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式汉服,和服与韩服种类

汉服种类:
说到汉服大家脑海中的第一反应都是女式汉服,很柔美、很绚丽,然而男士汉服也很漂亮很帅气。
汉服男装一般需袖长过指尖,身长过脚踝,以微露鞋面不拖地为宜。不宜袖长、衣长过短。尺寸以宽大合身为宜,不宜过于收束局促。汉服剪裁需有前后中缝,一般也要求有接袖。接下来我为大家简单介绍下男士汉服的主要类型:
一、衣裳(读音为“常”)类
又称上衣下裳。上衣下裳是中国最早的服装形制之一,为汉服体系的第一个款式,约出现于商朝。上衣交领右衽,下裳一片式围合,皆以带结系,这也是汉服最基本的特征。秦汉之后,男子深衣制逐渐取代上衣下裳制,上衣下裳逐渐只作为礼服存在,后世更是成为男子最为严肃的最高礼服。(图为常服衣裳)

附一、玄端
玄端为先秦时通用的朝服及士礼服,自天子至士皆可穿,为国家的法服,天子平时燕居之服。诸侯祭宗庙也穿玄端,大夫、士早上入庙,叩见父母也穿玄端。
玄端上衣纯用黑色,不加缘边。玄衣用布十五升,每片布长二尺二寸,因为古代的布幅窄,只有二尺二寸,所以每幅布都是正方形,端直方正,故称端。
又因玄端服无章彩纹饰,也暗合了正直端方的内涵,所以这种服制称为“玄端”。
深衣流行后玄端逐渐废止,后来明代恢复古玄端制而造“忠靖服”。
玄端为男子服饰,女子不可穿,除祭祀和朝会外不可穿。
附二、短打
这里的“短”不是长短的意思。“短”“竖”“裋”三字同音,都读作“shù”。“短”通“裋”,“竖”是竖裁的意思,就是通裁的上衣。又称裋褐。
裋褐为上衣下裤的形制,上衣为交领衣,长度一般在臀部,裤为直筒裤。此款本为男装,适用于居家劳动,现代发展为男女通用。

付三、半臂
短半臂:男装短半臂在现代一般作为汉元素穿着。长半臂:此款形制暂无文物佐证,不确定历史上存在与否。图为现代商家制作。

二、深衣制(衣裳连属制)
广义深衣与狭义深衣之关系图解:

1、曲裾袍
曲裾袍是深衣的一种,后片衣襟接长,加长后的衣襟形成三角。按照《礼记》记载,深衣一大特点是“续衽钩边”,也就是说“这种服式的共同特点是都有一幅向后交掩的曲裾”(孙机)。曲裾以绕襟的周数分为单绕、双绕、三绕。以衣长的长短分为长曲裾和短曲裾。一般有腰带围腰,细带结系。(关于曲裾是否有宽腰带、是否有宽腰带+细腰带的问题,一直没有定论,在此不做讨论。现代商家一般有三种做法,一种为宽腰带加细长腰带,称为腰封;一种为较窄的宽腰带,用小系带系住;一种为较宽的长系带,直接系于腰间。)曲裾出现,与最初没有连裆的罩裤有关,下摆有了这样几重保护就符合理并合礼得多,因此,曲裾深衣在未发明袴的先秦至汉代较为流行。曲裾男女皆可穿着。

2、直裾袍
直裾是华夏服饰文化体系中深衣的一种,这种服饰早在西汉时就已出现,但不能作为正式的礼服。是因为古代的裤子都没有裤裆,只有两条裤腿穿到膝盖位置,上面用带子系在腰部。这种没有裤裆的裤子穿在里面,如果不用外面的衣服遮挡,裤子就会露出来,在当时被视为礼节的禁忌。所以外要穿着曲裾。以后,随着服饰的改进及服饰制度的日益完备,裤子的形式也有所改变,出现有裆的裤子。由于内衣的改进,在先秦及西汉前期较为盛行的绕襟曲裾因其穿着繁琐逐渐被直裾替代。至东汉以后,直裾逐渐替代曲裾并流行和普及。直裾袍通常是一种常服,而非礼服。男女皆可穿着。有长直裾、短直裾、鱼尾直裾等款式。
图为长直裾

