远古的人弹起了殉情调|木诚和纳西口弦



大家好,我叫木诚,纳西族。我从小就喜欢民族乐器,也跟许多老师、民间艺人学习了纳西族口弦,现在在云南省丽江市古城区文化馆工作。
纳西族的口弦大部分是用竹片做,可以分两种,一种是用手拉的独片“单片口弦”,另一种是像我手上这种“三片口弦”。


三片口弦,用纳西话来说叫“弓龚”,有些又叫“空孔(kuekueq)”。
最底下这一片,用纳西话来说叫做“三弦”,也是一个汉语记词,纳西族口弦的排序必须从上到下这样排列,才能吹奏出我们纳西族的口弦曲。

纳西族的口弦,是青年男女之间谈恋爱的一个媒介,据说很多在大众场合,不方便说的一些情话,可以放在这个口弦里面说,这个也是一个悄悄话嘛,很多时候弹口弦是要两个人,附在耳朵旁边弹。
在弹奏的同时口中还可以悄悄地唱着另一旋律的歌曲,因此除了口弦本身的音色变换外,能发出另一旋律微弱的泛音。口弦曲成为融合了乐曲(本音)、歌曲(泛音)、诗歌的复调音乐。

学习弹口弦时,据说要先学一首《口弦之母》,这是我们弹口弦的一个基本功。左手的食指弯曲和左手大拇指紧紧捏住,右手中指管第一片和第二片,右手食指管最后一片。弹的时候,根据口型和气息的变化,同时再加上哼唱一首乐曲,这个口弦调就出来了。
传说我们纳西族口弦曲有72调, 其实这并非实指,而是一个吉祥的虚数。口弦调的调式以羽为主,曲式均为一个乐句的变化重复。
在民间广为流传的曲调有:《口弦之母》《蜜蜂过江》《母女夜话》《铜盆滴水》等。现在我给大家展示纳西族口弦曲《狗追马鹿》。
与中国西南的许多少数民族一样,纳西族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经历了非常艰辛的民族迁徙历史,从母系社会过渡到父系社会,从游牧狩猎生活过渡到农耕定居生活,婚姻制度由从长期的自由野合到固定的姑舅表婚再到封建统治下的指配婚姻...
但纳西人性格刚强但又不乏深情。据相关文献记载:“纳西族是一个悲剧性的民族。在旧社会,恋爱是自由的,而婚姻却不自由,须由父母做主。如果心上人不被父母看中,怎么办呢?两人就到玉龙雪山上,双双吊死在树上,说是到“玉龙第三国”去,可以获得自由解放。




纳西族人崇拜自然,也崇拜鬼魂和祖先,把各种自然现象如山、水、火、土、风等视为神灵,纳西人称其巫师为“东巴”,原始宗教被称为“东巴教”。东巴教用象形图画文字书写的经书叫“东巴经”。过去的时候,纳西族的东巴经书里面,有很多关于殉情的记载,其中有一个仪式叫“祭风仪式”,专门就是为殉情的人举行一个超度亡灵的仪式。
接下来,我就弹一个纳西族口弦最常见的一个调,叫《殉情调》。它的歌词有几百行字,都可以用口弦说出来。

歌词大意是这样:
玉龙雪山下纳西村寨里
我们殉情以后
到了一个地方叫玉龙第三国
那里没有苍蝇和蚊子
那里生活的人们永远年轻,不会变老
我们有红虎来当坐骑
有狐狸当看家狗
有白鹿当耕牛
庄稼种一季吃不完
衣服织一件穿不烂
那里没有阶级,也没有贫富之分
人们的生活特别美好
那里是一个理想的国度
讲者|木诚

木诚,纳西族
丽江市古城区人
纳西民歌传唱人
纳西族民间音乐爱好者
参考资料
[1]http://www.4dageweb.com/testkx/index.html
[2]木诚.舌尖上的乐器——纳西口弦[J].民族音乐,2016,No.255(03):53-54.
[3]范黎.《纳西一奇》之“奇”——朱践耳老师访谈[J].中国音乐,2006(01):156-158+169.
[4]张峥雯. 丽江纳西族殉情文化的审美研究[D].云南师范大学,2017.
[5]本文资料图片来自于互联网
策划制作
策划:unintended小米 朱芳琼
导演:杨建华
监制:老猫(鼓童)
视觉:杨建华
摄影:李柯
文辑:旷四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