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铁让美国媒体汗颜和纠结
美国媒体近日“纠结”中美高铁的巨大落差,情有可原,一是有数据对比的事实,二是有雷蒙多带队的美国商务代表团在中国乘坐高铁的实际体验。美国在中美“高铁竞赛”中完败,几乎没有任何“翻盘”的可能。说起来都是辛酸,美国和印度一样实行土地私有制,美印两大国在人口稠密地区有修建高铁的需求,但光是收购私人土地的谈判就会耗时耗资,几乎是一项“不可能完成的使命”。
最好的办法是对几条现有的铁路大动脉进行改造,实现以旧换新的“提速”,但几届政府都面临天价债务的财政压力,又热衷于军事手段维持美式的国际秩序,如果不是在海湾战争和阿富汗战争中消耗了几万亿美元,在俄乌战争中向乌克兰提供了直奔千亿美元的军事援助,那么美国的基础设施将得到翻新,建几条东西大走廊和南北大通道的美国样板高铁都不在话下。
基础设施的落后可能导致美国的GDP在10到20年的时间内被中国反超,在经济发展的“基础设施效应”方面,中国在世界上做得最好,美印两国望尖莫及。有些“看问题”的国内外网友没有否认基础设施效应带来的GDP增量,但他们会说诸如:美国人的长途旅行首选大飞机,建高铁不如造大飞机,建高铁占用了大量土地和资金,在人口稀少的地方建高铁,收不回成本,得不偿失。中国建高铁的迫切性确实高于美国,主要在省会城市之间建成高铁网络,县与县、乡与乡的交道联系主要靠依靠公路和普铁,在高铁规划时已考虑“上座率”的因素,高铁建设成本巨大,积累了很大的负债,但高铁网络是一大块优质的国有资产,特别是在节假日期间,高铁解决了中国流动人口上亿人次集中的出行需求。
效率是效应的结果,技术改进效应带来效率的提升,而追求效率是人类从事经济和出行活动的永恒主题,人类经济史是一部生产或经济效率不断提升的历史,在更短时间內生产更多的产品,在更便捷支付方式中交易更多的商品。人类交通史是一部交通工具不断更替和通行速度不断提升的历史,在更短时间内到达更远的距离,在同等距离内有更好的乘坐体验。不能不说,改革开放的“双重效应”改变了中国,中国支付的便捷性和中国高铁的快捷性已迈入世界前列,中国的现代化已形成乘风破浪之势,不是美国的贸易摩擦和技术转让“卡脖子”能够阻挡的,拿芯片来说,中国是世界最大的芯片市场,美国最先进的芯片不卖给中国的话只是一堆废铁。

美国商务部长吉娜·雷蒙多体验了一把中国支付的便捷性和中国高轶的快捷性和舒适性,8月27日至30日,雷部长访华,29日,她和美方代表团在北京乘坐高铁前往上海。此前,美国高官访华时通常乘飞机穿行于京沪之间,但雷部长这次穿梭改乘了火车,京沪“复兴号”高铁的时速为每小时350公里或217英里,至少挂16节车厢,京沪两地每小时有多列班次发车。《纽约时报》在报道中对中铁和美铁进行了全方位比较,中铁的时间效率完胜。依据新科学哲学的等效性原理,可以选择两种比较的标准或方法,一是等时间比较法,二是等距离比较法,两种比较法是一枚硬币的两面,有比较结果的一致性。
《纽约时报》的作者用等距离比较法给出了数据,火车从北京到上海相当于从纽约到亚特兰大或芝加哥的行驶路程,京沪高铁只需四个半小时,美国国家铁路客运公司(Amtrak)的列车则需要18到24小时。今年6月,《华尔街日报》播出了《为什么中国的高铁远超美国》的视频,节目称中国有世界上最大的高速铁路网络,行驶总里程超过了4万公里,最繁忙的京沪高铁的时速达到了350公里,美国高速铁路网总长仅为735公里,最快的列车是美国铁路客运公司的阿西乐特快,最高时速仅为150英里或241.4公里。
《华尔街日报》的作者指出了美国高铁发展缓慢的原因,包括技术上的轨道设计和规划上的火车站位置等因素,美国高铁远落后于中国,但在短期内看不到较大改进的希望,阻碍美国高轶发展的各种致命因素依然存在,只要有一个游说团体的作梗或一个吃瓜群众的抗议,在美国建高铁这件事就会泡汤或“从长计议”。失掉了交通效率,美国迟早会失掉中美经济竞争的GDP。美国高铁既可以引进中国的全套技术,也可以使用日本和法国的成熟技术,技术性不是美国高铁建设的问题,美国国情和模式存在难以克服的因素。
高铁和基础设施建设的“中国经验”值得美国学习和借鉴,根据国与国学习论的等效性原理,美国也需要将中国经验与具体的国情和模式相结合,拒绝经验和模式或者忽视国情和条件都达不到预期的目标和结果。中国有集中力量办大事,集中财力攻难关的组织优势,美国在高铁和基础设施建设方面明显落后于中国,媒体人士有了“赶都来不及”的顿挫感和纠结感,要改变美国铁路老旧失修的状态还得慢慢来,高铁技术已非常成熟,但美式基建的繁琐程序在短期内不会有任何的改变。

https://weibo.com/63204974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