朱子深衣
朱子深衣的结构特点为:直领(没有续衽,类似对襟)而穿为交领,下身有裳十二幅,裳幅皆梯形。
朱子深衣的影响很大,日韩服饰中有部分礼服都是在朱子深衣制度的基础上制作的。
平铺示意图:

历史上大带有三种。第一种大带出现时间最早,形制最简单,为一条简单的夹有黑色牙线的白色腰带,使用时直接打蝴蝶结即可。现存唯一深衣出土文物,明张懋墓出土深衣所使用的就是第一种大带,可以证明直到明代,深衣依然搭配最朴素的大带。
第二种大带出现时间较晚,大带下垂部分与腰带本身成90度角,为事先做好,并用小系带古代,一般出现在明代祭服、朝服形象上,无文物显示有深衣使用过该大带。
第三种大带出现于明代,时间最晚,除固定方式外与第二种大带相同,使用一对扣子固定大带,一般出现于明代常服画像中,无任何文物显示与朱子深衣有任何关系。也没有出现在任何礼仪场合所用服饰。
三重衣
汉代曾记载多重衣的穿法。“三重衣”此词并不见于史籍,“三”字自古就是虚指,“三”通“多”,三重衣就是多重衣,就是把衣服穿很多层,领口、袖口露出层层叠叠的效果。
现代汉服三重衣一般指中衣裙(裤)、襦裙、曲裾,或中衣裙(裤)、中单、直裾的穿法。要求外层衣袖短于内层,外层衣领浅于内层,显出重叠效果。
三、通裁类
通裁类是指上下衣之间无接缝,通体直裁的一类形制。
1、圆领袍
圆领袍,亦称团领、盘领。至少在汉朝初年就出现的一种汉族服饰,早期作为内衣存在。魏晋南北朝后,开始作为正装穿着于外,流行于隋唐至明末,男女皆可穿着。
圆领袍最初为直袖或者箭袖,并且作为常服穿着。到了宋明,则发展成为了礼服,官员也穿着较多,形制也发展成了大袖。除此之外,文人在宋明时期多着白色黑边的圆领襕衫。此款形制为不开胯,并下摆横加一梁,以示对祖制的尊崇。
圆领袍的领型分为四种,无领,微立领,宽领,立领。
唐圆领:一般为无领或微立领,领口较紧窄(后期领口逐渐放大),在领侧及乳下有布扣,前襟呈直线形,两侧开衩,衣身较短,窄袖。
穿着时内穿中衣、质地较硬挺的半臂,系腰带,下穿裤、靴。

宋圆领:立领宽领皆有,比初唐时领口大,微露中衣,衣身放宽变长,前襟不再是直线形,而是斜至身侧,同样用布扣,两侧开衩,袖口宽窄皆有,仍是直袖,有腰带。
圆领:多为宽领,衣身宽大,领口用扣,衣襟用系带,袖子多为琵琶袖,两侧不开衩有暗摆。

直身、直裰、道袍
三者皆是明代士人常服,应用于各种日常场合。
其区别在于,直裰两侧开衩无衣摆,行动时能露出里面的裤子;直身有衣摆遮挡,但衣摆缝在外,能看出衣摆;道袍衣摆缝在内,即暗摆。
直裰从宋朝开始就有,到明代发生变化(现代汉服所讲的直裰基本指明代直裰)。
道袍在汉服体系中指汉服的一个款式,并非道士袍。


萌萌的粉色也不是妹子的专利哦
襕衫
襕衫出现在唐代,流行于宋明。上为圆领或交领,下摆一横襕,以示上衣下裳之旧制。其广泛程度可为仕者燕居、告老还乡或低级吏人服用。
一般常用细布,颜色用白,腰间束带。
至明代,圆领(盘领)襕衫使用更为广泛。明代出现无膝襕襕衫,多以蓝色布料制作,乡间也称作“蓝衫”。下摆处的衣缘较宽,而取消了膝襕,料想是以衣缘代替膝襕的象征意义。

