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1、何为儒?何为儒家?

2023-07-12 11:30 作者:山河与江海  | 我要投稿

    大家好,今天我要和大家分享的是“何为儒?”与“何为儒家?”这两个问题。

    相信大家对于“儒”都不陌生,有些人将“儒”与“释”、“道”并称,将其视为中华文明的奠基者。有些人则将“儒”等同于封建糟粕,将谈及“儒家”的人视为余毒的死灰复燃。然而孰是孰非,我们作为成年人,尤其是受到马克思主义指导的成年人,应该明白“实事求是”的道理,明白“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尊重客观事实”是辩证统一的。明白“真理”只有在认识和实践的辩证运动中,才能逐渐明晰起来。

1. “儒”字释义?

    首先是“儒”字为何义?比较权威的解释来自于《说文解字》。东汉学者许慎在其所编纂的《说文解字》中,对“儒”有如下定义:“儒,柔也。术士之称”。通过这条定义,我们可以看出“儒”字包含两层意思:

    第一层意思,“儒”表示“柔”,如清代学者徐灏,就在《说文解字注笺》中说:“人之柔者曰儒,因以为学人之偁”,即“儒”表示“柔”的人。但是此处有一个歧义,“柔”既可以指筋骨上的柔弱,又可以指精神上的柔弱,那么以“柔”,来解释“儒”,究竟是从“身体”上说呢,还是从“精神”上说呢?

    第二层意思,“儒”表示“术士”。民国时期的学者张舜徽,在《说文解字约注》中说:“汉以上凡有道艺以教人者,皆得谓之儒”。即“儒”代表的是那些懂得各种谋生技能、技艺方法的术士。

    将两层意思结合起来看,我们大致可以形成关于“儒”的这种面象:即“儒”是指那些具有一定的谋生技能,并且会用这些技能来教导别人的人。为什么“儒”又代表着柔弱呢?因为“儒”作为当时的知识分子,相较于当时的士兵、农民而言,可以说,他们的身体相对柔弱。同样,“儒”遇到问题、解决问题的方式也比较迂回,亦可以说,他们的精神比较柔弱。

    然后,《论语》中也提到了“儒”。在《论语·雍也》篇,孔子对他的学生子夏说:“汝为君子儒,无为小人儒”。可见称为“儒”的人又有“君子”与“小人”之分,所以“儒”只表示当时社会的一种身份,并不包含价值义。

    那么子夏是何许人呢?子夏是孔子的弟子,属“孔门十哲”之一,长于“文学”,我们现在所读的《诗经》据《汉书》记载为“子夏”所传。公元前476年子夏赴晋国西河(今陕西渭南)创办了一所学堂并在那里教书。子夏开创的“西河学派”培育出大批经国治世的良材,并成为前期法家成长的摇篮,如李悝、吴起、西门豹都是他的学生。

    由此可见,子夏也和孔子一样,最后成为了一个教书育人的教师。子夏教授的内容可能有《诗》、《春秋》等内容。孔子对他的叮嘱可以理解为,“要做教师中的君子,不要做教师中的小人”,因此,“儒”具有教师的意思。

    最后,“周公”所作的记载周代官制的《周礼》明确提到了“儒”这个官职。但是,需要注意的是,《周礼》虽为古文经(即秦始皇“焚书坑儒”以前用篆文所写的书),但其中涉及的官制部分与周朝的真实官制体系存在较大出入,因此其成书于何时,已经不可考,但是绝非周公所作。

    东汉学者郑玄为之作注,《周礼·天官·太宰》中记载,“三曰师,以贤得民;四曰儒,以道得民”,郑玄注曰:“师,诸侯师氏有德行以教民者;儒,诸侯保氏有六艺以教民者”。然而,看郑玄的注,似乎与《周礼》的原有含义相反。《周礼》中的“师”,是用“贤”来教导百姓的,所谓“贤”,多才也。再看“儒”,是用“道”来教导百姓的,“道”则是比“贤”更高的境界,在当时的社会往往指“道德”或者“天道规律”。

    因此,虽然《周礼》中对于“儒”所教授的内容存在歧义,但是“儒”字具有“教师”义则是确定的。

2. 何为“儒家”?

