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李志华葫芦丝巴乌传统风格研习营2023年暑期游学活动纪实

2023-09-04 12:58 作者:葫声芦音  | 我要投稿


集合

        2023年8月12日,是李志华葫芦丝巴乌传统风格研习营暑期游学集结的日子。其实从11日上午开始,就有人陆续到达昆明,师父更是在当天早早入住酒店,等候弟子们的到来。从见到师父的那一刻起,愉快的时光便飞快流逝。

       来自北京的毕灵慧和李焕玲两位师姐负责本次活动所有人的日常,她们11日上午到达酒店后,就一直没有闲下来。两位师姐工作非常积极,把本次活动安排地井井有条。

        参加本次活动陕西的四位弟子有三位都是第一次见到师父,他们猜想着与师父见面是不是会特别紧张,因为上课时师父非常严肃认真,但是现实见到的师父是非常随和,平易近人。六营兰凯峰向师父汇报了陕西弟子的情况,替未参加聚会的师兄弟姐妹们诚意问候了师父,听到弟子们诚挚而淳朴地问候,师父抑制不住内心的激动,师父流着泪深情地说:“为什么我和大家有这么深的感情?因为我们是一家人!”这么简单的一句话,足以体现出师徒情深。大家和师父一直聊到凌晨,方才散去。

交流

        师父常说,学艺先学做人,德艺双馨,徳在前艺在后,不讲德的人不配学艺术。我们学习葫芦丝,不仅学习各地区各民族的精髓,还要学习多民族的演奏风格。师父说,真正的艺术是在乐器本身之外,要博学,掌握多元化的知识,才能深入表达出葫芦丝艺术的本质。

        这次活动,弟子们也带来许多问题向师父请教,师父均一一做了解答。循环换气是葫芦丝学习中的高难度技巧,师父有着一套独特的教学方法,不到10分钟,现场大部分人就掌握了方法,一个许多人永远都掌握不了的技巧,在师父这里变得简单易学!难怪师父经常说,艺术就是把简单的东西复杂化,复杂的东西简单化。七营弟子史传坤希望师父能现场指导一下口腔打开和滑音的练习方法,师父特意让他坐在自己身边,一遍遍示范,将口型和指法分步讲解,史传坤认真模仿,终于得到师父的肯定。为了规范口型,那几天,史传坤随时随地练习着。师父说:气通百通。并给大家通俗易懂的讲解了气息的使用方法。

        值得一提的是,六营的张华兵是一位葫芦丝制作人,师父安排他把大家有问题的乐器维修一下,华兵耐心地把每个人的葫芦丝都做了次“体检”,华兵用调音器检测着每支葫芦丝的音准,师父在旁边监督着他调音,师父说“sol”低了一点点,华兵笑着说,检测到确实低了几个音分;华兵再拿起一只吹,师父说,筒音高了,华兵说,检测到确实高了5个音分,嚯!师父太神了,对音准的辨别力太高了,师父毕竟是音乐科班出身的,有着惊人的听音练耳能力。

        8月14日大家在师父的带领下游览了云南民族村。每到一个村寨,师父就给大家介绍该民族的一些民族特色和艺术特点,让大家了解了这些民族,我们还把演奏带到了云南民族村的舞台。我们在佤族村的舞台表演时,一个驻佤族村的演员非常激动地大喊:“再来一个!”“再来一个!”台下观众惊羡的目光和热烈的掌声是我们最大的鼓励和动力,真是愉快啊!

期望

       在研习营,许多弟子跟随师父学习后都在从事葫芦丝教学工作,师父对这一部分弟子十分关心。师父首先对个别唯利是图及个人膨胀的极端思想和做法提出批评,希望研习营从事教学的弟子们首先要继承葫芦丝传统风格的优良传统,规范教学,要用发展的眼光对待教学工作逐步扩大教学范围,继承好了才能更好的传承。不能图快或者只图眼下,一味盲目地求发展,一味的图快,就不是良性发展。师父希望一些演奏水平高,在教学工作中暂时没有打开局面的弟子要多向教学成绩突出的一些师兄师姐们学习。

