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法兰西战役——第十一篇 保卫阿尔卑斯

2021-12-20 23:42 作者:某退休伐木工  | 我要投稿

  1940年的法意阿尔卑斯战役也许是在简中军juan中最不受待见的战役之一。原因无他——这场战役的两个参与者——法国,意大利都是简中军juan中鄙视链的最底层,所以广大历史“爱好者”自然不会对这没什么看头的战役给予多大的关注。

 正因于此,阿尔卑斯战役中很多法意两军将士表现出的优秀的素质也就这样被忽略了。很多人更是把这场战役错误地理解为了“菜鸡互啄”。

  那么,意大利军队为何会在阿尔卑斯山遭此惨败?驻守于此的法军真的都是“溃兵”,“三流军队”吗?

  让我们先把时间倒回1939年,看看意大利在战前的准备工作做的怎么样。

虽然早在战前德国就与意大利签订了同盟协定,然而当欧陆战火重燃时,意大利还是选择了隔岸观火。墨索里尼这时还是保持了理智的,因为意大利作为后发国家,不仅工业基础薄弱,原材料也主要依赖进口,别说石油了,连煤炭都不能自给自足。(至少85%的燃煤需要通过海路进口)就连一直被嘲讽“重工业吊车尾”的法国,其工业实力都远胜于意大利。

  同时意大利军队的战备情况也甚为糟糕,同法国一样,意大利根本没有做好战争准备。

  意大利在1938年的国防开支只有德国的10%,英国的40%,苏联的15%。仅从国防预算上,就能一窥所谓“八百万刺刀”的虚实。更何况意大利法西斯无能的官僚机器不仅效率低下,还悄无声息地贪墨了大笔的军费,这就使得意大利军队(尤其是陆军和空军)的现代化进程举步维艰。

  当世界大战爆发时,墨索里尼唯一能拿得出手的也就只有他的海军了。

  在这种情况下,墨索里尼当然不可能冒险对英法开战。毕竟如果英法封锁了意大利的贸易线路,意大利法西斯的战争机器很快就开不动了。

  当然,与其说墨索里尼是在卖队友,不如说他是在待价而沽(虽然这好像和卖队友没啥区别)。墨索里尼虽然没有立刻宣布和他的德国盟友并肩作战,但仍然谨慎的保持同英法的距离。

  1939年11月21号英国宣布全面对德禁运后,严重依赖德国燃煤的意大利也被波及。英国这时为了拉拢意大利,主动提出可以供应意大利所需70%的燃煤,前提是墨索里尼保持中立。尽管包括齐亚诺在内的大量政府官员都在努力促成此事,墨索里尼还是断然回拒了。事后,意大利贸易大臣里卡多.里奇讽刺地说到:首相大人,我很高兴的告诉你,英国的煤炭没法进入我国了。

  ps:我知道有人会问为什么不能走陆路进口德国的煤,其实原因很简单——效率太低,成本太高。


  当时间来到1940年5月末时,眼看法国大势已去,墨索里尼就坐不住了。5月26号,墨索里尼咨询总参巴格多里奥对于入侵法国的意见。巴格多里奥作为一个连《钢铁条约》都反对的人,自然不会认同墨索里尼那疯狂的想法。他十分坦诚地对墨索里尼陈述了意大利军队现在面临物资短缺,准备不足等困难的事实,并警告到,入侵法国“将是自杀”。

  当然墨索里尼是听不进去巴格多里奥的忠言的,而且这个大独裁者可不会在乎普通大兵的性命。很快,墨索里尼满不在乎地说出了那句青史留名的话:

  “元帅先生,你在1935年时对形式有着准确的洞察,现在却缺乏冷静……为了作为战胜国的一员坐在谈判桌上,我不惜牺牲几千条生命。”

  于是乎,由于光头独裁者脑子一热就下的决定,意大利军队被迫在没有做好准备的情况下,冒失地投入了这场战争中。

 1940年意大利陆空军的处境可以说相当糟糕,他们根本无力参与一场全面战争。

  意大利陆军在参战时拥有74个师,理论上其师级单位并不算少(法国陆军5月10号部署在本土东北地区的师级单位是89个)。不过,意大利人的师不像德法的师是3个步兵团,2个炮兵团的大师编制,而是2个步兵团,1个炮兵团编制的小师。这就意味着74个师的纸面兵力是有很大水分的。

  意大利军方为了弥补部队战斗力的不足,计划在每个师中补充一个黑杉军团(编制是正常步兵团的三分之二),但直到意大利参战,也只有19个师接收了黑杉军团的补充。

 不仅如此,因为武器装备短缺,各陆军师缺少装备,弹药甚至兵员也是司空见惯之事。意大利参战时,其庞大的陆军中只有21个师是齐装满员的部队。

  哪怕是满编的意大利师,也很难说可以与正常的法国师相匹敌。如1个意大利师理论上拥有34门火炮,而1个法国师理论拥有的火炮却是60门,德国师更是有72门。且意大利人火炮的质量问题就更多了,火炮种类繁多不说,还有很多是老式的,根本不堪用。

 

  既然陆军现状不容乐观,那意大利的空军境况又如何呢?

