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文论课程全集 共30讲 2020年春

孔子的文学理论
孔子以“诗歌”为核心的文学观--诗歌--:强调文学为政治服务。
一、孔子诗教的文化背景:
“述而不作,信而好古,且比于我老彭。”
关于孔子文学理论的参考书:《论语》、《孔子诗论》、
《论语》阅读参考书目:
杨伯峻《论语译注》、何晏《论语集解》、朱熹《论语集注》
黄式三《论语后案》、刘宝楠《论语正义》、程树德《论语集释》……
孔子所处的时代背景:礼崩乐坏、礼乐文化流于形式。
孔子拯救世界的方式:
一体两面:复古、开新
复古--形式:回到周礼时代
开新--精神:精神面貌的开新
二、文艺的内容与形式关系
(一)文质彬彬
《论语·雍也》: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质:人的内在品格
文:人的外在仪表
彬彬:恰当
--既具备“仁”的品格,又有“礼”的文饰--人的外在仪表与人的内在品格要兼美。
--作品内容与形式完美统一。
1.“质”有无善恶?
质:直接性--不经由一个他者表现自己。
文:间接性--中介
文质关系:
(1)要在质中,要在真实的显现自我
(2)真实的显现自我必是经由一个我们所不是的他者折射和反射出来的。
2、 “文”“质”轻重关系问题
--“文”--恰当形式
(二)尽善尽美
《论语·八佾》:子谓韶,尽美矣,又尽善也;谓武,尽美矣,未尽善也。
《韶》乐的内容和形式是完善的。
《武》乐歌诵武王伐纣,内容不够完善。
“善”是指孔子仁政德治以及仁义礼乐为中心的伦理道德观念。
(1)核心主张:内容和形式并重。
(2)从艺术方面看:提倡一种雅正中和之美。
三、辞达
--情欲信、辞欲巧
--言之无文,行而不远
孔子不主张过分的文饰:
《论语·卫灵公》:辞达而已矣
《论语 ·学而》巧言令色,鲜矣仁
三、论文艺与政治、道德的关系
1.文艺与道德修养的关系
《论语·泰伯》: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
--看到了诗的教化作用。
“兴于诗”:修身要先从学诗开始。
“立于礼”:要遵守很多日常生活规范。
“成于乐”:一个人的道德修养最后的完成,还要通过音乐的陶染。
--《诗经》为中国传统所塑造的与其说是“诗艺”传统,不如说是“诗教”传统。
--诗歌文学性--陶醉--
2.文艺与政治外交活动关系
《论语·子路》:“子曰:诵诗三百,授之以政,不达,使于四方,不能专对,虽多,亦奚以为?”
《论语·季氏》:不学诗,无以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