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叶天士:治病先安未受邪之地。清代叶桂《温热论》说:“若斑出热

2023-02-27 13:13 作者:中医师张先生  | 我要投稿

叶天士:治病先安未受邪之地。清代叶桂《温热论》说:“若斑出热不解者,胃津亡也。主以甘寒,重则如玉女煎,轻则如梨皮、蔗浆之类。或其人肾水素亏,虽未及下焦,先自彷徨矣,必验之于舌,如甘寒之中加入咸寒,务在先安未受邪之地,恐其陷入易易耳。” 本节原文论述了斑出热不解的病变机理和治疗大法,并提出了“务在先安未受邪之地”的“治未病”观点。就温病而言,叶桂所提“务在先安未受邪之地”,是指病邪尚未深入之时,即采取预防性治疗措施,以阻止病邪的传变深入。 如肾水素禀不足,邪热最易乘虚深入下焦,在病邪尚未传入下焦而未见明显肾阴亏虚表现时,就在甘寒药中加用咸寒之品,如玄参、龟甲、阿胶等以滋养肾水,防邪深入,杜邪传变。 叶桂“务在先安未受邪之地”的观点,是《黄帝内经》《金匮要略》“治未病”思想的体现。其内涵包括未病防病和既病防传两个方面。 这里的“先”,是强调要及时采取措施,防止病邪传变;“安”,是强调要阻止、阻断、堵截病邪传变,使人体得以安全、平安、健康;“未受邪之地”,是指病邪尚未传变侵犯到气分、营分、血分或脏腑经络。就温病“治未病”而言,在温病既病之后“先安未受邪之地”,就是要“阻断”病邪的传变之路,保证“未病”之处安全、健康。 简单地说,就是见到卫分证,要“先安”气分或营分;见到气分证,要“先安”营分或血分。具体来说,温邪尚在卫分时,如素体阳旺者,治宜发汗兼清气,以防温邪深入而传入气分;若患者胃肠原有积滞,温邪有入腑内结之势,治宜发汗兼通下,防止温邪蕴结伤阴;若患者肾水素亏,则治宜发汗兼养阴,以防温邪乘虚内陷。 如“其人素有瘀伤宿血在胸膈者”,无论邪在卫分、气分还是营分,皆当“加入散血之品,如琥珀、丹参、桃仁、丹皮等。不尔,瘀血与热为伍,阻遏正气,遂变如狂发狂之证”(叶桂《温热论》)。 如“平素心虚有痰”者,无论温邪在卫分、气分、营分、血分哪一病位,其治必兼养心化痰,否则“外热一陷,里络就闭”,引起邪闭心包重证。 对于温病的“先安”,还须注意正邪的盛衰情况,防止“先安”造成闭门留寇与开门揖盗。对于素体阳虚又感温邪者,如过用温补以“先安”,就会造成“以薪救火”之过;对于素体中寒者,如果提前清气或清营,大进苦寒,就会中伤脾胃之阳。 总之,必使“先安”有法、有度,方能达到防病、防传的目的。

叶天士:治病先安未受邪之地。清代叶桂《温热论》说:“若斑出热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