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含VTB(何止虚拟的),手游和狗。
其实我一直都是____的粉丝
我不装了,
其实我一直是____的粉丝。
没错,就是你所想的那个人。
_____!我好喜欢你啊,为了你,我要____。
还不够吗?那我买一套叔叔联名的装扮。
上面还有我在这个“共同体”里面独有的编号。
呵呵,你又爱她多少呢?
······
献丑了,实在学不会。
要做谁的粉丝,谁的拥趸,
装作很狂热,装作很投入,
实际上只是举手之劳,只是小孩子的过家家游戏。
一文不值,这样说都显得很保守了,哪里只是在经济层面没有价值。
互相攀比,比谁的爱投射得更畸形,比今天谁的时间更没有价值。
自轻自贱,谁又能比得过你呢?
看到别人发病发情出丑,知道自己不是这样的。
装作发病发情出丑,看着别人以为自己真的是这样,但自己知道自己不是这样的。
以抽离反复的姿态变化身份,谋取快感。
两者都自以为清醒,
却都以否定它的形式陷入了它。
虚拟的东西反而更加不自由了。
明知道这后面有一个真实的人,
但看到一个完整的人被一个虚拟的形象支配,看到她被控制,
观众还是会觉得很爽。
“哈哈,我很惨,但这个人比我还惨。”
被束缚的自己,看到一个本不应当被束缚的东西被束缚,
而这个被束缚的东西又表现出一种审美,观众就更兴奋了。
以美好靓丽的一面做掩饰,贪婪地享受消费残忍的那一面。
现代的裹小脚。
那就是一张死人皮,需要活人在背后不停地注入【生气】。
需要背后的人拼命地活动挣扎,来维持超出这个表象的东西。
乐于消费这种东西的人,也是实际上最缺乏这种东西的人。
这东西无所谓怎么称呼:“活力”,“灵性”,“生命力”······
消费它们,借此缓和现实的创伤。
把生命中的几年去追这些东西,未免过于···
能够忍受这种生存的无意义与愚蠢,我佩服其心理确实强大,这种愚蠢都能忍受,
那么用这种姿态一定能接受生命当中的更加愚蠢悲惨的瞬间吧。

RTS和ACT的落寞,手游兴起
多线操作,全场手脑并用;临场反应,一招百炼千锤。
高上手难度,正反馈低,反馈周期长的特点让它们淡出主流舞台。
见有人说,这是玩家的选择,现在的玩家如何如何,最终陷入无意义的玩家对立。
有人说,是因为它们出现在了那个没有太多选择的年代,这角度不错且有一定道理。
为什么它们被拒绝,又是被谁拒绝?
不如先观察一下得到肯定回答的产品。
“一有时间就想玩”,
对于一款游戏来说,能让玩家有这种想法显然是非常成功的。
但由于一些展开太过庞大的原因,对于一款游戏的景愿变成了对于游戏的整体渴望:
“想玩的时候就能玩到游戏”。
是啊,学习那么累,上班那么辛苦,应酬那么繁重。
大多时候我被压抑着对于游戏的渴望,余下的属于自己的时间里,我还不能玩玩游戏吗?
手游多好啊,完美适应了我的情况与需求。
而且我能不玩吗?身边的人都在玩。这已经不单是一种游戏了。
可逐渐,连开一把黑的时间或者动力也不再有。
这时电竞产业(供人观看的)发展动力就出现了。
实际上,对于热门游戏(有电竞比赛的)而言,看就是玩。
游戏本是一个僵死的系统,何以让人沉迷其中?
它需要内设及时的反馈审查机制与冲突博弈。
在这个过程中人的好奇心,求知欲,反思性得到满足。
人是智性的动物,当他的智性需求被满足时,他会有极大的愉悦。
游戏不断地激发人的反思性,这样玩家就会因为自己的思想而觉得自己在思考。
不过只是按照游戏既定的框架得到相应的最优解。
生物学会说这是条件反射,大脑皮层参与的高级神经活动,实际上这和人类的智性活动沾不上一点关系。
因为框架是这样规定的,所以无论是自己上手玩,还是在一旁看,脑神经的运作没有区别。
为什么有人爱看炸鱼?
因为大神的操作在他看来就是自己的操作,是最优解。通过预料对手的愚蠢操作或者否定都能强化自己这一体验。
为什么有人厌恶炸鱼?
因为他看到了在最优解对立面出丑的自己。或者他在玩一种叫“公平斗士”的角色扮演游戏。
这是“看就是玩”的第一种意味。
第二种意味则是,玩游戏已经不是游戏了,评价游戏才是真正的游戏。
游戏好不好玩?刚才应该怎么操作?刚才这波如何如何。
我认为这脱胎于游戏本身的审查机制(当你打出一波精彩操作时自己都会觉得我刚才的操作好帅),
这种机制被抽象出来,并发展出了自己的地位。
大概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云玩家”、“弹幕大神”之类的来源。
现在见缝插针地回溯一下,比较RTS和ACT游戏的观众体验和当前热门游戏的观众体验,应该能有不少启发吧。
······
电竞,手游,短视频,最终收割了普罗大众(dicengrenmin)的碎片时间。
PS
从刀塔传奇开始玩手游,不是很蝗虫,但也玩过大多数游戏。
有一条线索我觉得可以作为不错的谈资来评说。
当时国内自主研发的手游产品,相当纯粹地符合了“收割碎片时间”这一目的。
后来多少受到MA等海外游戏的影响,性的元素逐渐肆虐。
游戏只是一个方面,直播这些就不用说了。
某些东西正在逐渐过界,收割你的金钱,时间与健康,还妄图俘获支配你的爱欲机制。
我姑且善意地提醒一句。

其他碎片想法
具有权势的人更喜欢饿着的手下,因为它们大多不是狼而是狗。
饿着容易操控。即使局面意外失控,打发几根剩骨就能使之安分。
这个游戏它们能一直不断循环地玩下去。
骨头上其实没有肉,只有肉味的残余。
这是双方心照不宣的默契。
但既然狗乐意沉迷其中,那么人也无所谓为什么狗可以籍此心安理得。
狗把骨头看做是自己的胜利和主人的妥协,它永远不明白自己的一切乃至自由,都得在主人界定的框架中运作。
它会与同类攀比,因为主人偶然(或根本不在意)赏赐的骨头比同类获取的更大,它就鄙夷同类。到底是一条狗啊,帮主人完善了鄙视链和等级制的闭环。
说到这要里需要声明,我对文中的“云玩家”、“弹幕大神”不具有任何特别的褒贬情感。如果是贬,那也是概括性的贬义。
就跟有一些人,明明玩的是同一款游戏,还要树立无意义的玩家对立彼此戕害。
吃血馒头的后者更惨,他的身份认同建立在对前者的否定上,
所以他很难认识到自己实际上和自己鄙弃的对象是同类这一足够击碎他的事实。
我一直非常非常恶心这种“底层互害”的愚昧。
对于第一部分和第三部分的狗(包括但不限于)我没有善意的提醒,我只想说,
去玩吧,去过这种生活吧。
宁愿做尘埃那就做尘埃吧,没事的,历史从不缺少尘埃,这个世界的运行从来都不缺少无关的参数。
我不再想拯救这些蠢货,告诉他们人生可以更有价值,我不想跟他们有任何关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