  根据意大利的官方数据,1939年12月的意大利空军统共拥有飞机2200架。这个数量还是相当可观的,毕竟墨索里尼对空军的重视程度相当之高。只不过在时任意大利空军司令朱塞佩.瓦尔的英明领导下,庞大的意大利空军只有约480架是可随时投入作战的现代化飞机。其余要么是性能落后,没法去打仗;要么就是因年久失修只能在地面上吃灰。

  不过,意大利的轰炸机部队倒是久负盛名。尽管在接下来的短暂冲突中,其并没有什么大的战果(除了在马赛炸死不少老百姓)。

朱塞佩.瓦尔(Giuseppe.Valle,1886——1975),此公早在1930年就担任意大利空军副司令,1933年任总司令。可以说整个30年代的意大利空军都深深地打上了他的烙印。然而意大利空军在他的领导下并没有什么大的起色。由于参战时意大利空军状况的糟糕,他在1939年11月10号便被解职了。

  说完了意大利人,让我们再来看看法国人的情况。

  1940年6月,负责阿尔卑斯山防务的是东南战区的阿尔卑斯集团军,其下辖第14,15军。战区司令为勒内.奥利。他也兼任阿尔卑斯集团军司令和科西嘉防务总司令。

勒内.奥利(Rene.Orly,1880——1944),法国陆军上将。一战时期奥利曾作为法国远征军的一员与意大利军队并肩作战,战间期奥利无论是在中央的最高军事委员会还是在野战军都担任过重要职务。法国战役期间,奥利领导的阿尔卑斯集团军出色地阻截了意大利的入侵,为法国在停战谈判中成功保住本土的半壁江山做出了突出贡献。如果不是奥利在南方的英勇坚守,贝当政权恐怕只能到阿尔及尔办公了。

  第14军下辖第64,66两个B类预备役师,以及一些小编制的精锐要塞步兵部队。

  第15军下辖第2殖民地步兵师与第65步兵师,其中第2殖民地步兵师属精锐,第65步兵师是B类预备役师。与14军一样,15军也拥有多个独立团或半旅单位,这些部队也能凑够至少1个师的兵力。

  此外,战区司令部还有第8殖民地步兵师这一精锐师与1个只有63辆FT17的殖民地坦克营(BCTC)组成的预备队。

  算上驻守在阿尔卑斯段马奇诺防线的卫戍部队,法军总兵力达202000人,各式火炮共2200门。

  意大利方面则部署了西方集团军群下属的第1,4集团军共计22个师和若干个独立团。共有官兵约310000人,各式火炮2949门。

  总的说,阿尔卑斯集团军并不都是老弱病残,其下属的2个殖民地步兵师可是能正面对抗德军的部队,法军的要塞步兵也是精锐之师,其在蒙泰梅,拉法耶特,莫波日等对抗德军的战斗中都有不俗的表现。

  而意大利军队在兵力上的确占有优势,可是阿尔卑斯山区特殊的地形导致了他们无法有效利用其的部队。


  同时,法国在阿尔卑斯地区修筑的防御工事也不容忽视。从1920年代开始,法国政府便开始修整当地的要塞。至1940年,阿尔卑斯防线已有大小防御工事44处。其中小型防御工事22处,大型防御工事22处。且无论是何种工事,其都修建了地下通道与钢筋混凝土堡垒,并配置数量不等的75mm野战炮与75mm,81mm,95mm迫击炮等各式火炮提供火力支援。各防御工事间还修有若干小型要塞,并有精锐的滑雪侦查步兵不间断巡逻,以防止敌人渗透。

  除此之外,奥利将军很早就未雨绸缪派出部队在边境的各处山顶,险要地区布置“前哨阵地”。法军的前哨阵地可不只是一道战壕,几个散兵坑那么简单。他们的前哨阵地不仅修建了混凝土或石制碉堡,而且还埋设了大量地雷。同时,奥利明智地采取坚壁清野的战略,主动破坏了边境的桥梁,公路,铁路等基础设施以阻碍意军的推进,又设置炮兵观察哨以协调后方炮兵的炮击。

