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诸葛瞻是否该为蜀汉灭亡背锅

首先认个错,马邈是马岱之孙是网上杜撰的,笔者才疏学浅,可能也误人子弟,给各位道歉,躺平任嘲,那一段记载我已经修正掉
公元263年,刘禅向邓艾投降,蜀汉灭亡。
在讨论蜀汉灭亡的主要责任人时,除了个别无脑黑子说的诸葛亮、刘备之类的以外,诸葛瞻,貌似是出场率很高的一位。可以说是诸葛黑、姜维粉、魏延粉都喜欢黑的一位,那么,诸葛瞻真的要为蜀汉灭亡背大锅吗?
诸葛瞻一共做了两件有争议的事情,一件是个别人说的与黄皓串通要废除姜维,一件就是与邓艾作战失利,我们先说第一件事。
诸葛瞻与黄皓勾结的史料大概是这样
维本羁旅讬国,累年攻战,功绩不立,而宦官黄皓等弄权於内,右大将军阎宇与皓协比,而皓阴欲废维树宇。维亦疑之。故自危惧,不复还成都。《三国志姜维传》
姜维常征伐在外,宦人黄皓窃弄机柄,咸共将护,无能匡矫,然建特不与皓和好往来。《三国志诸葛亮传》
瞻、厥等以维好战无功,国内疲弊,宜表后主,召还为益州刺史,夺其兵权;蜀长老犹有瞻表以阎宇代维故事。《孙盛异同记》
景耀四年,(诸葛瞻)与辅国大将军南乡侯董厥并平尚书事。《三国志诸葛亮传》
我们可以看出,诸葛瞻于景耀四年(261年)开始成为国家执政者之一,他一上台做的事情便是要夺姜维的兵权,换阎宇掌兵。但是,这和勾结黄皓却有着很大的出入。
1、诸葛瞻此举,是因为姜维好战无功,国内疲弊。的确是事出有因。
2、阎宇并非是大家印象中的无能猥琐男,他的评价则是宿有功幹,於事精勤。继踵在忠后,其威风称绩,皆不及忠。虽然不及马忠,但是做事还是很认真负责的。
3、诸葛瞻对黄皓的好感还不如姜维。
诸葛瞻对姜维的态度仅仅是夺其兵权。而对待黄公公的态度嘛
初瞻在涪而艾已入江油,瞻日:“吾内不除黄皓,外不制姜维,进不守江油,吾有三罪,何面而反?”进屯绵竹,埋人脚步而战,父子死焉。《元和郡县志》
瞻长子尚叹曰:“父子荷恩,不早斩黄皓,以致败国殄民,用生何为。”乃驱马赴魏军而死。《华阳国志》
可见,诸葛瞻可是对黄皓起了杀心的。在这方面,姜维邓艾诸葛瞻可以说是英雄所见略同及邓艾至蜀,闻皓奸险,收闭,将杀之,而皓厚赂艾左右,得免。《三国志董允传》
所以说,诸葛瞻不存在是勾结甚至附和黄皓。倒不如说废除姜维是诸葛瞻等人的主意,黄皓仅仅是附和而已。即使是阎宇,对黄皓也就是阴奉阳违而已。
时黄皓预政,众多附之,宪独介然。皓恚之,左迁巴东太守。时大将军阎宇都督巴东,拜宪领军,为宇副贰。《晋书》
黄公公如此憎恨的人,阎宇直接将其提拔。可见诸葛瞻董厥阎宇谈不上“附和”黄皓。
因此我们可以得出结论,诸葛瞻欲夺姜维兵权一事,并非勾结黄皓或者私人恩怨,而是他与董厥等人经过一定的分析做出的决定。至于该想法对不对,这个不敢评价,我个人是觉得此事欠妥当,但诸葛瞻毕竟是好心,谈不上什么勾结奸臣。
