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战武器装备介绍——德弗林格与塞德里茨

塞德里茨级战列巡洋舰
塞德利茨级是毛奇级战列巡洋舰的改进型。塞德利茨号舰体比毛奇级加长,加强舰体强度,在装甲和水密防护上做了一些大的改进,舰艏干舷提高,改善适航性能,侧舷水线防御装甲厚度接近吨位相近的无畏舰.
从单舰质量上超越同期英国的战列巡洋舰。该舰安装了经过验证性能良好的283毫米50倍径炮,但是其英国对手——狮级战列巡洋舰已经安装了343毫米口径的主炮。
该级战列巡洋舰一共建造了一艘
命名来源
塞德里茨:该舰以18世纪奥地利王位继承战争中普鲁士的著名将领弗里德里希·威廉·冯·塞德利茨男爵(1721-1773)命名 [2] 。
排水量:24,988吨(设计)/ 28,550吨(最大);
尺寸:长200.6米/宽28.5米/吃水9.29米
动力装置:27台锅炉,2台蒸汽轮机,最大功率67,000马力(过载功率89,738马力);4轴,双舵
航速:26.5节,试航时达到了29.12节;
续航力:14节时4200海里
武备:10门283mm/50倍径主炮,
四座双联炮塔;12门150毫米/45倍径副炮,炮座单装;12门88毫米/45倍径防空炮/速射炮。单装;4座500毫米鱼雷发射管,水下安装,舰体首尾各一座,两舷A炮塔下方各一座
装甲(英寸):主装甲带3.9-11.8,甲板1-2.5,水密舱隔板5.9,炮塔9.8-3.9,指挥塔13.8
舰员:平时1068人,战时1240人
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在1915年1月24日多格尔沙洲海战中,塞德利茨号艉部炮塔炮弹装填室被击穿,引发大火险些发生弹药库殉爆,造成后部两座主炮炮塔失去作战能力。德国海军根据这次作战的教训,进一步改进了弹药储藏室和弹药输送通道的防护措施,防止炮塔及其弹药输送通道一处受损,火势下窜到弹药库,而危及全舰安全 [12] 。
在1916年5月31日日德兰海战中,参加侦察舰队的塞德利茨号和德弗林格尔号一同击沉了英国皇家海军的玛丽女王号战列巡洋舰。塞德利茨号在这次海战中被22发大口径穿甲弹和1枚鱼雷命中,全部的五座主炮炮塔都失去作战能力,但是没有发生类似英国战舰的弹药殉爆,船舱内大量进水达到5300吨,在与舰队失散的情况下,单独蹒跚返回了德国本土基地,堪称传奇 。由于出色的损管和防护设计为其赢得了“不沉战舰”之名.

之后塞德里茨的损管与防护被多国的海军所学习,包括英国。
只不过在日德兰海战之后,塞德里茨号由于受伤过重,再也没有参加任何的作战任务,最后被英国扣押在斯卡帕湾,在彩虹行动中自沉。
德弗林格级战列巡洋舰

德弗林格级战列巡洋舰(Große Kreuzer der Derfflinger-Klasse),或译为德弗林格尔级战列巡洋舰,是德国建造的一种战列巡洋舰。德弗林格尔级是德国海军全新设计的战列巡洋舰,1911年批准建造预算两艘,1912年至1913年间开工建造。采用高干舷平甲板舰型,舰艏具有明显的舷弧。德国海军首次在战列巡洋舰上采用305毫米口径主炮,主炮全部沿舰体甲板中线布置,较以往德国战列巡洋舰减少了一座主炮炮塔,舰体艏艉各布置两座,主炮拥有良好的射界。动力系统采用油煤混合燃烧型的锅炉。该级舰增加装甲厚度,防护区域扩大,水密隔舱数量增加,舯部水密舱采用双重纵向隔板。该级舰整体防护接近早期无畏舰的水平,展示了德国造船工业的高超技术水平。
当时英国的同代舰“虎”级战列巡洋舰的343毫米口径主炮比德国已经成熟的305/L50毫米主炮要强一些,但是德弗林格级的护甲要比“虎”要强一些,“虎”是在福克兰海战之后为数不多的进行了护甲改造的英国战巡,这让可能让她免遭毁灭性的打击。
但是德国的战舰接受的训练科目普遍比同时期各国海军都要多一些,在英国战巡炮弹频频落空之际,德国总能
性能数据
排水量:德弗林格号/吕佐夫号27880吨(设计)/33350吨(最大); 兴登堡号28947吨(设计)/34500吨(最大)
尺寸:德弗林格尔号/吕佐夫号长210.4米/宽29米/吃水9.56米; 兴登堡号长212.8米/宽29米/吃水9.57米
动力装置:14台锅炉,2台蒸汽轮机,最大功率63,000马力(过载功率72,000马力);4轴,双舵纵向排列。
航速:德弗林格号/吕佐夫号26.5节; 兴登堡号26.6节;
续航力:德弗林格号/吕佐夫号为5600海里/14节; 兴登堡号为6200海里/14节
武备:8门305mm/50倍口径主炮 四座双联炮塔;8门150毫米(5.9英寸)/45倍口径副炮 炮座单装(兴登堡号为14门);12门88毫米(3.5英寸)/45倍口径防鱼雷艇/防空炮 炮廓单装(1916年后拆除,德弗林格尔号保留2门,兴登堡号保留4门);4座500毫米鱼雷发射管,水下安装,舰体首尾各一座,两舷A炮塔下方各一座。
装甲(英寸):主装甲带3.9-11.8,甲板1-2.5,水密舱隔板9.8,炮塔10.6-4.3,指挥塔13.8
舰员:平时1112人,战时1390人。
命名:
德弗林格尔号以17世纪勃兰登堡陆军元帅乔治·冯·德弗林格尔男爵命名。吕佐夫号以普鲁士王国将军阿道夫·路德维希·威廉·冯·吕佐夫男爵命名。兴登堡号以德意志帝国陆军元帅保罗·路德维希·汉斯·安顿·冯·兴登堡命名。
在日德兰海战中,德弗林格尔号能够在会战早期希佩尔对阵贝蒂的侦查舰队对战中,频频击中敌人,而且在最终随着希佩尔中将向敌军舰队做出死亡冲锋后,身中17发英国从305毫米口径到381毫米口径不等的穿甲弹,舰体受创进水3000余吨,却依然保有顽强的生命力。再加上她在这场海战中,一举击沉“无敌”号与“玛丽女王”号的战绩,使得德弗林格尔号得到“最强战列巡洋舰”的美誉。
而妹妹吕佐夫就没有这么幸运了,作为中将的旗舰,在为整个大洋舰队求得一线生机的冲锋中受到了更为密集火力的攻击,最终没能回到德国。
德弗林格尔的三艘同级舰中,除了“吕佐夫”号在一战中丧命外,余下的两艘在德国战败后被引渡英国,最后在“彩虹行动”中自沉。“彩虹行动”是指德国海军进行的大规模自沉舰船行动,“彩虹”是凿沉船只的暗语,故得此名。德国之所以这么做,是不愿意自己的大型水面舰艇落入协约国的手里。在“彩虹行动”后,德国海军一蹶不振,从世界第二的海军变为了“斯堪的纳维亚”的仅仅能海岸防御的海军了。就算到了1918年,除了英国的大舰队之外,没有一支舰队是大洋舰队的对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