  很快,法军的阿尔卑斯山防线在奥利的精心经营下已经变得固若金汤,就算是德军也未必能轻易突破这道防线。

 1940年6月10号,墨索里尼正式对英法宣战。意大利也卷入了这场世纪屠杀之中。

  起初,在总参巴格多里奥的严令下,意大利军队并未主动采取攻势(当然另一个原因是意大利军队的动员并未完成)。而法军也无心对付意大利人,因此这段时期法意边境的情况与当初的静坐战如出一辙——两军除了时不时互相开几炮以示友好,或者朝对方巡逻队打冷枪外,就没有更多的军事行动了。

  谁都没有想到,率先打破这一宁静的是英国皇家空军。6月11号深夜,驻扎在马赛的英军轰炸机奉命轰炸热那亚和都灵,谁料已无斗志的当地政府居然因担心意大利的报复而封锁了机场,导致英国人只得用在本土的轰炸机执行这一任务。

  这次轰炸行动之后,双方的空战很快变得频繁了起来。先是意大利空军在12号夜报复性地偷袭了法国海军在比赛大,土伦的基地。法军很快以牙还牙,13号晚,几天前轰炸了柏林的法军传奇轰炸机儒勒.凡尔纳号对威尼斯发动了突袭,成功炸毁意大利海军在当地的储油设施。这已经是这架飞机在短短一周内第二次深入敌境执行作战任务,并平安归来了。

儒勒.凡尔纳号,这架飞机战前为民航机,后被法国海军航空兵征用。1940年6月7号深夜,该机作为第一架空袭德国首都的盟军战机,在柏林郊区扔下了3吨炸弹。

  空军与意大利人激战正酣的同时,法国海军也不甘寂寞,选择主动出击。6月14号晚,法国海军出动3艘重巡洋舰,11艘驱逐舰分为2个编队对意大利西海岸的军港实施炮击。不过意大利人这次早有准备,法军偷鸡不成蚀把米,信天翁号驱逐舰重伤,战果也几乎可忽略不计。

  接下来的几天两方的空军都不曾停止军事行动,已经元气大伤的法国空军面对意大利的凶猛反扑也表现得非常英勇,如在6月16号皮埃尔.勒格鲁恩少尉驾驶他的D.520战机在短短40分钟内击落了5架意大利飞机。在整场战役中法军与意军发生了9次大规模空战,其中法国空军4次全胜,法国海军航空兵胜1次,负4次。法国空军在主力被德军牵制,自身力量极其薄弱的不利条件下还能表现得如此出色,实属不易。

  1940年6月22号,一直被动挨打的墨索里尼决定结束在阿尔卑斯山的静坐战。见法国战败在即,他于当日2时20分通电全军,下令出击!

皮埃尔.勒格鲁恩(Pierre Le Gloan,1913——1943),法国空军王牌飞行员。静坐战时期勒格鲁恩活跃于德法边境,击落了4架德国飞机。在6月15号的空战中,他凭借着自身娴熟的飞行技术与D.520优异的性能击落了5架意大利飞机,成功晋升为王牌飞行员,是典型的单日王牌。1943年勒格鲁恩因飞行事故不幸牺牲,他牺牲时已击落了18架敌机。

 法意边境固然漫长,但阿尔卑斯天险决定了意军只能从几个狭窄的隘口发动攻击,因此当地法军的防守压力远小于他们在北方的同袍们。并且受限于山区的地形,意大利军队单次战役可投入的部队极为有限,这严重削弱了他们的兵力优势。

  让我们先把目光投向南部的滨海阿尔卑斯地区。根据计划,第1集团军的第15军将负责南部的进攻。第5步兵师沿南部海岸向芒通进发,最终目标为尼斯。第44步兵师跟进。第37山地步兵师将在北部山区实施攻击,第22步兵师则充作预备队。同时2个海军陆战营将在芒通地区进行登陆,以策应陆军的进攻。

意军的计划——其实这张图中大部分的规划都只停留在纸面上。如在计划在芒通发动的两栖登陆因登陆器材匮乏其实压根没有实施。

  22号9时30分,意军对芒通发起了攻势。敷衍的炮击过后,第5步兵师的大部队很快跨过了边境,然而他们才走了30m就被法军的要塞拦住了。缺乏重武器的意军对坚固的混凝土要塞无能无力,一直被法军的机枪死死压制。唯一的好消息是,有1个步兵营穿过法军的封锁成功渗透到了芒通城区。

  第37步兵师的行动也不顺利,阿尔卑斯山上法军猛烈的机枪火力和精准的炮击打得意军抬不起头,因此意军几乎没有取得任何成绩。

  在这一天,还发生了著名的圣路易桥之战,即9名法军凭借坚固的工事与地利挡住了5000意大利士兵。并以零伤亡的代价毙伤意军数百人。

典中典之9vs5000

  23号是芒通之战的高潮,意军向法军的阵地发动了总攻。为了突破法军的防御,意大利人无所不用其极,装甲列车、轰炸机、步兵突击群,能想到的都用上了,然而法军要塞仍然固若金汤。但激战到此时,已经有部分意大利部队从法军防线的缺口渗透进了芒通,且还在坚守的法军也正面临弹药将近的窘境。在这一天,已经有部分法军要塞被意军攻陷了。

