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气越热,寒湿越重!艾灸这5个穴位,驱寒湿解病痛!
中医认为,阳气足则身体健康,阳气不足则疾病丛生。夏季,作为阳气最充足的季节,但也是有很多人会有阳气不足的情况。
究其原因,一则不晒太阳,不出汗。二则,喜冷怕热,喜欢吹着空调吃冷饮,寒上加寒。长久加持之下,阳气自然也就不足了。

阳气不足表现
怕寒怕冷、消化不良、精神不济、舌苔肥厚、睡眠不好、容易生病、容易腹胀腹泻等。
伤阳行径
熬夜、喜食冷饮、饮食不均、常食药物、缺乏运动或运动过量等。
补阳措施
早晚晒背晒太阳、睡前泡脚、护大椎、喝姜枣茶、睡眠充足、早起运动、吃韭菜。
养阳补阳——艾灸帮忙
作为补阳、护阳、养阳最好的方式,艾灸无非是其中之一。艾灸以下穴位不仅可以消除疲惫,祛除湿气还能增强抵抗力,少生病,使精神振奋。

一、百会穴
百会穴“头之阳”:百会穴位于头顶正中,刺激此穴,可以通畅百脉、调补阳气。
取穴:头顶正中线与两耳尖连线的交点处。
方法:食、中二指并拢按住百会穴,顺时针按摩约3分钟,之后作点按约2分钟。

二、至阳穴
至阳穴“背之阳”:后背有一个穴位叫至阳穴,是补阳气的最佳穴位。按揉至阳穴,有振奋全身阳气、疏通经络的作用。
取穴:至阳穴位于背部中央,肩胛骨连线的中点。
方法:用指腹按揉穴位1~2分钟,并配合点按。

三、中脘穴
中脘穴“胃之阳”:中脘穴位于肚脐与胸骨连线下端的中点。按揉中脘穴,能补充胃中阳气,助消化。
取穴:仰卧时胸剑联合处(胸部和腹部交界处)与肚脐连线的中点。
方法:四指并拢,用指腹以顺时针方向点揉该穴。日常保健每次持续3~5分钟,每日3次。

四、足三里
足三里穴“脾之阳”:足三里穴是足阳明胃经的要穴。常按此穴,可温补脾阳,增强体力。
取穴:小腿外侧,外膝眼下3寸,距胫骨前缘一横指(中指)。
方法:双手掌心分别搭在对应的膝盖上,食中二指并拢下垂可触及足三里穴,作环形按摩,并配合点按。

五、涌泉穴
涌泉穴“肾之阳”:脚心上的涌泉穴,被认为是肾经经脉的第一穴。按揉此穴,可激发肾经气血,补充肾阳,使人精力旺盛、体质增强,还能改善睡眠。
取穴:在足底部,卷足时足前部凹陷处。
方法:点按涌泉穴,每次3分钟,可以在洗脚时顺便按一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