       在聚会现场,来自内蒙古的三营弟子薛彩文毫无保留地给大家分享了自己的办学经验,希望大家一定要规范教学,方法灵活,教学中一定要有责任感,这样学生才能信任老师,尊重老师。师父对薛彩文的教学方法及成绩给予充分肯定,希望大家能以薛彩文的教学模式为榜样,认真对待教学工作,将传统风格葫芦丝发扬光大。

  分别

        8月15日是游学聚会的最后一天,下午四点过后,大家都陆续来到师父的房间,师父与大家畅谈本次活动的感想,大家都说,感觉时间过得太快,才刚刚开始就要结束了,和大家在一起实在太快乐了。师父说,咱们研习营今后会逐步发展壮大,这样的聚会也会经常搞,我们以后见面的机会会很多的。随后,师父指导大家一起练习了葫芦丝经典曲目《春满傣乡》。师父先指导大家怎样处理引子部分气息强弱变化,师父指导了几遍后,一开始吹的比较乱的引子,很快被大家吹的既整齐又好听,师父又教大家怎样看懂指挥的手势,起势的手法,2/4拍的手法,3/4拍的手法,师父带领大家一段一段练习,大家跟着师父打的节拍,很规范地吹完了《春满傣乡》。

       每天大家一边聊天一边吃饭,其中的一顿饭师父说,大家每个人用家乡话讲一下今天的饭好吃吗,然后师父首先用方言说;“老表,吃饭喽,快点!有烤鸡肉,烤肠,鸡蛋......”师父说完,引起大家好一场大笑。接着大家也都用家乡方言说几句饭的味道,有北京话,河南话,四川话,广东话,陕西话,陕北话,新疆话,内蒙话,不同的方言有不同的趣味,不同的腔调却有着相同的情感。

        饭后,毕灵慧师姐朗诵了一首汪国真的诗《思念》,史传坤给大家朗诵了一首《西子湖畔》,这两段文字非常能够代表大家此刻的心情,于是,师父拿起葫芦丝,即兴吹起一首曲,曲子忧而不伤,极富情感,大家用心聆听师父的演奏,很明显师父是在表达对大家即将分别的那种依恋不舍之情,表达对未能参加聚会的弟子一种真诚的思念。正如这首诗所写的——

相聚的时候总是很短,

期待的时候总是很长。

思念是一种美丽的孤独,

思念是一种幸福的忧伤,

没有距离便没有思念。

思念别人是一种温馨,

被别人思念是一种幸福。

后记

       李志华葫芦丝传统风格研习营为什么有这么大的凝聚力?首先,大家因热爱葫芦丝传统艺术而走到了一起,师父的人格魅力与教学方式在葫芦丝界中绝对是独具风格的。师父只想将最规范最真实的传统葫芦丝艺术传承给大家,让大家在学习这门乐器时不走弯路。事实证明,传统葫芦丝艺术是根,是最接地气的真正的葫芦丝艺术。我们的游学活动其中一项是深入民间学习和表演,我们给观众表演时观众的那种激动反应就能充分说明这一点,正如师父经常教导我们:艺术来源于生活,必将回归于生活。师父自幼随中国名家学习艺术,从未走过任何弯路,师父经常会用一些儒家及哲学思想教导大家,让我们在艺术甚至生活上都不

断有新的认识。师父对大家的关怀总是无微不至,研习营的每一次游学活动,是绝不收入任何费用,大家消费的每一分钱都是AA均制,游学活动前些次都是10天,这次是5天,每天早、中、晚三次课的学习,师父都是无偿地给大家上课。当今各种形式的游学活动特别多,但是我们坚信,除了李志华葫芦丝巴乌传统风格研习营这种免费制和生活开支AA制的游学活动,绝对没有其他任何同类组织能做到这一点。师父的人格魅力就像传统葫芦丝艺术一样,不浮夸,不张扬,朴实无华,却充满感情,希望我们的研习营能在师父的带领下,不断发展壮大,越来越好!


集锦

                    撰稿:兰凯峰

                    编辑:兰凯峰

                    审核:李志华

李志华葫芦丝巴乌传统风格研习营2023年暑期游学活动纪实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