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轻松小故事(二)
接下来港一港周室开始衰落之后的一些故事 我会挑一些有趣的 大家平时看不到的点港一港 跟上一回一样 在讲故事之前 需要为历史知识没有那么深厚积淀的读者 补充一点故事的时代环境背景 方便大家理解故事大致的前因后果 那么开始了
井田废 阡陌开 社会变迁 周室衰落 血亲攻伐 虽然周庭已经无法阻挡整个社会私有化的狂潮和国家的分裂 但是周室依旧在东迁前后的很长时间里掌握着 整个国家的制度文化经济金融等核心领域 以至于任何一个诸侯国在当时的国力情况下 都无法彻底取周代之
1 公仓与铸币 周室占的地儿位于当时天下交通的水陆核心枢纽 并在这个区位优势的基础上建立了大量的公仓 这些公仓里 不只有存放粮食 还有其他大量的生产资料 技术设备 与经济信息资源 基于这些公仓中的硬通货 周室建立了一套相当稳固的货币金融体系 从而控制了当时整个国家内部的经济与贸易循环 而诸侯并没有能力做到一样的事情 因为这很大程度上是地理位置决定的 诸侯就算自己模仿建起来同样的物流存储和金融贸易中心也没用 因为不在那个位置上 贸易路线的交汇不走向那边 这是自然规律 诸侯轻易无法改变
2 礼器 所谓的礼器 大部分就相当于今天的工业模具和服务器备份数据硬件 里面包涵了大量的生产技术信息和自然环境数据 这些都是事关一个国家生存与发展命脉的关键信息知识 被周室掌握着 就相当于周室在有了这些礼器的情况下 是比那些诸侯们还要了解他们的封国的 诸侯国的国土在周室面前就跟透明的一样了 这就是为什么后来的诸侯都拼命想要去周室搞到自己封国的礼器 一旦得到了这种礼器 对诸侯国的国力发展来说都是能引起质变的 一旦搞到了记载别国信息的礼器 那要谋夺那个国家就会变得易如反掌
3 地理变迁 这要从大禹治水说起 大禹治水的故事我相信是个中国人都应该听说过 但是大禹治水的过程和结果 很多人并不清楚 在这里我为了后面的故事要简单交代一下 大禹治水的过程以及对夏商周后世的影响
大禹治水的过程首先是伴随着战争的 原因很简单 大禹所在的国家和部族的地儿被淹了 他要疏通排水 就会先淹到下游别的部族的地儿 很多部族是不答应的 而大禹的做法是 如果对方愿意配合 就帮他们重建家园 如果不配合 就打 反正就是要疏通和排水 解决自己领地内的积水水患 同时也拯救了很多其他跟大禹部族一样被淹的族群 这些部族在大禹治水的过程中大量的成了禹的忠诚盟友跟禹一起并肩作战 为后来夏的建立提供了坚实的政治基础 大禹治水真正的历史意义 就是当时的华夏大地的各个部族在巨大的自然危机迫使下 不停的战争与合作 最后互相融合的过程
其次大禹治水带来了意想不到的经济互通文化融合的结果 为后来夏商两代的贸易繁荣奠定了物质条件 既水路贯通 极大的降低了 华夏大地 两条大河辐射区域内的物流人流成本 大禹和大禹的夏人后人 终夏朝一整代以愚公移山的精神一直在疏通两大河流域的水路 这种治水行为无意中开拓了商业繁荣 同时也给夏朝政府带来巨大的财政负担 为后来夏朝的覆灭埋下了一个大雷
