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业余大部分都是“软反手”

“事倍功半”的乒乓球学习思路就是先避免踩雷,如果踩雷了,几个月甚至几年都跳不出去。如果有专业教练带着学,这自然是不怕踩雷的。但大部分球友都是自学为主,这种时候一定要避免踩坑,因为跌进去容易,爬出来难。常言道“学坏三日,学好三年”,虽然乒乓球学习没这么夸张,但学错容易,纠正是真的很难。
为什么大部分业余球友都是“软反手”,这个软反手就是击球没劲的意思。国家队和专业队里面,有些高手的反手击球质量甚至能接近正手,但业余的正反手击球质量差距就非常大。主要问题不是说业余的身体素质差,主要问题是发不出力来。之所以大部分业余都是软反手,说白了,主要还是反手入门容易但进阶很难。正手可以依赖抡大臂,哪怕你的技术动作不到位,抡大臂确实质量是足够高的。但反手就很难抡大臂了,因为正手可以往后拉手很多,可以抡大臂,反手往左侧没法拉大手,因为左边有身体挡着。严格来说反手也不是不能抡大臂,如果你右脚往前站,左脚往后撤,反手也可以适当拉大臂,这种是类似格林卡。但格林卡这种技术和发力,一般人学不来。
就算你反手可以抡一些大臂,但如果技术不合理,你也是发不出力来。对方反手过来的球一般不是很转,所以弧线不是很拱,你反手抡大臂其实很难有效击球的,多半是打不到球,或者打到球之后要么出界,要么下网。如果对方是正手过来的球,通常质量就较高,你反手抡大臂节奏太慢了,也是很难有效击球的。
归根结底,反手之所以难出质量,就是没法抡起来发力,或者说抡起来之后很难有效击球。反手和正手不一样,正手是可以抡开大臂有效击球的,虽然不是正规技术,但起码能打出较高质量。
总而言之,反手绝不是有些球友说的“容易”,反手技术只是入门容易,但要打出高质量其实比正手更难。要打出强有力的反手,需要规范的技术,也需要较好的身体爆发力。为什么欧洲乒乓球普遍反手强,一方面是传统优势技术,另外就是身高臂长身体素质好。
所以要丢掉幻想,反手没有捷径的,正手可以抡大臂发力,不规范也能发出力。反手就不行,反手必须有板有眼,一步一个脚印,必须规范技术。从细节来说,反手要发出力,就必须收胯顶胯,必须用身体去带动反手的发力动作,否则是发不出力的。而且反手发力的时候,如果只靠手臂是很容易失误的。业余之所以普遍是软反手,就是因为身体不会带动手臂去发力,没有身体的控制,反手发力就容易失误。久而久之,反手就不敢发力,只能求稳了。所以,业余正手普遍都能打透几板,但反手能打出高质量的球的业余基本上找不到。因为反手必须规范才能发出力来,而正手可以“糊弄”着发力。
实际上反手技术是在波尔和王皓那个时代才开始逐步完善的,反手体系才逐步成熟。在他们之前,整个乒坛的反手技术并不完善的。乒乓球反手技术更简单这是谬论,回顾乒乓球技术的发展历史,明显是正手先成熟,而反手技术后来才成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