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感懷(箋註版)

2023-06-11 00:00 作者:明昇_Mistinage  | 我要投稿


《感懷》

①作者注:頷聯對句末字,尋其久甚。以為魄、瑰,則失其韻;以為舞、徊,則意非所念。“縵”得其境,亦對於徊。月影漾而縈回,飛花飄而知根矣。

【賞析】

本詩作於永平十年(壬寅年,公元2022年)中秋節。作為作者在青年時期的代表作,其用詞雋永,內涵豐富,是作者該時期作品中最值得品鑒和玩味的一首。

首聯起勢,描繪了在秋日天氣轉涼時百花凋零、萬物肅殺的場景,“陰秋”一語,點出一股秋意的潮冷,“連日不開”。而第二句則筆鋒一轉:直至中秋,連續多日的陰天終於結束,雲消霧散,迎來了一個晴朗的天空,這也為頷聯寫景做鋪墊,仿佛也暗示作者的心境也由陰鬱轉為積極。

頷聯和頸聯作為全詩最為精彩的部分,其用詞酌句頗有情思。頷聯描繪了月色下的空靈寂景:月色如銀,潭水倒映月影,月影在潭水中,由於微風輕輕拂動,月影也在潭水的波光之中縈回舒卷;“憐”字最為精妙,潭水仿佛動了情,將這一抹月色擁入懷中,二者相映,似在這月色之下翩翩起舞。“縵”則為縈回舒卷的意思,此處指月影在潭水中隨波清漾,悠然自適。前半句所描繪的情景,仿佛虛擬和現實的交匯,點染出一個亦真亦幻、空明澄澈的化境。後半句則是描繪階邊的桂花飄落的情景,其描繪也有一定的深層含義。何謂“挽芳徊”?桂花從桂樹上翩然落下,而飄落時,仍縈回於桂樹周邊,似金粟對其有所挽留,也有花瓣對其所生於的桂樹流連不舍的含義。這裏的描繪,似也融情於景,可能想表達葉落歸根的人生觀,或許也是一個在外的遊子對故鄉的不舍,在後人看來,第二種解讀的可能性似更大一些。不論如何解讀,頷聯這兩句是少有的寫景佳句,值得細細品鑒。

頸聯則轉為敘事,在這中秋之夜,我獨自一人在庭院中漫步,追逐院中僅有的人影;靠在窗前,低吟詩句,取來一對酒杯,不知與誰共飲。這裏的情感描繪是很複雜的,有思鄉的惆悵、有孤身在外的無依感......最值得玩味的是“對杯”二字,分明只有一人,為何要取一對酒杯?通讀全詩,我們也找不到第二個人的影子,這裏的另一只酒杯,或許是為故鄉的親人而設,或許是為已故的長輩而設(參見《憶祖母文》)、也或許是為自己的摯友而設......又或者,是為這玉魄留一樽?那似乎就頗有“舉杯邀明月,對影成三人”的摹仿了。“對杯”更反襯出作者一人的孤寂,這樣的反襯手法,在其作品中使用頗多。

尾聯結筆婉轉綿長,是作者內心的想像:我想月色所灑在的另一端——我的故鄉,家人們或許在舉杯共飲,共用團圓的歡樂,不過又有幾人能聚在一起呢?“幾人陪”表面上是在寫作者心裏擔憂團圓日家人也難以相聚,實際上似是對寫手法,隱晦地表達了自己在異鄉度過中秋的孤獨和惆悵。或者我們可以把視野放得更廣闊一些——“家故處”是天下萬民的家,在這中秋佳節,許多人在外地奔波求學或是謀生,真正能團圓的家庭又有多少呢?似也反映出作者對於這種傳統習俗的沒落的隱憂。不過這種解讀,頗有牽強附會的嫌疑,筆者認為前一分析更為合適。

總體來看,這首七律的構思和斟酌字句是頗下功夫的,起承轉合十分到位,對於其中的寫景句,作者也特意標注其推敲理由,無不體現其對於這首詩作所付出的心血。“人生代代無窮已,江月年年望相似”,跨越時空,我們仍能捕捉到作者的心境,因為人類的情感是相通的,江河恒流去,情思永長存,或許這也是我們與前人進行思想交流的紐帶,這條紐帶將傳承下去,直至永恆。                                        

(江暮)


感懷(箋註版)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