到了商代 基于前人几百年的大兴水利 华夏大地的奴隶制商业文明开始发展到顶峰 但整个商代 商朝统治阶层都忙于利用水路进行对外征服和掠夺 大打贸易纠纷战争 而荒废治水工程 商人都更愿意去参军征战或者贸易获利 而不愿意去治水修河 于是到了商周交替之时 几百年前那种基于两大河治水辐射出来的水道 大量的都已经淤塞或者消失了 这也是商朝灭亡时候 其军队主力远征 来不及撤回的主因之一 原来存在可以帮助军队快速移动的 四通八达的水路 彼时已经大量的消失了
正因如此 到了周代 华夏大地 已经失去了夏商两代大部分时期那种 水路贯通全天下的局面 过去基于内陆水道通达而高度发达的商业文明 在短时间内一落千丈 周朝初始 一度打出要恢复夏朝文化制度的精神旗号 其统治阶层经济上的动机 就是希望恢复治水文化 疏通全国水道 重塑大禹治水的功绩 复现夏商两代的商业文明经济繁荣 但后来周人很快就发现 大禹治水的伟大力量 远远超出了他们的能力范畴 即便是在治水的知识和器物没有遗失的情况下 周人亦无法组织起祖先那样的治水力量了 用当代的眼光看 大禹治水前后近千年 在社会生产力水平没有大幅改变的条件下 当然不是周人用个几十年百来年能复制成功的
基于这样的物质现实 周朝统治者 只能想办法改变社会经济模式 不能改变环境 就只能改变自己了 华夏大地的奴隶制商业文明在经历了高度辉煌发展之后 戛然而止 转向封建经济模式
4 尊王攘夷 尊王攘夷 最早是郑国开始干的 真正首先干成的 是齐国 尊王攘夷的本质 其实就是夺取周庭的经济金融主导权 讲通俗一点就是要把周庭对整个国家的征税权剥离给某一个诸侯国 郑国的路子是让诸侯王或者诸侯王的代理人 去周庭做财政部长 替中央政府来主导整个周朝国内财税的分配 最后被周庭和其他所有诸侯一致反对(明里暗里都反对)即便是郑国打赢了对周军的一系列战争的情况下 郑国的图谋还是失败了 因为郑国这样做损害了当时天下几乎所有成员的利益
后来者齐国在管子的主导下 打着一样的旗帜 同样喊着尊王攘夷的口号 用了完全不同于郑国的方案 最终成功的把周庭的大部分经济金融主导权剥离到了齐国 让齐国一时间财富假于天下 天下财货皆入齐地 那么管子具体是怎么做的呢 (这里只大概讲一下 因为展开来会是很复杂一个故事 以后可以单独讲一篇小故事)用当代的概念讲 管子在周朝内部搞了一套 产业链分工贸易体系 从而成功绕开了周庭对一众诸侯国们的经济金融控制 迫使周庭与齐国分享了整个国家的征税权 主要的具体表象特征之一就是齐国开始大量铸币 齐国的货币开始在诸侯国中广泛流通 成为当时的主流贸易货币
在齐国开了这个先例之后 后来想要实现崛起的霸主国家 就基本是去争夺这个已经被剥离出来的征税权 而很少去找周庭搞事了 周庭到后来就是等诸侯们斗争完了 分出胜负之后 去过个场 认证一下 类似现在国际上某些商业协议签约仪式
终于可以开始讲轻松的小故事了
今天要讲的是 齐国衰落之后 到晋国崛起打败楚国赢得经济霸权过程中发生的故事 这里要插一张手绘草图 方便读者理解当时的局势环境

齐国因为桓公的后代争夺继承权 爆发了内战 多方吃鸡 互相清洗 杀得天昏地暗 宋国因为在桓公时代跟齐国的贸易亲近关系 此时敏锐的嗅到了巨大的商业机会 想要攫取齐国在管子时代从周庭那儿剥离出来的经济金融主导权 因为齐国彼时一片大乱 商货不通 而产业链上的其他大大小小数百诸侯国 日子还得继续 贸易还得循环 大家要吃饭的嘛 商业贸易并不会因为齐国诸侯的家事而停滞 齐国不好做生意了 那大家就去别的国家做喽
