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真实狄仁杰断案到底什么样?有哪些独特人生智慧?(二)
这一番话说完,是让阎立本肃然起敬,他又专门让人了解一下狄仁杰的日常行为,知道他断案如神,刚直不恶,很可能是被人诬陷的。进一步再一查果然证明了狄仁杰的清白,可让阎立本感觉到这下可淘到宝了。于是阎立本向朝廷大力推荐狄仁杰,而且评价狄仁杰是河曲之明珠,东南之怡宝。你看这个评价就是非常高了。正是有了阎立本的举荐,狄仁杰才一路官运亨通,一路来到了大。李思城你到了这个位置管理的案子的级别又不一样了,很多案件你要直接面对皇上的,这种情况下你就更能看出狄仁杰第二种能力了,关键时刻刚直不阿,秉公执法。
当时有个左威大将军叫做权善才,这个人也是非常优秀的一个人,秉公执法手下的侍卫军军师犯了错误,他就严格的进行处理,结果这个军师就怀恨在心,权善财和手下的中郎将范怀义两个人无意中砍了昭陵的柏树,这种事情如果没人举报根本就不算个事儿,本身就是恶砍,而且也没有什么太严重的后果。结果这个军事就把这件事情捅到了上层,直接到了唐高宗那里,你想想唐高宗听了之后非常的气愤,昭陵的是什么地方是唐太宗和文德皇后合葬的地方,这件事情可大可小,往大了说高宗李治没保护好父亲,这样一个陵寝被人破坏了,你看看你就是不孝。
但是换一个角度来讲两位将军道路不熟误闯陵墓,结果砍了一些树枝开路,这也不是什么太大的问题,但是高宗李治显然是按最严重的这个后果处理这件事情,明确的要求赶紧给我处死权善财和范怀义两个人不得有无,这道命令下来之后肯定是有问题的。首先从法律本身来讲,这件事情本身罪不致死,你把他革除官职这已经是按法律条文办了。另外权善财是一个非常优秀的将领,为国家做出很多贡献,在这种情况下事情就推到了大理寺到了狄仁杰这里,狄仁杰看了之后非常明确的找到高宗李治说这件事情不能判两人死刑,结果唐高宗非常的不高兴,你像权善才这样人砍昭陵的树,这种人必须杀掉绝对不能留情。这下又把球踢到狄仁杰这边了,你是刚直不阿,坚决抗命,还是有什么其他的方式?
结果狄仁杰的处理就非常的高明,他首先没就事论事反而讲了一个道理,他就跟高宗李治讲,他说古往今来君王胜动的时候臣下禁言,这是非常危险的事情,如果赶上节奏,这样历史上有名的暴君,你像他们谏言那肯定没有好下场。但是如果赶上尧舜禹这样的明君你向他谏言,这就没有什么太大的风险,为什么呀?他们能听懂臣下提出的问题。在这件事情上从法律上来讲权善才和范怀义罪不致死,如果皇上执意要杀他们这就是违反法律,如果皇上带头违反法律,法律的尊严何在?你让还相信而且咱们再往长远来想,这件事情一定会记载到史书当中的,后世的人就会知道。当年的高宗李治为了两棵柏树杀了两名重臣,他们会怎么看你?综合这些考虑我不能杀这两个人以免让主上蒙尘。
这番说的特别有水平,首先我明确地提出来,皇上你生气的时候,我跟你说话肯定很危险?但是这个风险来自于什么?如果你是个昏君我就有风险,你是个明君我就没有风险,如果因为这件事情你处理了我那你就是个昏君,你看看一下就把皇帝给架上去了,哪个皇帝不想当明君呢?何况人家李治还冰雪聪明的一个君主。等到把李治架上去了,我再跟你谈正事儿,这件事情从法理层面没有必要这么处理,你不能违反法律,为什么不能违反法律?因为老百姓不再信服你爹李世民都讲了水能载舟亦能复仇?
你看看,你置老百姓于不顾?接下来又讲我不杀他们不是因为我,而是为了成全你的名声。你想想你是想做一个千古扬名的明君,还是一个暴虐的昏君?这件事儿您看着办。把所有的利害关系全都讲清楚了,您可以看看历史上很多忠臣都觉得自己直言不讳,刚正不阿,但是同一件事情从不同的角度讲话特别关键,既把事儿说清了,又让人心服口服,这是真水平。这件事情之后,大难不死权善才专门找到狄仁杰手里拖着重金来感谢他。结果狄仁杰怎么说?他说十目所视,十手所指,其严乎离地三尺有神明,天地之间有千万双眼睛在盯着我们。这种事情免谈,我帮你纯粹是出于道义,收礼万万不可。
说到这儿有人就会问了,你狄大人对这些王公大臣秉公执法,对普通的案犯会怎么样?有一次狄仁杰就是查监狱,结果发现狱卒在抽打这个囚犯,狄仁杰就问了你为什么抽打他?这个狱卒就跟狄仁杰讲了,说这个犯人简直十恶不赦,在监狱里居然敢辱骂朝廷,我拿鞭子抽他一点儿都不多。结果狄仁杰就亲自问这个犯人说,你为什么辱骂朝廷?结果这个囚犯就讲了我也不想偷东西,但是我实在活不下去了,朝廷的有些政策太残酷了,我活不下去我只能偷东西。我心里有怨气当然忍不住骂朝廷两句了。狄仁杰听了之后怎么讲?他说这是我们的过失,这是朝廷的过失,责任不在百姓,而在我们。于是狄仁杰就明确的告诉狱卒,说如果像这样迫不得已走上犯罪道路。人员应该给他们更多的同情,不要再抽打他们了。您看看狄仁杰秉公执法之外,还有一种大慈大悲的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