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楚争霸(10):三驾疲楚,郑服于晋
观前提醒:本文以叙述晋楚两国之间的直接战争为主,两国国内及其他诸侯国的情况则不多讨论。由于本人所掌握史料有限,其中所记可能有多处缺漏、错误之处,希望各位斧正
。 公元前564年,晋悼公依照卿士荀罃的建议,将晋上、中、下、新四军分作上、下、新三军,每军均配合一定的诸侯军队,轮番南下作战,要求速进速退,不求取胜,旨在疲劳楚军。是为三驾疲楚。 次年春,晋悼公至柤(今安徽邳县西北),与吴子寿梦、宋平公、鲁襄公、卫献公、曹成公、莒犁比公、邾宣公、滕成公、薛献公、杞孝公、小邾穆公及齐太子光会盟。4月,诸侯再会于柤,磋商新一轮争霸的作战计划。经过一番商量之后,决定打通联系晋、吴之陆路。于是晋国攻下逼阳,自此,晋、吴通过宋国作中介,联系更为紧密。 晋吴两国从北—东北—东三方形成的包围网,给予楚共王以极大的震撼与威胁。楚共王不顾国力困乏,命令尹子囊北上伐宋,郑国协同楚军,试图削弱晋、吴联盟对中原的控制。6月,楚军驻兵于訾毋(河南鹿邑县南),包围宋国,并重兵攻打其西门。卫献公救宋,驻于襄牛,与郑国交战,获胜。7月,楚国又到鲁国西郊漫无目的地寻衅一番,转头攻宋。宋、鲁、卫避敌,坚守不出。楚军劫掠一番后归国。 楚军南撤后,晋军再度南下。联军围攻郑国,屯兵于牛耳(今地不详)。然而此时郑国爆发内乱,自顾不暇,只能一面请求与晋国联盟,一面向楚国告急。直到11月,楚军才姗姗来迟,疲态尽露。晋军南下至阳陵(河南许昌市西北)对峙楚军。联军为避免被楚郑夹击,徐徐而退至郑北郊,脱离险境时,劫掠后再归虎牢,郑国又依附楚国。 公元前562年,郑国人对于顺从晋还是顺从楚产生了分歧。大夫们说:“不顺从晋国,国家几乎灭亡。楚国比晋国弱,而晋国并不急于争夺我国。如果晋国急于争夺我国,楚国会避开他们的。怎么才能让晋军出死力攻打我们,楚国就不敢抵挡,然后才能够坚决依附晋国。”子展说:“向宋国挑衅,诸侯必然到来,我们跟从他们结盟。楚军到来,我们又跟从楚国,这样晋国就更要生气了。晋国如果能不断地前来,楚国将会不能抵挡,我们就坚决依附晋国。” 于是郑国按计划攻打宋国,晋悼公大怒。4月,诸侯再攻郑,齐宋两国陈兵东门。傍晚,智罃也攻至西郊,并向东袭击故许,卫国袭掠郑北。联军包围郑国,且一围数月。6月,晋悼公与宋平公、鲁襄公、卫献公、曹成公、莒犁比公、邾宣公、滕成公、薛献公、杞孝公、小邾穆公及齐公子光各率精锐会于北林(今河南郑州市东南),驻兵于向(今河南尉氏县西南五十里),又向西北移驻于琐(今河南新郑市北)。自此,诸侯将郑国完全包围。晋悼公已势在必得,智罃驻兵于许以遏制南方的援军。煎熬一月,也不见楚国有丝毫行动,郑国向诸侯求和。7月,诸侯会盟于亳。 8月,楚共王率楚秦联军伐郑,郑国归附楚国,并再次伐宋。然而在楚军匆匆南撤后,诸侯再伐郑国,郑国又归附于晋。12月初一,晋悼公主盟,与宋平公、卫献公、鲁襄公、郑简公、曹成公、莒犁比公、邾宣公、滕成公、薛献公、杞孝公、小邾穆公、齐太子光盟于萧鱼(今河南原阳县西南),恢复晋文公霸业。自此,郑国彻底回归中原版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