彼时在环诸侯国产业链上 有实力的诸侯国 其实都看到了齐国内乱的机会 但是被宋国近水楼台先得月了 宋国率先介入了齐国的内战 用军事手段 帮助本已斗争失败的齐国长子回国继位 当然这不是白干的 齐国新继位的君主 也很识相的用经济利益回报了宋国 既把桓公管子时期齐国经营打造出来的产业链经济主导地位 大量让给了宋国代理 这让齐国的豪族们在商业利益上受到了巨大的损失 导致这位新继位的外国代理人君主 没干两年 就被齐人赶回宋国去了 宋国再出兵 帮助这位老兄返齐掌权 这位老兄倒是又登基了 但是没干两年 人挂了 可见齐国内部利益斗争之激烈 之后齐国又陷入了长期的内乱和政治动荡 天下的霸权注定要易手了
在经济霸权易手这个事情上 宋国显然占得了先机 全天下财货开始往宋国走 面对如此规模财富涌入后的宋国君主飘了 (不难想象当时宋国统治阶层的心理活动 我们这下发财了!!!) 他希望快进摘掉宋国的齐国贸易代理人的帽子 赶快把所谓临时代行齐国的经济贸易功能地位 做实 而不是一直挂着齐国内乱 大家暂时来宋国贸易流通周转的临时工地牌子 于是这位品德高尚的大能 火急火燎的做了一个非常愚蠢的决策 他非常草率且急忙的向其他诸侯国提出重新签订 贸易协议的计划 想来坐实自己的诸侯国在经济上取代齐国功能的地位
所谓做生意嘛 大家要恰饭的嘛 其他诸侯国其实本来也没啥大意见 因为齐国本来在产业链分工贸易中 征税的比值是非常低的 现在只是齐国战乱了 大家换个地方 一切照旧 而且物流成本可能宋国比齐国还要低很多 宋国离大家更近嘛 如果大家要争来争去 生意停了 反而商业贸易损失会更大(当时主要参与诸侯国之间贸易的都是些王公贵族和他们的代理人) 所以面对宋国君主急急忙忙要会盟重签贸易协议的行动 其他诸侯本来就是微微一笑 但也乐见其成的事情 赚钱嘛 不寒碜 谈得都是刀乐的事情 大家预期心态都是很快乐的 都想着没了齐国坐庄大家赚更多的事情
但事情就坏在宋国的君主此时已经飘了 在新的贸易协议谈判的大会上 这位大能 不但提出了经济上的要求 还喊起了尊王攘夷的口号 在政治上挑衅楚国 搞得楚王都懵逼了 要知道楚国当年虽然被齐国压一头 但齐国建立起来的这套架空周庭的产业链贸易体系 楚国还是在经济上很受益的 让楚国的国力一直发展壮大 楚国在过去虽然名义上被齐国压一头 但里子上 是又赚了钱 又扩大了地盘 哪怕齐国过去为了压制楚国的发展要多抽点楚国的经济利益 楚国凭借着自己加入齐国这个贸易分工体系之后的贸易体量 也是能赚得一个好日子的
这位楚王呢也不是没有野心 在齐桓公管子的时代 也是跟齐国好好斗了一番的 到此时也已经是心气相对平和的状态了 既然北方诸姬都把楚人归为异类 咱就搞些钱 你们这些诸侯面上说得漂亮 骨子里还不是跟楚国一样 想要搞钱搞地盘 贪得要死 那些屁话爷不在乎 楚王是这样的心态 本想开开心心签完新的贸易协议 回家数钱的
然而宋国君主雄心壮志 他不但全都要 还想比齐桓管子更进一步 他口中的尊王攘夷 其实是要在经济贸易上更进一步压榨楚国 为宋国牟利 这下楚国人不干了 当场翻脸 随后引发了一系列的斗争 最后战争 宋国被打败 而宋国被打败本身并不意外 真正产生影响的结果是 宋国成为了战场 环诸侯国产业链的金融贸易中心是不可能留在一个战火纷飞的国家的 宋国一度得到的天下财货从齐地转向宋国的机遇 转头就成空了 最后这位宋国的诸侯王在伤病中郁郁而终了