   24号下午,渗透成功的意军与镇守芒通的法军发生了激烈交火, 虽然起初法国守军顽强地把意大利人打退了4公里,但是随着意军越来越多,法国人也已心知肚明——芒通快守不住了。

  到25号凌晨1时35分,芒通失守。然而芒通失守时,周围的几个重要要塞基本都还在法军手里。

 中路意军投入了更多的兵力,共计4个步兵师在22号上午10点越过边界。然而不幸的是,与南方的同袍一样,当天意军的攻势除少数部队外几乎没有取得任何成绩。

  23号的战斗同样是最为激烈的,不过这里的意军可没有滨海阿尔卑斯同僚们的好运气了。意军主力在海拔2500m以上的地区吃力地前进,却只拿下了几个法军的前哨阵地。意军指挥官痛苦地发现,意大利人因冻伤而损失的官兵比因战斗损失的都多。直到法国停战,他们都没能完成其既定目标。

  更北方的4路意军之情况也大抵如此。由于恶劣的自然环境,粗糙的战前准备,法军的坚固工事与顽强抵抗,意大利人的攻势可谓举步维艰。直到25号,绝大多数意大利军队都没能完成他们的目标。墨索里尼“解放尼萨”的口号更是成了笑话。

  可以说,这次战役失败的根本原因就是准备不足。重型火炮不足,运输载具不足,御寒衣物不足,甚至炊具都不足!不只是陆军的准备不足,空军也缺乏能够对地精准轰炸的飞机,导致对地攻击效果极差。综上,意军的失败其实从一开始就注定了。

  当然,意军的亮点并不是没有。在蒙塞尼西奥,1个意大利边境卫队连以奇袭的方式攻克了法军的一座要塞,该连也因此被誉为蒙塞尼西奥之狼。负责进攻蒙塞尼西奥的意大利西方集团军群第1军也初步完成了其的目标。且在阿尔卑斯之战中,意大利步兵经常能做到穿越阿尔卑斯的崇山峻岭,给法军以突然袭击,从而达到奇效。最典型的战例当为芒通以及拉摩特(La Motto)——2个意大利步兵营如神兵天降般把驻守在谷地的法军打了个措手不及。另外更是还有少部意军精锐穿越峭壁与冰河,直接生擒法国哨站守军的战例。(21号于蒙塞西尼奥)

  因此,不能说意大利人的攻势是完全失败的。意军官兵在这次冲突中也有着很多亮点,意大利士兵也证明了他们并非无能之辈,阿尔卑斯战役失败之原因更应该归咎于远在罗马的官老爷。因为意大利人从一开始就没有准备好,又怎么可能是准备充分的法军之对手呢?

  24号23时,得知战争已经结束了的奥利将军骄傲的对他的官兵们发表了讲话:……(意大利军队的)19个师参加了对我们6个师……的进攻。我们在人数上居于劣势,在塔郎泰斯是1:7,在莫里埃讷是1:4,在布里杨松是1:3,在凯拉是1:12……但我们所有的前哨阵地和要塞都守住了!甚至是在被包围的情况下!……”

  虽然奥利将军的这番话有夸大之处,但必须承认法军于这次战斗中表现极为出色。在4天的正式战斗中,意大利军队有642人战死,616人被俘,2196人战伤,还有2151名倒霉蛋被冻伤。而法军为止付出的代价只有区区37人战死,84人负伤,145人失踪或被俘。法军的战损比如此惊人固然有其准备充分,工事坚固的原因在内,但精锐的要塞步兵和殖民地步兵们的素质也是一大重要原因。

  (再复读一遍,殖民地步兵师指的是平时驻扎在殖民地的部队,不是指由殖民地的人组成的部队。)

  笔者认为,法军取胜的主要原因是:

  一,奥利将军的出色领导——尤其是在战前的众多正确决策,与北方的亨茨格之流形成了鲜明对比。

  二,阿尔卑斯段马奇诺防线可靠的工事。这段经常被大众遗忘的马奇诺防线在这4天里发挥了极为重要的作用。

  三,法国要塞步兵部队优异的素质。事实上整场法国战役中,要塞步兵的表现绝对是法军中数一数二的。哪怕是最耻辱的马斯河会战,也有要塞步兵们在蒙泰梅的英勇作战,最终挽回了法军的几分颜面。

法兰西战役——第十一篇 保卫阿尔卑斯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