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本土厂商正当时以国产MCU为例
本土厂商正当时,大家真的应该多支持,以国产MCU为例。
MCU市场规模大,增速低。根据IC Insights的数据,2021年全球MCU销售额随着经济复苏达到创纪录的196亿美元。预测2021-2026年,MCU总销售额将以6.7%的复合年增长率增长,并在2026年达到272亿美元。根据IHS的数据,2020年中国MCU销售额为269亿元。预测2021-2026年,中国MCU总销售额将以7%的复合年增长率增长,并在2026年达到513亿元。

国内自给率低,下游厂商不会轻易替换MCU供应商。MCU在技术上更新迭代较慢、下游产品的生命周期较长、成本较低,下游厂商通常在产品做更新迭代时才会考虑更换供应商。所以长期以来,虽然MCU有着巨大市场空间,但国内自给率仍然很低。
本土厂商的机会。恰逢2019年开始的贸易摩擦以及2020年下半年开始的缺货潮给了本土厂商良好的切入机会。国内MCU市场受益于庞大下游制造业增长,包括家电产品、消费电子、汽车电子以及覆盖千行百业的工业产品,其增速高于世界平均水平,尤其是新能源汽车需求的爆发,新势力的加入,整个产业链重塑中。从竞争格局看,瑞萨、恩智浦、微芯科技、意法半导体、英飞凌等国外大厂占据较高市场份额,中国厂商中,台湾省厂商新唐等拥有一定市占率,大陆MCU玩家众多,但规模普遍偏小,32位兆易体量最大,8位中颖电子体量最大。与全球市场厂商相比,国内厂商呈现玩家众多、规模普遍偏小,但也开始慢慢占据一定市场份额。
与非网从财务、产品等维度,简单剖析本土上市MCU企业的现况。
本土MCU企业双头龙格局
国内上市企业,2021年MCU业务规模Top3的企业分别是兆易创新、中颖电子、乐鑫科技。其中兆易创新业务最广,涉及消费、工业、汽车等应用;中颖电子主攻小家电,现向大家电发力;乐鑫科技MCU芯片主要应用在无线通信领域。从数据来看,呈现双龙头格局,复旦微电子、芯海科技、峰岹科技MCU规模较小。

注:上图中颖电子、乐鑫科技、复旦微电子的MCU业务口径分别为工业控制芯片、芯片业务、智能电表芯片。另,国民技术MCU业务未单独列示,故未统计。
主打32位的兆易创新2021年MCU业务规模为24.56亿元,增速225%,MCU收入大幅超越中颖电子,期间兆易创新MCU芯片在工业控制、锂电管理、电源快充、通信及计算机、高端消费等领域持续突破拓展行业标杆客户并开始批量出货,高性能32位MCU在2021年Q1形成规模出货,占MCU产品比重快速提升。可以说,兆易创新是本轮“缺芯”潮下,本土企业进击的典型代表;2022年H1规模为17.46亿元,增速119%,延续高增长。
主打8位的中颖电子2021年MCU业务规模为11.67亿元,增速23%,2022年H1规模为7.22亿元,增速24%,虽然受制于终端家电行业已为存量市场,但在本土厂商替代趋势下,仍多年持续多年保持20%的增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