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4.“质的研究”与“定性研究”的区别

2023-02-07 19:30 作者:你吖好吖  | 我要投稿

在国内社会科学界介绍“质的研究”时,像现在一些中国学者把“qualitative research” 翻译成“定性研究”。后来,意识到这个译名很容易与国内学术界目前常用的“定性研究”混为一谈,而实际上它们的所指是很不相同的。 

据我所知,“定性研究”这一概念目前尚未得到学术界明确、系统的定义、分析和梳理。它的所指通常比较宽泛,似乎所有非定量的研究均可纳人“定性”的范畴。“定性是定量的基础,定量是定性的精确化”,这类陈述表达的就是我国学者目前普遍认可的一层意思。

我认为,“定性研究"虽然在一些方面与质的研究”有类似之处(如强调对意义的理解和解释) ,但在很多方面与后者不同。

(1)在本体论和认识论上

“定性研究"像“定量研究”一样也坚守实证主义的立场,都认为存在绝对的真理和客观的现实,不论是通过“量”的计算还是“质"的规定,目的都是为了寻找事物中普遍存在的“本质”。而“质的研究”已经超越了自己早期对自然科学的模仿,开始对“真理”的惟一性和客观性进行质疑。

(2)在研究方法上

“定性研究"基本上没有系统收集和分析原始资料的要求,具有较大的习惯性和自发性,发挥的主要是一种议论和舆论的功能。它更多地是一种研究者个人观点的阐发,通常结合社会当下的时弊和需要对有关问题进行论说或提供建议。而“质的研究”十分强调在自然情境中与被研究者互动,在原始资料的基础上建构结论或理论,其探究方式不包括纯粹的哲学思辨、个人见解和逻辑推理,也不包括一般意义上的工作总结。在这一点上,“质的研究"与“量的研究"有共同之处。尽管两者在资料类型以及分析资料和利用资料的方式上有所不同,但都强调将原始资料作为立论的基础。而“定性研究"大都没有原始资料作为基础,主要使用的是-种形而上的思辨方式。

至今

“质的研究"已经建立起了一些比较系统的方法规范和制约机制,研究者需要对有可能影响研究的诸多个人因素以及研究的具体过程有明确的意识和反省,而“定性研究”尚未有这类意识和要求。从这个意义上看,“定性研究"似乎主要基于的是一种形而上的、思辨的传统,而“质的研究”主要遵循的是现象学的、阐释学的传统质的研究更加强调研究的过程性、情境性和具体性,而“定性研究”比较偏向研究的结论性、抽象性和概括性。

毫无疑问的是,“定性研究"是一种对社会现象进行探究的方式,有其自身的意义和作用。

以上观点主要来自于《教师如何作质的研究》陈向明 著 

4.“质的研究”与“定性研究”的区别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