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初六年纪事
诸葛亮即将远征南中的时候,马谡一口气送出去十里外。诸葛亮说道:“我们共事多年了,有什么计策不可以直说呢?”马谡为诸葛亮献策,说:“用兵的道理,就在攻心。攻心是最好的方案,因此我希望您能让他们归心。”诸葛亮同意了马谡的见解。通过赦免孟获,换取了南中的和平。
《襄阳记》:建兴三年(225),(诸葛)亮征南中,(马)谡送之数十里。亮曰:"虽共谋之历年,今可更惠良规。"谡对曰:"……夫用兵之道,攻心为上,攻城为下,心战为上,兵战为下,愿公服其心而已。" 亮纳其策,赦孟获以服南方。
这年秋天,魏文帝打算征讨东吴。鲍信的儿子鲍勋面见魏文帝,说:“现在大举出兵,耗费国力,徒劳无功,我认为不应该出兵伐吴。”魏文帝大怒,将鲍勋贬官为治书执法。
《三国志·鲍勋传》:(黄初)六年秋,帝【魏文帝】欲征吴,群臣大议,(鲍)勋面谏曰:“……今又劳兵袭远,日费千金,中国虚耗,令黠虏玩威,臣窃以为不可。”帝益忿之,左迁勋为治书执法。
孙权最开始任命丞相,并没有如大家所愿,考虑张昭。孙权解释道:“现在国事众多,丞相责任重大,让子布担任丞相,并不能显示我对他的恩惠。”后来孙邵病逝,百官再次举荐张昭,这回孙权的解释更明了:“我哪里是因为吝啬才如此对待子布呢?子布要是当了丞相,就会因意见不被采纳而产生怨恨。所以我没任命他。”最后任命顾雍为丞相。
孙权任命顾雍也有他的理由,一是顾雍不爱喝酒,沉默寡言,一旦说话,往往是有的放矢,所以孙权说:“顾雍沉默寡言,一旦说话,一定能达到目的。”宴会上,大家都怕顾雍会非议,因而不敢喝酒,没有了快乐,孙权看着这种情况,感叹道,“顾雍在坐席上,让人不能肆意。”
顾雍如何表现自己的态度呢?如果同意,顾雍会请秘书赴宴。如果不同意,顾雍就不会摆宴席。他的态度会左右孙权的判断。
前线的将领请求讨伐敌人,孙权把这件事拿出来咨询顾雍,顾雍说:“他们请求进攻,是为了一己私利,不是为了国家。您最好不同意他们的请求。”孙权照办了。
《三国志·张昭传》:初,(孙)权当置丞相,众议归(张)昭。权曰:“方今多事,职统者责重,非所以优之也。”后孙邵卒,百寮复举昭,权曰:“孤岂为子布有爱乎?领丞相事烦,而此公性刚,所言不从,怨咎将兴,非所以益之也。”乃用顾雍。
《三国志·顾雍传》:(顾)雍为人不饮酒,寡言语,举动时当。权尝叹曰:“顾君不言,言必有中。”至饮宴欢乐之际,左右恐有酒失而雍必见之,是以不敢肆情。权亦曰:“顾公在坐,使人不乐。”其见惮如此。
《江表传》:若合雍意,事可施行,即与相反覆,究而论之,为设酒食。如不合意,雍即正色改容,默然不言,无所施设,即退告。权曰:“顾公欢悦,是事合宜也;其不言者,是事未平也,孤当重思之。”其见敬信如此。江边诸将,各欲立功自效,多陈便宜,有所掩袭。权以访雍,雍曰:“臣闻兵法戒于小利,此等所陈,欲邀功名而为其身,非为国也,陛下宜禁制。苟不足以曜威损敌,所不宜听也。”权从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