大氅
又称氅衣,鹤氅。只男性穿着,对襟大袖,不开衩,衣襟不合拢,系带或不系带皆有,一般只做常服穿着。大氅属于罩衫,原则上只配衣裳穿着,现代常用来搭配直裾、道袍之类,属于一种演变。

曳撒(yìsǎn)
一说源自蒙古礼服,又一说源自古代戎装。明朝士大夫喜穿。后期作为内廷侍卫服饰使用。其形制为窄袖或琵琶袖,衣身长短皆有,前分裁后通裁,前面腰以下打马面褶。
图为根据资料绘图。

褡护:明代的褡护是一种半袖有摆在外的服饰,前后皆通裁。

贴里:形制与曳撒相近,都是上下分作两截,但曳撒只是前襟分裁而后身不断,贴里则前后襟均分裁,腰部以下做褶,大褶之上有细密小褶,无马面,衣身两侧不开衩,亦无摆。据此应属上衣下裳制。
和服种类:
【浴衣】

【羊毛、木棉、麻质长着】
应该说是相对没有那么名贵的布料,就是日常穿穿咯…逛大街啊…不是很正式的串门啊…在家里穿穿啊…这样…反正一眼看过去也看不粗来布料区别,大概感受一下就好惹!
作为正装是要穿长襦袢足袋的。羽织的话一般选材料一致或者格调贵重程度一致的这样,穿羽织会比较正式一些,总之是按场合来选,一般这种就不穿正装袴惹,要穿的话就穿野袴这样嗯。
下面这个也可以逛街穿啦…不太正式的访问场合啥的(顺便看看配件呗…反正男装也就这点东西了)

野袴,差不多就是干活的时候为了方便劳动的时候穿的,防脏。

【御召、紬质长着、江户小纹】
前面两种虽然也是织的布料,但是制作方法等等都比较贵。后面的虽然是小纹类型,但都是细小的没有重复花样的布料,格调会比较高。可以穿上羽织(布料格调要一致),无袖羽织也是可以滴(总之要看场合)。再正式一点可以穿上正装袴这样。这类和服一般是比较正式的场合穿的,比如:正式的访问跟外出的时候、家族聚会、茶会、友人生日、纪念日,结婚典礼也可以穿。

【色纹付】
就是除了黑色以外的其他颜色的纹付羽织袴。上面的家纹一般是刺绣家纹(当然染拔纹也有),是格调仅仅比黑纹付低的和服。 这种的话长着跟羽织都是五纹的,一般配缟纹袴也可以配锦缎袴、渐变袴。后面俩是近年来年轻人的流行。这种时候穿白色鼻绪的原色雪驮。不论季节如何,白色蝙蝠扇是必备。
色纹付可以在隆重但不是十分沉重严肃的场合里穿,比如大学毕业典礼、新年参拜之类。

【黑纹付】
男性的第一礼装,在比较隆重严肃的场合穿着,比如婚礼、成人式、袭名仪式、新年参拜等。
跟色纹付的区别除了颜色,还有就是上面的家纹是染拔的日向纹(格调最高的家纹)。配的袴一般用仙台坪出产的仙台坪缟纹袴(细纹的),不过近年也出现了渐变缟纹袴还有搭配锦织袴穿的情况……不过特别正式的时候还不建议穿嗯( 配白色鼻绪的原色雪驮,不论季节白色蝙蝠扇是必备。可以作为最高丧服使用,作为丧服的时候小物等都会换成灰色或者黑色,雪驮也会选用灰色或者黑色鼻绪的,足袋根据地方习俗不同,有白色或者灰色的选择,这时蝙蝠扇就不能使用了。不过会这么穿的除了特别特别亲近的或者主持葬仪的,也没啥人会穿)。

