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儒鼎Z24群前,在另一個群的述說紀錄:
建儒鼎Z24群前,在另一個群的述說紀錄:
這個跟新羣友們,作聲問候,大家好。論語裏面有這個以文會友,以友輔仁。學記裏,也有論學取友。那個人做的這個詩歌作品非常多,就簡短分享一下,當個見面禮。
行歌展示,(長歌行),(蘭亭集序)。
很多人,會對這個儒學正宗啊,感到一些疑惑?是因爲個人在南方省份,來來去去了四、五年,發現說,這樣稱呼比較適合,爲什麼呢?
因爲這個1949的時候,孔德成先生到了臺中居住,然後臺灣的中部有兩家孔廟,在蔣介石,蔣經國的時期,蓋了一間孔廟,有孔府祭祀官的機構,由孔德成先生從事。史記上,司馬遷列為天下第一家的,就是這孔家。
在出生的老家,前有孔府祭祀官辦公室,後有孔德成先生住所,當地有常態文教社團。再者,洪氏先祖,創辦書院,家廟祠堂,學堂詩社等等興旺至今。如此的經歷,儒化教導,不深入也很難。
首次登台講道,面向社會大眾,是在醒修宮,約莫二十九歲的時候。有個描述,簡單的介紹,方便來往。
這個某友跟我說,這邊的人都喜歡吟誦?那當然,是明白人的就打開天窗說亮話,說幾個關鍵來交流。這個東西證據是很弱的,論語裡面說,「誦詩三百,授之以政,不達;使於四方,不能專對;雖多,亦奚以為?」古代就有對空嚼文的警戒,到了現代,還是有人會犯這種錯誤。論語實乃常道聖經。
風雅頌賦比興,技法各有不同。吟詠諷頌,是處理平面文字的技法。可以化成動態樂音,不同風情。論語另外有一段,暮春三月,春服既成,冠者六七人,童子五六人,浴乎沂,風乎舞雩,詠而歸。夫子喟然歎曰:吾與點也!
周公制禮作樂,漢唐官方樂府下來,歷史書院完整,無須偏廢,這有甚麼好疑問的呢?像這樣的東西,叫做歌詩,在左傳裏面記錄。季札子到北方的國度去,聞詩篇三百,可歌可樂啊。那因爲,時空的轉移,以及證據的欠缺,有些人只會弄些雞毛蒜皮的東西,那也不足為奇。很多的後世技法不一,或多皮毛,不太正確。這樣不好。
深儒文,行詩文歌樂舞,成和諧,那才有意義,不是其它的有高低,是生命有限,是人要有焦點。你不在你的焦點,有所求進,那很可能是,在過別人生命,或隨波逐流,枉費人生。
周孔儒門中,要是講不清,說不明,論道不有力,作品不真實,王道風氣,難映人心。禮樂文明,誰人相續?學來至今,走過大小兩岸,海外僑歷教等等,
生活在儒門鄉里,孔嫡正宗,孔府秘書,祖家書院等等,沒有多少人有這樣的歷練。也因為歷史的原因,有些地方的人,對儒門的見解多是錯誤的,所以也沒有實踐經驗,這也不奇怪。只是不在儒鼎,台中人的身上發生。1848,1949,1966,2008,2014的儒門傳文,歷歷在目,自然清楚,當代的狀況,和不同的進度。
來聚群友,交流兩三,聞詩論道,輕鬆自然。一朝一暮,一明一暗,秤斤論兩,與道相攀,時局無奈,雖笑明白,意也難歡。祈於太平,人我平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