那么来说说诸葛瞻的第二件事,与邓艾作战。
在诸葛瞻出兵前,发生了这样的事情。
六年,维表后主“闻锺会治兵关中,欲规进取,宜并遣张翼、廖化督诸军分护阳安关口、阴平桥头以防未然”皓徵信鬼巫,谓敌终不自致,启后主寝其事,而群臣不知。《三国志后主传》
优秀啊斗帝,倒是想看看斗帝粉怎么洗这破事(笑)。
蒋舒为武兴督,在事无称。蜀命人代之,因留舒助汉中守。舒恨,故开城出降。《蜀记》
emmm因为魏军大将斗帝的优秀指挥才能与识人之明,导致蒋舒临阵倒戈、傅佥阵亡、阴平gg,赵广也阵亡于沓中,姜维等人也只能退守剑阁。
此时,名场景发生。
冬十月,艾自阴平道行无人之地七百馀里,凿山通道,造作桥阁。山高谷深,至为艰险,又粮运将匮,频於危殆。艾以毡自裹,推转而下。将士皆攀木缘崖,鱼贯而进。《三国志邓艾传》
这里需要注意的一点是,所谓的偷渡阴平,与演义中出入很大并非孤注一掷,更非子午谷逗谋的异想天开,寄希望于敌人集体掉线。
首先是邓艾军的兵力问题,是万余人,并且是与蜀汉军多次交战经验丰富的精锐。
十一月,邓艾帅万余人自阴平逾绝险至江由。《晋书》
其次,钟会并非对邓艾的计策嗤之以鼻,而是派人去支援,并且所战皆克。
会遣将军田章等从剑阁西,径出江由。未至百里,章先破蜀伏兵三校,艾使章先登。遂长驱而前。《三国志钟会传》
最后,蒋舒不战而降,蜀汉内部不稳,这一点不能忽视。刘禅昏庸听信黄皓,对作战形势估计失误,谯周等人主降。
霍弋闻魏军来,弋欲赴成都,后主以备敌既定,不听。及成都不守,弋素服号哭,大临三日。《汉晋春秋》
emmmmmm,斗帝真会玩。
这里有必要说一下伏兵三校和马邈。
由上文可知,田章距离江由百里遇见了伏兵,这个伏兵有两种可能,一种是这个伏兵是马邈的,一种可能是这个伏兵是姜维之前布置在此。不论哪种,马邈逗犯了致命的错误。如果是第一种,那么马邈太过于轻敌,与战斗力强劲的魏军硬碰硬,无需邓艾出马便尽数溃败。如果是第二种,那么马邈不战而降,国之罪人。
这里有个时间线需要确认下,诸葛瞻出兵的时候,江由并没有被攻克。(上文的诸葛瞻说进不守江由也是佐证之一。)
六年冬,魏征西将军邓艾伐蜀,自阴平由景谷道旁入。瞻督诸军至涪停住。《三国志诸葛亮传》
这时候,所谓的诸葛瞻最大黑点出现了。
到涪县,瞻盘桓未进,崇屡劝瞻宜速行据险,无令敌得入平地。瞻犹与未纳,崇至于流涕。《三国志黄权传》
这里,我们不要犯一个常识性错误。诸葛瞻最后的确失败了,但不代表听了黄崇的意见会更好甚至会赢。毕竟,这里只有黄崇一个人实名反对。而不是“诸将”苦劝瞻不停。黄崇也并没有实战经验,他的计策也并非锦囊妙计。
我们站在诸葛瞻的角度仔细分析,常胜将军邓艾来了,蜀汉朝廷操作很迷,诸葛瞻的军队是没什么战斗经验的宿卫军,快速行军真的是良策吗?

邓艾军野战战斗力强劲,(不要说什么偷渡阴平损耗体力多严重,伏兵三校怎么没的?)如果诸葛瞻贸然强行军,岂不是被反客为主?
