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学散杂知识点 | 第十三期


上期回顾
电影学散杂知识点 | 第十二期
{ 悬念大师:阿尔福雷德.希区柯克}


悬念大师:阿尔福雷德.希区柯克
代表作品:《后窗》、
《惊魂记》、《迷魂记》、
《夺魄惊魂》等
阿尔弗雷德·希区柯克(Alfred Hitchcock,1899年8月13日-1980年4月29日)
出生于英国伦敦,导演、编剧、制片人,是享誉世界的电影艺术大师。
1920年希区柯克以字幕设计员的身份进入电影界,五年后开始独立执导电影,其生涯早期执导的惊悚片《讹诈》成为英国首部有声电影。
1968年获得第40届奥斯卡奖欧文·撒尔伯格纪念奖。
在之后,希区柯克陆续创作出了《后窗》《惊魂记》《迷魂记》《夺魄惊魂》等经典作品,并于1979年获得奥斯卡奖终身成就奖。


对很多人来说,“希区柯克”这个名字再也不仅是一个名字,而是代表了一种电影手法的精神,成了悬疑惊悚的代名词。
他创造并完善了制造悬念的艺术,借以使银幕下的观众“身临其境”,参与到剧情中去,因此他所控制的不仅是影片,还有观众的注意力,他因而成为始终把观众放在第一位的娱乐片高手。
他对人类本性与心理状态的深刻理解和高超凝练的视觉化银幕表达,又使他的影片升华为独一无二、不可效仿的艺术经典。
同时,还没有哪一个导演像他驾驭惊险片那样主宰过某一类型的电影,于是擅长在银幕上“惊吓”观众的希区柯克名正言顺地揽下“恐怖大师”头衔。
根据希区柯克的理论,所谓的悬疑必须是:假设以观众群为主线,透过提供观众剧中角色陷入危机的情节来发展,但是观众却无法得知这些角色与危险是谁而造成、或是会再造成什么样的危险的这种紧张气氛。但是为了达到能令人印象深刻和感情印象,又必须让身处其中的无辜者不会受到伤害,于是男女角色之间的互动,都呈现在观众面前,唯剧中的男女主角彼此都毫不知情。我们可以藉由故事的叙述发展来了解男女演员之间的错综复杂,但是我们却无法推测下一步,希区柯克会让他们发生什么事情!
这种声东击西的游戏手法,却是让后人回味无穷的戏剧张力,他的多部片子都成了经典的代表,为许多后辈导演模仿学习。而其中三部纯正一时的电影杰作:《后窗》、《西北偏北》、《惊魂记》,更真是典型的线索追踪电影,充斥着让我们会想起希区柯克的元素:足智多谋的拍摄手法、不可思议的男女角色关系、戏剧性的真相、明亮鲜明的色彩、内敛的玩笑戏弄、机智风趣的象征符号、和最重要的──能支配人心的悬疑配乐。
因为这些元素,成就了“希区柯克”这个与悬疑紧张划上等号的代名词──让人感觉无助、惊吓、祈祷着接下来要(或不要)发生什么──而这,就是希区柯克!


《电话谋杀案》
全片的主要场景是一户公寓的客厅,丈夫发现妻子曾经跟别人发生私情,便想利用一部电话布下陷阱谋害妻子。不料结果适得其反,派去的人反倒被杀死,他想嫁祸于妻子,然而妻子的情人不相信这一切,警探也登门展开调查,一步一步揭开事件的真相。
《电话谋杀案》是首次采用立体电影技术拍摄的影片。该片可定义为希区柯克的一个“U形转弯”,影片的设计与反设计、假定与反假定的巧妙布局和解局足以使这部影片永留史册。
整个故事情节的完整和周密,是编剧技巧的体现,也是希区柯克导演功力的证明。
而谋杀开始之前一段计划与变化的冲突,是希区柯克最精彩的段落之一,展示出大师将紧张赋于幽默之中的高深功力。
而最后的翻案也是丝丝入扣,毫不牵强但又十分精彩,构思之巧妙也是希区柯克影片中的极品。
电影开头部分冗长的阐释似乎可以忽略,甚至恶棍的身份在20分钟的时间里被揭示出来也无关紧要。电影将会把你拉向悬念的边缘,并让你始终呆在那里。
稍不留意,你就会跟不上峰回路转的情节。希区柯克的导演技巧在此片达到了完美的境地,对于那些执导神秘片的导演来说,此片是一个绝佳的范本。
希区柯克只提供了对于谋杀极为关键的细节和举措,和恰倒好处的注意力。
希区柯克紧紧抓住了舞台上那种整洁的场景和渲染气氛的手法。他将室外的拍摄减到了极点,除了宾馆和汽车,拍摄地点几乎没有离开过那套公寓。
一般这类场景易于引发幽闭恐怖症,但希区柯克却将场景布置得令人熟悉亲切。就像一出只需两块背景布、若干道具就能演下来的话剧,导演的功力可见一斑。
而且,镜头的运用十分干净简洁,精心设计的对白增一分嫌多,少一分嫌少。如果说《绳索》只是一次简单的尝试,那《电话谋杀案》就是一场舞台表演的完美演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