就在楚国贵族志得意满 认为风水轮流转 终于该轮到楚国坐庄抽水的时候 这位倒霉的楚王迎来了他人生中最后的对手 后来被称作晋文公的大牛
这里要穿插一下 前面忘记补的历史环境背景
5 管子建立的环诸侯国产业分工贸易体系 可以回看一下前面的手绘草图 楚国产业园在这个产业链分工里 主要提供粮食农产品矿物木材等妥妥的纯资源出口国 西面的秦国产业园 主要是畜牧和农业 北面的晋国产业园主要是农业畜牧业和金属加工 到齐国产业园这里 在管子的智慧经营下 主要是干当时的高端制造业(造车造各种贵族生活用品与奢侈品等等)和金融贸易(实物放贷 大宗必需品期货 军火贸易等等)
这里为什么用产业园这样的词汇呢 这不是搞幽默 而是楚秦晋齐 这些国家在齐国主导下搞这些产业分工的时候 不是孤零零自己干的 是带着周围一大片的其他小国一起干的 是大家不同区位的诸侯国纷纷都开始根据自己的区位优势 发展产业 只是干着干着 楚秦晋齐这几个国家越做越强把周围的小国都并了而已 大家后来看不到其他那些大量连名字记载都没留下的国家了而已 所以齐国主导的这个产业分工贸易链 某种意义上是因地制宜的 是符合一定的经济发展自然规律的 同时齐国的地理位置带来的最大区位优势之一就是 其物流收货的成本处于整个周朝贸易循环的成本洼地上 往齐国发货都是可以顺流而下的嘛 因此齐国才能在先强健了国家经济的基础上干成春秋霸主的大业
看到这里 反应快的小伙伴 应该就会发现这个产业链里存在一个非常明显的矛盾 是的 秦国跟晋国不但产业分工大量重叠 同时晋国在产业链的相对上游 和贸易路线的区位上 死死得卡住了秦国产业向上发展的路子 其实岔开说一下 这就是为什么秦国对晋国最早一直都非常好的原因 甚至还留下的秦晋之好的成语 这里主要就是秦国在经济上 有求于晋国的不是一点半点 两国的这个矛盾 在晋文公死后彻底爆发成为血战 结下大仇
补充结束 回到正题 在宋国战败变成战乱之国之后 楚国的王公贵族们就跟当初的宋国王公们一样 他们的财富梦想也开始一日千里 但问题是 楚国几乎是一个纯资源型的出口国 楚国特色的各种产品 北方诸姬那儿也没啥市场 楚国人也搞不来齐国管子那种财货金融手段 那到底要怎样才能像齐国宋国那样把全天下的财货都引流到楚国来呢
利令智昏 这回终于轮到楚国人犯傻了 宋国糊了之后 楚国也试图加速兴建 齐宋那样的贸易金融期货枢纽 结果效果不理想 为什么呢 前面说过了 到了周代 天下的水路大量已经淤塞和消失 楚国在过去虽然已经全力向北扩张 但其扩张得了版图 却无力恢复大禹治水通达水道的效果 结果就是 在贸易上 楚国和北方诸诸侯 就像是隔着自然天堑那样 物流成本完全无法与齐国和宋国相比 货难通 财不来啊! 好急啊! 到嘴的肉 吃不下的感觉 好难受(笑嘻了)于是楚国人全力去北方疆域邻水修城 但来的财货却远不如齐宋当初的规模 楚王也急了!毕竟当时邻水修新城 也是投入巨大相当破费的事情 楚国修的那些城 都快赶上大战一场的费用了 而楚国制造业 又不行 造车修路也都是弱项 而且如果是修路用车马拉粮食木材矿物 那个成本 这种资源生意也不用做了 过往都是顺流而下 给齐国人 给宋国人 给吴国人做了 要自己修路造车自己搞陆上物流卖资源 这对楚国人当时的技术和经济现状来说 是完全不现实的 楚国人这下真是头大了 仿佛已经抱得美人归 美人近在眼前 但始终搭讪不上的痛苦!