    相较于“儒”所代表的具有一定技能的教师群体外,“儒家”一词则进一步丰富了“儒”的内涵,成为了当时教导“六艺”的特殊群体的代名词,并逐渐演变为战国时期的诸子百家之一。

    首先是《史记》,明确对“儒家”做了叙述。《史记》是西汉汉武帝时期司马迁所编纂的一部史书,在其最后一卷——《太史公自序》中,对“儒家”做过如下定义,它说:“儒者以六艺为法。六艺经传以千万数,累世不能通其学,当年不能究其礼”,这句话是说儒家所教导的内容以“六艺”为主,其内容广博繁杂,数代都不能精通和掌握,这是说儒家的缺点,指责儒家“博而寡要,劳而少功”。《史记》又说:“(儒家)序君臣父子之礼,列夫妇长幼之别,不可易也”,这句话是说儒家的优点,因为儒家规定了人伦秩序、社会秩序,这是对社会有好处的,不能够轻易更改的。

    既然儒家是指以教导“六艺”为主的教师群体,那么“六艺”指的是什么呢?“六艺”是指“礼、乐、射、御、书、数”。这是在西周以至春秋时期,贵族所接受的教育内容。例如,春秋时期是一个非常讲究“礼”的时代,宋襄公(孔子亦是宋国贵族之后)曾经在和楚国的弘水之战中,等待楚兵渡河列阵以后才下令攻打,无疑是遵守战争之“礼”的典范了。“乐”指的是国家官方所制定的雅乐。“射”指的是射箭技术。“御”指的是驾驶马车的技术。“书”指的是书写、识字的能力。“数”指的是算数知识。需要注意的是,这些内容在当时社会,只有贵族才能够学习,平民是无法学习的。甚至战争在春秋时期也是贵族的专利,平民是不能打仗的。

    在春秋结束后,儒家所教授的“六艺”内容也有了新的发展,取消了原有的“射箭”、“御(驾车)”、“书写”、“算数”等技能,个人猜测可能是由于战国时期生产力取得了空前的进步,社会产生了巨大的变革。以前打仗是贵族的专利,到战国时期变成了全民战争。同时,随着教育资源的下沉,普通百姓也能够获得一定的学习资源,“射箭”、“驾车”、“书写”、“算数”的能力不再为贵族所垄断,甚至一定程度上,消弭了贵族和平民之间的界限。同时,随着战争造成的社会的动荡,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如何使国家安定、使百姓安居逐渐成为了儒家更关注的问题。因此,自孔子删述《六经》以后,后世儒家则将所教授的内容,由“六艺”转向了《六经》,即六部儒家经典。分别为《诗》、《书》、《礼》、《乐》、《易》、《春秋》,其中《乐》经自秦始皇“焚书坑儒”以后,便遗失了。由此,《六经》变《五经》,自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后,汉代立“五经”博士,《五经》也成为了汉代以后,儒者必修的经典。

3. 关于“焚书坑儒”

    从《六经》变《五经》的过程中,我们谈到了秦始皇统一天下以后的“焚书坑儒”。“焚书坑儒”是由两个行为组成的,即“焚书”和“坑儒”。

    对于“焚书”大家普遍没有歧义,《史记》曾明确记载过“至秦之季世,焚诗书,坑术士,六艺从此缺焉”,此处“六艺”指“六经”,儒家经典确证属于被“焚”之列,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引发了汉代经学的的今文经学和古文经学之争。

    但是对于“坑儒”的“儒”代表哪些人,大家则有不同的看法。按照史记的记载,“坑儒”是指为秦始皇炼制长生不老药的术士,同时也包括一些诽谤秦始皇的人。结合“儒”字含义中的“术士”义,一些人认为秦始皇坑杀的人并非我们所理解的“儒者”。但是在《史记》中,也记载扶苏向秦始皇进谏“诸生皆诵法孔子,今上皆重法绳之,臣恐天下不安”。这里又可以看出,被坑杀的人又是诵法孔子的人,属于“儒者”,这又是另一派的观点。

    我说一下自己的看法,结合这两条史料来看,确实可以得出结论,秦始皇所坑杀的是“儒者”。但是,秦始皇并非是在针对孔子,也没有反对孔子,而是这些儒者因为“炼丹失利”、“诽谤始皇”等罪名被坑杀。可能当时秦始皇推崇法家,使得儒家这些教书人没有了收入,因此兼修了一些方术等,也是有可能的。同时,当时天下诵法孔子的人非常多,但是记载中只有得罪秦始皇的四百六十余人被杀。

1、何为儒?何为儒家?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