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是中国最老资格的酒?
《汉书·食货志》内记载:“酒者,天之美禄,帝王所以颐养天下,享祀祈福,扶衰养疾。”
人类与酒早就有了不解之缘,追溯我国酒史源头,可谓是众说纷纭,从夏商时期仪狄创黄酒,杜康引领高粱酒,酒伴随着农耕文明兴起,酿酒工艺与文化不断发展,让几千年的中华文明史有了更多斑斓的色彩。
不同的地域文化造就了不同风格的酒,经过世代传承,逐步发展成为我们耳熟能详的名酒品牌。那么,谁才是中国最老资格的酒呢?
西凤——国礼“秦酒”
西凤酒的发源地位于陕西省凤翔县柳林镇,古称雍州,是黄河流域中华民族农耕文化的重要发源地之一,自古以来盛产美酒,尤以凤翔县城以西的柳林镇所酿造的酒为上乘。
关于西凤酒的起源众说纷纭,据初步考证,其始于殷商晚期的“秦酒”,盛于唐宋时期的“柳林酒”,距今已有3000多年历史。凤翔县境内已出土的青铜器中,有大量的酒器酒具。殷商晚期尹光方鼎铭文中有“王飨酒”字样,记载的是殷王在征伐“井方”(现陕西省凤翔县以北地区)过程中,设宴朋餐、饮酒的史实。
另有西周初年的方鼎铭文中刻有“戊辰,饮秦饮,公赏”,古汉语学者谭戒甫和陈梦家研究认为,“饮秦饮”可解释为“饮秦酒”,周武王以家乡出产的名酒“秦酒”犒赏三军,并以此酒为国礼举行了开国登基庆典。这就算是有史可考的第一代西凤酒——“秦饮”。
西凤酒的酿造承载了千百年来西北人的智慧和热情豪放的性格,以大麦、豌豆制曲,以优质高粱为原料,配以甘美柳林井水,土窖发酵,酒海贮存,经过时代更迭、历史变迁,工艺和配方不断创新,成就了凤香型白酒的典范。引得苏东坡写下“花开酒美喝不醉,来看南山冷翠微”的经典诗句。
汾酒——汉祀之选
古人云,“刑起于兵,礼源于祀”,“酒礼”在古代祭祀中占有重要地位。从汉代至宋代,历朝皇帝先后24次在汾阴祭祀后土,其中便有山西清酒的存在。
3000年前的夏商时期,杏花村酿的祭祀用酒——鬯酒已经颇有名气。据史籍记载,公元前113年,汉武帝亲自前来为汾阴后土设庙建祠,并作《宝鼎之歌》:“百末旨酒布兰生,泰尊柘浆析朝酲。”其中“泰尊”意为大大的酒杯,所盛的“旨酒”,就是汾阳产的当时最好的杏花村清觞酒。
山西汾阳因处于史前文化中心地带,被认为是“中华酒源”的见证者,于汾阳杏花村汾酒厂附近出土的小口尖底瓮,据传是7700年前的伏羲大迁徙时代所用的酒器。
剑南春——大唐国酒
说文解字中对“酒”释义:“酉为秋门,万物已入……八月黍成,可为酎酒”,八月粮食丰收,可以用来酿酒,寄托着古人祈愿祈愿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的美好愿望。而纯粮酿造的剑南春酒从古代起就深受大众喜爱,与中国古文化也密不可分。
剑南春酒的故乡四川绵竹,颇具兴农酿酒之地利,因其在唐代属剑南道,故称“剑南春”。
在盛唐时期,剑南春被选为宫廷御酒。在唐代史书《德宗本纪》和《唐国史补》中有所记载,“剑南岁贡春酒十斛”、“酒则有郢周之富水……剑南之烧春”。
相传李白为喝“剑南烧春”之美酒,曾把皮袄卖掉换酒痛饮,留下“士解金貂”“解貂赎酒”的典故;苏轼盛赞这酒“三日开瓮香满域”“甘露微浊醍醐清”;“剑南春色还无赖,触忤愁人到酒边”,弃官入蜀的杜甫,对酒也是相当依赖。
李渡——元代烧坊“活化石”
据《进贤县志·酿酒篇》记载,进贤县民间历来就有吊烧酒和做水酒的习惯,全县产酒以李渡为最盛。李渡镇始建于秦末汉初,工商业繁荣,考古资料显示,至少在商代,李渡一带就有了成熟的酿酒技术,两宋时期,当地百姓热衷于用当地优质米粮为原料酿酒,民间酒肆遍地开花,还有“王安石闻香下马,晏同叔知味拢船”的传世佳话。
凭借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李渡酿酒文化兴盛,北宋太平兴国年间,邓金林、娄宝清二人来李渡办起了第一个前店后坊式的酒作坊,“赶圩李家渡,打酒卖豆腐”便是当时民间生活的写照。
李渡元代烧酒作坊遗址是目前所见我国年代最早的白酒作坊遗址,现存面积约15000平方米。遗址中有南宋、元、明、清至民国及近现代六个时期的遗存,显示出了极具生命力的地域特色。
唐朝诗人施肩吾写道:“茶为涤烦子,酒为忘忧君。”酒虽是一种食饮产品,却深深融入到我们的精神生活中,古人认为饮酒可以忘忧解愁,是天赐的福禄。
以酒成礼、以酒酬功、以酒载道、以酒承史,中国酒从诞生的一刻起就注定意义非凡。酒史源远流长,也不过是泱泱华夏文明中的一个璀璨分支,在宏大的版图面前,又何必细究个先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