这时候 就有大聪明给楚国王公贵族们出主意了 咱们涨价! 此言一出 已经利令智昏 烈火烧心的楚国公卿们 都沸腾了 对啊!咱们涨价!楚国是这个贸易分工体系里 最大的资源出口国 粮食农作物出口国 过去被齐国压一头 斗不过人家 人在屋檐下 价钱卖贱一点 小日子也还是真香的 现在齐国长期内乱已经不管用了 想接班齐国的宋国又被楚国打败制服了 今天咱们楚国人要给农产品资源涨价 还有什么诸侯国能阻止吗 好像没有 妙啊! 就这么干 于是楚国人就做着发财梦真这么干了
这么干的结果就是 楚国这次不意外的真的惹众怒了 秦国 晋国 齐国宋国等等这些北方产业链上游的大诸侯国们完全受不了楚国这种控制大宗商品定价权之后 疯狂涨价收割其他国家产业链利润的行为 当然在一段时间里 楚国的王公贵族的确实实在在的享受到了这波天下财富被楚国收割过来的快感 楚国的王公贵族们 就是从这个时候开始贪图享乐起来 逐渐失去了前人那种 辛勤开拓的精神
楚人美梦短暂而愉悦 同时伴随着戛然而止 北方的晋国开始迅速崛起了 晋国在极短的时间内通过打破周朝旧礼制的残酷内斗 把政治权力不断下放 极大的刺激了晋国整个社会追逐功利的欲望和开拓国家的积极性 在很短的时间内 晋国向南得到了周室在黄河南北岸的大量封田 向北开拓了大量的农垦牧区 向西牢牢控制了黄河两岸 得到了大量的良田和牧区同时扼住了秦国对外贸易的必经之路 向东占取了周朝国内最大的金属冶炼加工中心 同时进一步积极向东与向南拓展自己的贸易触手
晋国的崛起 楚人一开始根本没有放在心上 因为晋国最初就是诸侯里的看门狗 破落户 没比秦国好多少 都些是穷苦旮旯的地方 楚国彼时已经坐拥天下的贸易路线 可以说到垄断的地步了 周朝几乎大半壁以上的关键贸易路线和节点 都已经被楚国和楚国的盟友所控制 这也是楚人得以随意涨价收割的强力保证 其他产业链上游的诸侯国 早已是敢怒不敢言的状态了 跟楚国翻脸吧 楚国甚至都不用出兵 直接经济制裁 小一点的诸侯国都要死要活的了 憋着吧 在产业链上被楚国大量收割商业贸易利润 这确实比齐国做霸主那会儿要难受太多了 所以彼时天下诸侯都希望有个强国能带头打破楚国的这种经济收割现状
而秦国因为经济困境率先被晋国鼓动起来在西方攻击了楚国的盟友 彼时的秦人思想还是比较质朴的 发动战争的主要原因还是想要降低进口农产品和大宗商品的物流成本 也就是说秦人甚至也认了楚国涨价的现实 人家就是想省一点物流费 搞一个包邮区待遇 (涨价大家一起涨可以接受 不包邮老秦人受不了 不包邮老秦人就动手 必须包邮! 笑嘻了)
到这里又要补一些历史环境资料了
6 齐国的衰落与产业转移 齐国的长期内乱与楚国的大宗商品大规模长线涨价 让当时的中高端制造业不得不大量离开齐国 因为齐国的生产成本已经变得过于高昂 且社会营商环境成本也完全不可控 这些产业都转移去哪里了呢 主要是两个方向 一个是吴国 一个是晋国 特别是晋国 简直是当时马车和军备生产商投产的最佳目的地 秦国当时的马匹主要卖往晋国和楚国 晋国本身也大量畜牧产马 晋国又有了当时最大的冶金中心(在这之前很长时间里 其实晋国很早就开始为齐国代工一些马车的零部件了)这就导致 晋国在极短的时间内 一跃成为了 所有诸侯国里 最大的马车战车和军火制造商 同时在得到周庭的封田之后 晋国人口开始暴增 劳动力均摊成本直线下降 同时因为晋国内部的分权改革 整个社会的劳动开拓积极性也空前高涨
终于 新崛起的产业链强者 一头撞上了 资源垄断大王 这次矛盾集中爆发在 一个叫做卫国的国家上 卫国这个国家 刚好卡在了晋国和齐国的贸易路线关键节点上 而这个卫国 是楚国的盟友 是帮着楚国一起垄断和控制大宗商品贸易价格的 于是晋国的那些热血创业的大能们 就积极鼓动晋国君主 打 动手 赶紧动手 早打早发财 楚军不会来这么远的地方长途奔袭大战的 后勤成本太高(事后证明他们低估了楚国当时的财力物力 楚国这波涨价潮是真发大财了 笑嘻了)