如果马邈死守一阵,邓艾军补给出现问题,诸葛瞻军队养好体力蓄势待发,此时宣称邓艾并非不可战胜,激励士卒,那么也不怕邓艾围点打援。再根据形势向阎宇霍弋求援,这可谓是万全之策。
但是,失算了。马邈这一关出了问题,邓艾兵临城下时,他不战而降了。无论那三校伏兵是不是他派的,他在江由看到邓艾的一刹那,投降了。
先登至江由,蜀守将马邈降。《三国志邓艾传》
在兵临城下时马邈不战而降,这是谁都无法预料的,邓艾军的补给问题全部解决,诸葛瞻面临的不是樯橹之末的邓艾军,而是士气大振,插入蜀汉腹心的万余精锐。
魏大将军邓艾克江由,长驱而前。而蜀本谓敌不便至,不作城守调度,及闻艾已入阴平,百姓扰扰,皆迸山野,不可禁制。《三国志谯周传》
邓艾攻克江由长驱向前,蜀汉百姓慌作一团,而周围形势,恐怕也是差到了极点。谁也保不准下一个蒋舒马邈是哪位。
面对士气如虹的邓艾军,诸葛瞻只能暂避锋芒,放弃涪城,在绵竹与其决一死战。
此时会有人说,这诸葛瞻脑子有毛病吗?为什么不在涪城与邓艾决一死战,或者干脆在绵竹抱头蹲防呢?
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诸葛瞻放弃涪城也是正是为了先避其锋芒。涪城水路四通,相对于绵竹江由可以说是易攻难守。江由已丢,没有在涪城作为其后援的必要。
至于在绵竹决战,而不是死守,是因为邓艾军此时的锐气不如刚攻克江由的刚猛,并且略带骄气。
诸葛瞻必须出击的原因是,此刻蜀军需要一场胜利!因为蜀军连战连败,损失了傅佥赵广等大将,蒋舒马邈不战而降。搞不住谁会因为畏惧而投降。此时诸葛瞻要想拯救蜀汉只有一种可能,大败邓艾军数次,令蜀汉方军民士气大振。
不过,这可能吗?常胜将军邓艾的精锐可能会输给诸葛瞻的宿卫军吗?
可能!
蜀卫将军诸葛瞻自涪还绵竹,列陈待艾。艾遣子惠唐亭侯忠等出其右,司马师纂等出其左。忠、纂战不利,并退还,曰:"贼未可击。"《三国志邓艾传》
常胜将军邓艾的连胜,被第一次出战的诸葛瞻终结了。如果再胜利一次,邓艾军与诸葛瞻军的形势也许会逆转,诸葛瞻便会有足够的信心拖到霍弋阎宇甚至吴军的增援,哪怕他是邓艾,哪怕他是大将军姜维一生未胜之敌,蜀军其他将领也会相信,诸葛武侯之子,可以战胜邓艾。
可惜,奇迹并未发生,因为,对手是邓艾。
艾怒曰:"存亡之分,在此一举,何不可之有?"乃叱忠、纂等,将斩之。忠、纂驰还更战,大破之,斩瞻及尚书张遵等首,进军到雒。《三国志邓艾传》
失败了,并没有奇迹。在绝对的实力差面前,信仰、忠诚、热血都化为了粉末。以汉丞相诸葛亮之子诸葛瞻为首,汉车骑将军之孙张遵、汉安汉将军李恢之侄李球、汉尚书郎黄崇均在此战忠战死。
数日后,刘禅投降。其子北地王刘谌自尽。
264年正月十八日,姜维计划泄露,与张翼蒋斌蒋显等为魏军所杀,蜀汉彻底灭亡。
说句题外话,诸葛瞻在三国志中的记载,可以说是被黑的最惨没有之一。就连黄皓的锅都能被强行牵扯到责任,而本传中来一句是以美声溢誉,有过其实。也是没谁了。陈寿和诸葛瞻的仇相比也有所闻,在此就不多叙述了。
总而言之,我希望各位能给诸葛瞻一个公平的评价,不要以成败论英雄。张巡最后也没有守住睢阳,张自忠也没能击溃日军保住宜阳,但是,他们尽力了。
此文并非洗白诸葛瞻,他在这一系列指挥中也确实存在一定的问题,也许应该及时进江由,也许应该疯狂向阎宇霍弋求援,给成都方面施压。不过,会不会适得其反真很难说。我希望大家在提到诸葛瞻的时候,不是什么坑姜维,丢诸葛亮的人,魏吴粉嘲讽不说,蜀汉的诸葛姜维粉也跟风骂。而是客观取考虑其出境。他不说纨绔子弟关系户诸葛瞻。而是蜀汉殉国大将诸葛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