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口吃矫正你一定要知道的事
对于矫正口吃这件事,我觉得很多口吃朋友的思维方式不对。他们总想着,等确定能好了才去治。可问题是,你不去矫正,怎么知道能不能好呢?不确定能不能好,又不敢治,所以就卡在那里:想矫正,但迈步出第一步,不矫正,又不甘心,纠结不已。其实,这是典型的以结果为导向来考虑问题。这是不对的。正确的方式应该是以过程为导向。不是因为能矫正好,才去矫正,而是因为我难受,我不甘心,我需要矫正,所以去矫正。至于结果怎样,随他去,我只做我能做的事情,但问耕耘不问收获。就跟治病一样。得病了,难受,不是因为确信能解决好,所以去医院,而是得病了本就该去解决,所以去医院,至于能解决到什么程度,那是天意。
用追女孩子来举例子:喜欢女孩儿,就去追,去追,才有可能追上。而不是确定能追上才去追。怕追不上,所以不追,这就等于自己放弃了,一点可能没有了,当然,如果对方倒过来追你除外。所以,对于矫正口吃这件事,正确的做法是:要么认命,接受自己口吃这个事实,大不了口吃一辈子好了。如果你做不到这一点,那就立马矫正。怕就怕,你总矫正与不矫正之间纠结、摇摆。这样,一来会使你很烦恼,二来,你这种纠结本身就是你不能解脱的根源。对于口吃,如果你不能把他琢磨透,那么,你的琢磨本身就会强化它。
从孩提时代,他们就被带去医院和专业机构,在不同的矫正专家之间来回奔波,只为治好口中的严重问题。上学后,小朋友都笑话他们磕磕巴巴的语言状态,起外号、故意疏远……渐渐地,他们对别人不再信任。大学毕业后,虽然成绩有意,却因为不敢说话屡屡错过各类心仪的面试……他们,就是口吃者。
小时候,被别人抢了玩具因为半天也挤不出一句话而气哭;学校里,即使有问题也不敢向老师提问;咖啡店中,只能点自己能说出口的而不是那些想要的。这一切,只是为了不让别人发现自己是一个口吃者。
口吃对他们的生活造成了严重的影响,它潜伏在黑暗中渐渐控制了他们的生活。他们自打患上口吃以来,就无时无刻不和口吃做着斗争,每次好像占据上风的时候,口吃总会当头一棒,告诉自己做主的永远是它。这样的生活是否还有继续下去的必要?
口吃到底是啥?口吃从本质上说,是一种言语失调症,并不属于疾病,表现为言语频繁地与正常流利的人在频率和强度上不同、且非自愿的重复、停顿和拖长打断。
有人说口吃完全是后天的,是由模仿暗示和心理原因造成的,这其实是一种片面的说法。我们都知道,儿童口吃和成人口吃完全是两种不同的问题,成人口吃大多数是由后天因素导致的,儿童口吃则不然,更多的是先天生理异常造成的,语言神经中枢发育不良是最主要的原因。
在矫正方面,儿童口吃的矫正其实并不算难,它只与孩子错误的说话习惯相关,经过矫正与持续的练习是可以完全纠正的。相比之下,成人口吃的矫正则费劲得多,它不仅是生理层面的问题,更是与口吃者的心理状态紧紧挂钩,这就涉及到心理层面的疏导了。
我们这篇文章的题目就叫从认识口吃到认识自己,只有先了解口吃的来源,才能对自己的语言状态有更加深入的认识。认识完口吃了,我们就要说说认识自己的重要性了。
说白了,成人口吃其实更多的是一种心理疾病,在不断地与口吃斗争的过程中,口吃者的自信受到成吨的伤害,他们不再信任自己,也不再信任他人,并对口吃形成了一种条件反射。这种条件反射分为两个方面:一是对口吃症状的恐惧,一是对某些特定场景的避让。
对口吃症状的恐惧是说口吃者知道自己的口吃是哪种类型,比如说连发型、难发型、中阻型或伴随型等,他们明白自己在说一些特定的字词时会出现发音困难,或不自觉的肢体动作。在常年与口吃相处的过程中,他们在知道自己不得不说这些字之前就对即将发生的情况产生恐惧,进而加深了口吃症状。
对某些特定场景的避让则是口吃者担心因为自己的症状被他人取笑或疏远,就对一些特定的对话场景产生担忧和恐惧,唯恐避之不及。或者是因为他们先前有在某些场景下“丢人”的情况发生,提前产生避让的心理,如同巴甫洛夫的实验一样。
这两种情况都指向一个共同的结论:当外界存在明显的压力时,口吃者会提前联想到压力是由自己的口吃带来的,心理产生可见的恐惧,并严重影响到说话时的状态,即使想克服口吃的表现,却也仍旧无能为力。这就是口吃者为何迟迟无法克服口吃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