打通晋国与齐国的贸易通道 好摆脱被楚国在产业链贸易上抽血的被动局面 同时晋国也确实是非常需要这些东方富庶国家齐吴宋等等的广大市场 因为当时来说 用车比较多的国家 都是些平原国家 而楚地越国这些地方 大量是行舟的 晋国巨大的马车制造产业产能 是放不下像齐国那样巨大的市场的 实事求是的说 这个战略思路是大差不差的 问题在于 楚国当时又有钱 又有人(队友) 晋国虽然崛起迅速 真的撞上楚军 打得过吗 晋国的君主当时要做这样的战略决策是非常犹豫与不安的
之后整个外交博弈与战争博弈的过程也是非常精彩 网上应该能看到 我这里就不展开赘述了 大致概括一下 就是 晋国暗中串通宋国做局 假装搞曹国 然后准备偷袭卫国 楚国先发制人假装去救鲁国(齐国在东面也想要打通跟宋国晋国的贸易路线 但是撞上了鲁国拦路 齐鲁爆发大战 鲁国不敌向楚国求援)楚国出兵救援鲁国小战赶走了齐军之后 立马回头办正事猛攻宋国 宋国向晋国求援 晋军立马渡河猛攻卫国和曹国 并给楚国放话威胁 说如果楚国继续攻宋 那么晋军就迫使 卫曹两国放弃与楚国的同盟(这里其实晋国有点卖队友 但人家宋国跟楚国 仇也挺大的 人家的心态可能是 当初要不是楚国横刀夺爱 宋国早已吃香喝辣坐地吸金)楚国答复 反弹 用一样的策略威胁晋国 如果不放过卫国曹国 那么宋国(晋国在中原贸易通道上唯一的盟国)就见不到明天的太阳了(笑嘻了 双方搁这儿套娃呢)
之后楚人先憋不住了 北上求战 晋楚双方联军 开摆 楚军打得刚猛 晋军打得灵巧 楚军惜败 退出战场 也不是彻底溃败 但是这样的战争结果 却彻底宣告了 楚国贸易垄断联盟的解体 晋国在一举打通了和齐国宋国之间的贸易路线之后 在齐国宋国的贸易资源支持下 迅速打破了楚国的资源经济霸权 楚国人亏麻了 楚王震怒 都是寡人的钱!(笑嘻了)
在这个故事里 楚国犯了一个巨大的战略错误 就是没有去拉拢秦国 以楚国彼时的国力 以秦国当时的困顿 楚国花不了多少资源就能收买秦国的(前面分析过了秦晋存在的几乎无解的地缘经济矛盾) 一旦秦国站在了楚国这一边 那晋国是断然不敢跟楚国正面硬碰了 楚国本可以随便赢 不战而屈人之兵 且能赢麻的那种 但历史没有如果 毕竟当时楚国的王公贵族早已经入梦金钱乡了 谁能想到晋国突然能变这么强呢 在当时大量楚国贵族印象中 晋国不过是一个盛产要饭公子的垃圾国家 此战楚国并没有出全力与晋军开战 而晋军是全部家底的投入 双方对此战的战略价值判断 天差地别 从结果看 很显然 楚国人误判了局势
这里要解释一下秦国当时为什么这么困顿 这跟秦国的产业链位置有关系 因为秦国做的是产业分工里最低端的一环 一旦农产品和原材料这些大宗商品涨价 秦国的畜牧业甚至要倒亏 秦国当时除了产马销路比较好 几乎没有其他拿得出手的产品了 而论及产马 晋国的当时也大量产马 品质比秦国是要好的 因为晋国在得到大量周田之后粮食产粮非常富余稳定 畜牧饲料的品质往往直接决定了畜牧业产出牲口的质量
还要特别说一下秦国彼时农产品的出口方向 是反方向的 主要是出口给周朝外部的戎狄部族(很多时候还带一点粮食贸易换和平的意思) 但秦国在彼时的农业极其脆弱 农业产量极其不稳定 完全是靠天吃饭 在很多老天不赏粮的年份 秦国需要大量进口粮食 主要的进口来源就是楚国和晋国 周室当时已经把大量的公田划给了周围的诸侯 只会少量出口一些高价品牌商品粮 秦国在灾年 几乎不会去进口这种高价粮 而伴随楚国搞大宗商品涨价潮 秦国在本来就需要支付高昂粮食物流成本的情况下 进口粮食的成本变得愈发昂贵离谱 简单概括一下就是 楚国的大宗商品涨价晋国的产业垄断崛起 加上不可控的粮食减产灾年出现 让秦国在必须进行的对外贸易项下产生了巨大的贸易逆差 白话就是 想卖点马呢价格卖不上去了 甚至卖了要亏本 要进点粮矿油盐设备物资呢 价格又太高 秦国外汇太少了 进口采买完全不够用
