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来孩子这种情况不是“多动”而是患了“抽动”~~
门诊上,8岁的“佳佳”(化名)在妈妈的带领下前来就诊。妈妈神情紧张的说:“医生,我孩子这学期成绩下滑的厉害,老师说最近她上课注意力不集中,小动作多,学习兴趣不如之前,这不,这次考试又没考好,老师给我打电话,我赶紧带她过来看看。她原来学习成绩一直都是名列前茅的呢!医生,这是咋回事呢?”。我仔细看了看眼前这个孩子,她似乎也有点紧张,时不时眼睛眨一下,有时轻吸一下鼻子,轻咳两声,放在桌上的手臂偶尔抖一下。
“孩子眨眼、吸鼻子、手臂抖的症状有多长时间了?”
妈妈说:“四五个月了吧,主要是眨眼,我觉得是她看平板电脑太多了,最近限制她使用时间好点了,手臂抖倒是没觉得很厉害,偶尔吧。”
随后,我又问了问佳佳在学校的一些表现及老师反映的具体情况,最终,心里有了初步的判断,在排除了其他可能伴有类似症状的相关疾病后,考虑孩子不是“多动症”而是患了“抽动障碍”,也就是人们常说的“抽动症”。

妈妈疑惑了,我孩子注意力下降,小动作多,成绩下滑,不是“多动症”吗,怎么就成“抽动症”了呢?

抽动障碍是一种起病于儿童时期、以抽动为主要表现的神经精神疾病,抽动大多起病年龄在18岁之前,4-8岁最多见,平均年龄约为6岁,在10-12岁最严重,然后逐渐减少,有些在青春后期和成年早期消退,男童较女童多见。抽动障碍通常共患各种精神和/或行为障碍,如注意缺陷多动障碍、强迫行为/障碍、学习困难、焦虑障碍、抑郁障碍和睡眠障碍等。所以,佳佳有注意力不集中、多动、学习成绩下降等注意缺陷多动障碍的症状就不足为奇了,只不过老师和家长只关注孩子的学习问题,而忽视了孩子抽动障碍的情况。我耐心解释到。
我孩子眨巴眼、抽鼻子、手抖动,还以为是坏毛病呢,原来是抽动啊,那抽动症都有哪些表现呢?

抽动是指突然、无目的、快速、刻板的肌肉收缩,分为运动抽动和发声抽动。运动抽动指手指、面部、颈、肩、躯干和四肢的快速收缩运动;发声抽动指口鼻、咽喉及呼吸机群的收缩,通过鼻、口腔和咽喉的气流而发声。
根据抽动的持续时间、参与的身体部分和肌肉群,运动抽动和发声抽动可再细分为简单性和复杂性。

需要指出的是抽动症的孩子表现是多变的,这不仅是不同的孩子症状表现不一样,对于同一个孩子来说,抽动也可以从一个形式转变为另一个形式,或一个形式合并另一个形式。我进一步解释到。
我孩子没伤着过,原来挺好的,怎么会得抽动症呢?

我刚才说过,抽动障碍是一种神经发育障碍性疾病,其致病因素目前还没有明确的定论,可能是遗传、免疫、心理和环境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一些因素可诱发或加重抽动,包括压力、焦虑、愤怒、惊吓、兴奋、疲劳、感染和被提醒等;另外,一些不良的饮食习惯,喜欢喝兴奋性饮料如茶、咖啡,喜欢吃巧克力等都可能与抽动有关。
这种病危害大吗?抽动对孩子有哪些影响呢?
很多家长会将孩子抽动的症状认为是坏习惯而不加以重视。其实孩子对于抽动的症状是不可克制的,不仅会引起自身不适,也会引起社会适应性及情绪障碍等表现,还会影响睡眠质量,孩子出现入睡困难或因睡眠不足而出现白天低觉醒状态,影响上课,注意力下降,进而影响学业。尤其一些长期严重的抽动可导致社交孤立、被欺侮等。20%-30%的抽动障碍儿童存在不同程度的抑郁症状,持续的情绪抑郁、焦虑、低自尊等,社会退缩等亦常见。

怪不得孩子最近闷闷不乐,说同学笑话他欺负她,甚至说不想上学了,原来孩子的心理负担这么重。那我家孩子的抽动严重吗?
临床上常根据病情将抽动障碍简单分为轻度、中度和重度。轻症指轻微抽动症状,不影响儿童的正常生活、学习或社会活动;中度为经常性抽动症状,以某种方式干扰儿童正常功能和社交活动;重症是指经常性抽动症状,严重影响儿童的生活、教育和社会活动。常用的抽动严重程度测量方法之一是耶鲁综合抽动严重程度量表,需要由专业医务人员进行评估。
孩子得了抽动症应该怎么办呢?能治好吗?

一旦孩子出现抽动的情况,家长也莫要惊慌。抽动障碍大多数可缓解,预后良好,少数症状迁延,但积极治疗,儿童可正常学习生活。
常见的治疗分为药物治疗和心理行为治疗。对于轻度的抽动障碍患儿,可先行或仅给予医学教育和心理支持,适当给予观察等待期,并定期随访。中重度抽动障碍,影响儿童日常生活、学习和社交,应及早到儿童保健科就诊在医生指导下进行合理的药物治疗及行为干预治疗。

广州天使儿童医院
健康一个孩子,幸福一个家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