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出焦虑怪圈,要掌握这3个科研好习惯 | 英论阁Enago
在科研过程中,面对来自实验、论文、导师、开题、答辩、晋升等各方面的压力,似乎每个阶段的每时每刻都充斥着焦虑,很容易陷入科研焦虑的怪圈中,最终导致吃不下睡不着、头发也开始大把离去……
其实,您的焦虑大部分是对未来的不确定感引发的。想要跳出科研焦虑的怪圈,我们唯一可以做的就是掌控好当下:摆正心态,尽量提高效率、做好手上的每一件事。来看看科研老汪通过血泪总结出来的三条最重要的科研习惯吧,能够有效提升效率、降低错误率,助大家的科研之路更加平稳顺滑,走出焦虑阴霾。

习惯1:做好实验记录
道路千万条,记录第一条;记录不完备,重复两行泪。
作为科研汪,实验记录是工作的基本,上可以为将来重复实验的成功保驾护航,下可以在有人质疑数据的时候拿出来啪啪啪打脸。尤其是一些步骤很繁琐的实验(比如Western blotting等),一做就是两天,中间任何一个步骤出错都可能会导致结果出问题。笔者见过很多这样的例子:实验做出来的结果千奇百怪,一问就说自己每一步都是正确的——在没有记录的情况下,除非真正有人盯着TA做实验,不然没法看出来问题出在哪里,但大家都那么忙,所以……
其实,为了避免自己做出奇怪的实验结果而找不到原因,最简单的方法就是进行实验记录,记录得越详细越好(尤其是新手而言)。对于新手来说,还可以把实验步骤提前写下来,每完成一步马上回看步骤进行核对打勾,这样不仅可以有效避免遗漏某个环节,同时能够避免自己对实验过程与结果过度焦虑。此外,记录得详细的话,在重复实验时还能帮助排除干扰因素、达到与前一次相同的条件。因此实验记录是绝对不可以忽视的,一定要好好写。
习惯2:制定有效计划
科研活动的安排相对自由,如果没有计划很容易就会变成“摸鱼摸一天,一天变一周,一周变一个月”的情况。因此每个课题开始之前,需要思考一下:这个课题我计划多久做完,分别需要完成哪些部分,每个部分计划多久时间。
思考之后,就要开始动手制定计划了。为了保证可实施性,可以不把所有的计划一口气制定完成,但至少需要明确接下来的一个月大概要完成哪些实验,进而把工作分割到每一周、每一天,这样每天早上起来非常清楚自己需要完成哪些任务。如果没有完成的话,需要反思是计划缺乏可行性还是自己的效率出了问题;而如果提前完成,则可以去休息/阅读文献充电。这样能够有效提高工作效率,避免荒废时光。而且有计划在手,面对充实的每一天,也就没有那么焦虑了。
如果您想详细了解如何制定一份行之有效的详细计划的话,可以点击查看《一份实用待办清单,开启2022高效科研》

习惯3:多与他人讨论
萧伯纳曾说过:“倘若你有一种思想,我也有一种思想,互相交换之后,我们每个人将各有两种思想”。在课题遇到瓶颈的时候,不妨多找人讨论一下。不同人思考/看待问题的方式不一样,你眼中毫无规律的数据在别人眼里可能是重大发现。这一点在学生身上尤甚:自己眼中的垃圾数据,被导师点拨后发现竟然具有意义、甚至可以直接用在论文中。
要记住,只要你的数据是通过正确的实验步骤得来的,并且经过了合格的重复(三次起步),那么它就是具有意义的——不存在所谓的“好”数据和“差”数据,只有你了解其意义的数据和你不了解其意义的数据;而当你不知道其意义的时候,旁观者也许从另一个角度可以看到其意义。你的焦虑源头,可能是他人眼中的珍宝。因此,多跟人讨论是非常有益的,有时候还可以激发出新的课题方向。在此推荐阅读 《怎么也找不到科研创新点?一招帮您点亮创意 | 英论阁Enago》

希望上面三个科研习惯能够帮助大家少走弯路,抚平无意义的焦虑,享受自己的科研之路!疫情期间,祝福大家一切平安、顺遂。
更多精彩内容
请您持续关注英论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