织锦(这种在特别严肃的场合还是……算了比较好)

日常韩服的种类:
【赤古里(罗马字Jeogori)】:赤古里作为上衣在朝鲜男女通用。赤古里在朝鲜的三国时代,高句丽叫做“襦”,百济叫做“复杉”,新罗叫做“尉解”。直到高丽王国的时候,赤古里这个名称才第一次被记录下来,用汉字写作“赤古里”或者 “短赤古里”,赤古里这种叫法很可能有来自蒙古的影响。最初赤古里长及腰部,直接来源于汉服襦裙上襦的影响。
但到了朝鲜王朝末期,赤古里仅长至腋下且刚好遮住胸部。白纸做的动襟则衬托出了女性颈部。赤古里由五个部分组成,分别是衣、襟、动襟(半襟)、紟)和筒袖。赤古里继承了汉服系统的右衽和襈(衣缘),特别是抄袭明朝袄裙的白色半襟和紟。为扣好短上衣,在两个前衣襟上各缝有紟,女性赤古里的长带垂落在长裙前面,也有装饰的作用。赤古里袖口是指短衣的袖子下方, 其特征为传统韩屋飞檐的曲线似的自然柔美。 男女的赤古里有差异/ 男式赤古里以线条粗,平坦为特点; 女式则以装饰华丽曲线短而美丽为特点。
裙:古里背心裙是单层或者双层的高腰裙。这种裙子由紃(白色肩带)、裙带面(裙带)、幅(裙面)和裙带抹基所组成。裙子的形状有矩形裙和抹基裙两种[参见韩国博物馆文物图片。
朝鲜民族在古代因为朝廷限制多穿原色,因为被称为“白衣民族”。但是女性的裙子在过去则无此限制,女孩和未婚女性的下裙通常是赤色,而已婚女性和中年女性则穿蓝色的裙子,老年女性穿灰色的裙子。直到现在这也是韩服的一大特色。下面则配绵袜。绿衣红裳(NokUiHongSang)则是李氏朝鲜时代未婚女性最普遍的搭配。虽然现代有越来越多的颜色搭配,但朝鲜民族心中绿衣红裳才能是新娘礼服的色彩搭配。
【巴基(paji,pants)】:*********,适合正坐。裤子收口处有系带。
【冠赤古里(Gat-jeogori)】:比典型的赤古里稍大,里层是兔毛外层是蚕丝的女士赤古里。
【马褂子(罗马字Magoja)】:马褂子属于胡服系统,源自满族的马褂。马褂子是一种防寒服,穿在赤古里外面,通常用明紬(明朝绢丝)制造,用一枚或两枚琥珀扣子合拢,正面以下开叉。于 1887年被政治流放到满洲的大院君回国后在朝鲜王国引进推广的,最初是一种男性衣装,后来变成两性通用,男性的马褂子比女性的长;因为防寒保暖的功能在当时很受朝鲜人的欢迎。
【褙子(Paeja)】:源自中国汉服的比甲。朝鲜褙子通常是指的短褙子。朝鲜王朝时期的朝鲜褙子只是礼节性的女式冬季长款背心袍。直到朝鲜王朝末期也只是女性穿着。目前韩国男性结婚时也有穿朝鲜褙子的,并在腋下显著的增加了腰带的装饰。
【马甲(jug)】:来自西方,V领,用扣子扣拢,有口袋。


最近,改良韩服和生活韩服在韩国出现。韩服的特色是设计简单、颜色艳丽和无口袋。在韩国通常自认为韩服拥有三大美,即袖的曲线、白色的半襟以及裙子的形状。现代女性韩服的普通着叫做“赤古里裙(chima jeogori)”,包括赤古里和高腰背心裙。
男性韩服的普通着叫做“赤古里巴基(paji jeogori)”,包括赤古里和裤。普通百姓再正式点的女性韩服还在赤古里裙外唐衣,男性则在赤古里巴基外增加周衣。传统高级韩服通常用明紬(明朝制法的绢丝)制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