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历史纲要上册概念解释 第18课(4)

京师大学堂:今天北京大学的前身。我国近代最早的大学,戊戌变法的内容之一。1898年7月创立于北京,目的在于“广育人才,讲求时务”,初议设道学、政学、农学、工学、商学等十科。戊戌政变后,新政措施几乎全部废弃,该校得以幸免。但专学儒家经典,与旧式书院无异。1900年八国联军侵占北京,学校停办。1902年复校,增设预备科、速成科。1903年再增进士馆、医学实业馆、译学馆。1910年改设为经、法、文、格致、农、工、商七科。辛亥革命后改称北京大学。

中国目前唯一发现的的京师大学堂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招生布告
毓贤:1842年——1901年2月22日,字佐臣,是清朝末年著名的酷吏和极端排外人士。内务府汉军正黄旗,捐监生。任山东曹州巡抚期间对民众采用大批逮捕、滥用酷刑和大批屠杀的恐怖手段进行统治,颇得上司赏识,毓贤纵容拳民烧教堂、杀教士。后,官升山东巡抚,大肆镇压革命运动,镇压义和团同时,感到外国教会势力比义和团对清朝统治的威胁更为严重。因此,对义和团采取了由"剿"变"抚"的策略以实现其排外仇教的目的。后清政府禀承帝国主义意旨,撤山东巡抚一职。1900年,毓贤调任山西巡抚。他有意利用义和团来打击帝国主义势力。八国联军攻占北京时,被指为排外仇教的"罪首",革职充军新疆。1901年,在兰州被处死。
直隶:直隶,简称"直",中国旧省名,今河北省。"直隶"地区,在封建时代往往特指天子脚下的心腹之地。"直隶"二字最早见于宋朝,其直属京师者被称为"直隶"。明自永乐初建都北京后,又称直隶北京的地区为北直隶,简称北直,今北京、天津两市、河北大部等;直隶南京的地区为南直隶,简称南直,相当今江苏、安徽两省。清雍正、乾隆以后逐渐在今河北省承德地区、张家口地区北部,内蒙古西拉木伦河以南,辽宁大凌河上中游、西河上游以北和内蒙古奈曼、库伦二旗等原蒙旗部分设置州县,划属直隶。1914年割长城以北改属热河、察哈尔两特别区城。1928年,改省名为河北。
奕劻:即爱新觉罗·奕劻(1838年3月24日-1917年1月29日),晚清宗室重臣,清朝首任内阁总理大臣,满洲镶蓝旗人。生于北京,过继庆郡王绵慜为嗣子,初封辅国将军,1884年,担任总理各国事务衙门大臣,进庆郡王;1894年,进爵亲王;1898年加恩世袭罔替,成为铁帽子王;1900年,八国联军侵华,他参与签订《辛丑条约》;1903年,为首席军机大臣,仍总理外务部;1911年,裁撤军机处,改设内阁,奕劻任内阁总理大臣;辛亥革命爆发后袁世凯复出,奕劻让出首相职位改任弼德院总裁。清朝灭亡后,迁居天津。1917年病死,时年79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