花仕女图》里见到的女子装束,其实不是日常着装,而是贵妇参加雅聚时穿的礼服。唐代宫廷仕女常穿破裙、半臂、上襦。武则天武周时期出现的“深V”服,则是女性权势的象征。


唐代人还很喜欢穿圆领袍,它来自少数民族服饰,最开始被运用在战争中——小袖子,革带束腰,下方开叉,内穿裤子,方便骑马打仗。

宋朝的服饰有两种特色,一种是宋裤,一种叫褙子,褙子又分为长褙和短褙。宋代服装裤子外露,更便于劳作,女性开始参加大量社会活动。宋代的人, 不分男女都喜欢插花和戴冠,《水浒传》里就有很多关于男子插花的描写。
在施倩看来,宋朝代表着一个审美巅峰,喝茶、插花以及各种瓷器的审美都极致简约,境界很高。

元朝等级制度森严,明朝继承了这一特点。众所周知,“衣冠禽兽”是骂人的话,但在明朝它却是褒义词。明朝官服上有禽有兽,文官官服上是飞禽,武官是走兽,“衣冠禽兽”代表着显赫的地位。大家熟知的锦衣卫,所穿的“飞鱼服”也代表着无上的荣耀与权力。

泰艺术创始人陈映红身穿明亲王服。四爪为蟒,五爪为龙,紫色在古代是很尊贵的颜色。在古代,紫色也叫螺紫,工艺复杂:把海螺的肉取出来,捣碎之后一点点地染,反复染很多次,晾干之后才会呈现紫色。
清朝实行金钱鼠尾,剃发易服的制度。但在汉人的传统看法中,“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可随意损毁,因此遇到很大阻力。于是清政府颁布了“十从十不从”的指令,其中一条是“俗从道僧不从”,所以明朝服饰反而以道袍的形式流传下来。晚明时期,服装增加了立领,清朝延续了下去。

泰艺术汉服分享会大合照
对汉服的发展来说,了解历史演变并不是在要求一味尊古。汉服在当代,是一种“复古”,也是一种“创造”,必然有它符合历史逻辑和审美逻辑的新变化。保持开放心态,让其自然生长,它自然会嵌入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无论是张扬个性,还是追寻自我,隐藏在汉服热背后的心理需求,还会不断地吸引人们的目光。
汉服分享结束后,有很多参加沙龙的朋友和我们聊了聊汉服的感受
而无论是对于泰艺术,还是对于成都传统文化保护协会和四川汉服产业联盟,这一次的汉服沙龙都不仅仅只是一场活动。汉服要出圈,艺术也要出圈,如何通过平台的打造和资源的链接互动,进一步推动文化的发展,才是我们大家都愿意尝试的原因。
特别鸣谢
服装支持丨华夏黉
妆造支持丨麦琦彩妆造型
发饰支持丨乔乔
图片鸣谢丨汉服吧吧主:琥璟明,四川汉服会长:黎冷,古墓仙女派:梅雪无名,岭南汉服:嘉林,中国装束复原小组,成都商报,澎湃新闻,凤凰网,搜狐网,四川汉服微信公众号
♡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