为了在灾年维持秦国的畜牧产业不破产 秦国政府不得不大量官方采购自己国家生产的马匹 这导致秦晋在产业链上贸易摩擦越演愈烈的情况下 在河西的畜牧草场发生的牧区资源矛盾也愈发尖锐 同时秦国西部的戎狄部族随着晋国版图的扩展 也慢慢开始越过秦国 跟晋国贸易兽皮牲畜马匹粮食军备等等 秦国连这个二道贩子的贸易中间商利润 也开始逐渐快速丧失了
前面故事里 在晋楚之间即将发生剧烈的经济政治军事斗争之前 就是在秦国这样的经济现实处境下发生的 敏锐的晋国人 一早就意识到了秦国的经济困境与秦军立场的重要性 晋国先是怂恿秦国一起出兵攻打鄀国 打下来地给秦人 晋人不要 以缓解秦晋在河西之地的资源矛盾 后来准备跟楚国要开战 但又实在拿不出可以解决秦国经济困境条件的时候 就用河西的广阔牧场作为经济诱饵 用租借共用这些含糊的措辞 来稳住秦国的立场 也就是说晋国这几步完全是针对楚国也许会用经济手段收买出现经济困境下秦国的 防御性的战略决策 看似与秦国一同出兵 高调会盟 秦晋之好情同手足 但承诺给秦国的却是空洞含糊 缺乏实打实利好的经济预期 都是做戏给楚国看的
当晋国人精明的算计 与被天降横财下楚人的自信相遇 楚人毫无疑问的 根本无视了秦国的经济困境 并且在晋国人的秦晋之好一系列会盟表演下 甚至开始默认把秦国列入了对手的铁杆盟友之列 实际上以楚国当时的财力 只要花费九牛一毛的财富就可以轻松碾压晋国的那些空头支票 拉拢秦国 从而压制晋国向南争夺贸易主导权的野心 结果就是 秦军在最后一刻姗姗来迟加入了晋军的联军(比宋军齐军来得都要迟 也侧面说明了秦国当时的处境艰难内部对支持晋国对楚作战的行动存在不同的想法) 一致对楚军作战 并且秦国在西方对楚国的盟国用兵 搞得楚国疲于应对
有趣的是 同样的事情 在百年之后的战国时代 秦国用当初晋国几乎一模一样的套路 把楚国又战略欺骗了一遍 楚人在一个坑里 在不同的时代 被不同的国家戏耍了两次 两次都吃了巨亏 (笑嘻了)
在击败楚国之后 晋国逐渐控制了环诸侯产业里主要的贸易通道 并几乎垄断了整个周朝的中高端制造业 同时晋国开始铸币 天下的财货开始大量流向晋国 晋国开始富假于天下(晋国这次铸币的金融影响超过了齐桓管子那一次 并且其影响一直延续到后来的三晋 齐国的区位优势特点是顺流而下 物流成本洼地 所以更多是实物经济 而晋国的区位优势是交通枢纽加冶金中心 所以更多侧重贵金属货币的金融流通 讲白话就是齐国主要靠建仓兑付 晋国靠铸币兑付)
在这个过程中 秦国的国君自居晋国霸业缔造者身份 想让秦国能够分享晋国的经济霸权红利 结果晋国的勋贵们彼时已经被金钱蒙蔽了双眼 跟其他国家的前成功人士一样产生了利令智昏的判断 他们偷袭并重创了 想要伸手分食的秦国 并进一步把秦国彻底搞穷了 使秦国一度落魄到要跟戎狄去互相卷畜牧生意的地步(老秦人自此开始进入一个窝囊不断且经济巨惨无比的时期) 自此秦晋结下深仇大恨 为后来晋国的衰败埋下了大雷
从齐国开始 到宋国 到楚国 到晋国 没有一家是真正被对手打败的 打败他们的都是巨大的天降横财 让这些国家的统治阶层 变得纸醉金迷 产生了利令智昏的战略判断 甚至内部争夺利益引发内战导致国家解体(晋国doge) 最后葬送了一度抓住过国家发展金钥匙的 可以创造真正伟业的可能性
今天的古代轻松小故事就讲到这里 下回有空再继续
返场结语 在这个轻松小故事过去几百年后 最后一次诸侯国间的大规模产业转移 最终落到了秦国(doge)
2023.1.31晚 关灯
注解:富假于天下 译 借用全世界的财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