杯突试验机

杯突试验机的发展史
本文主要讲述的是关于杯突试验机的历史,以及它的发展。在20世纪50年代之前,杯突试验机是采用人工进行测试的,而到了60年代以后才开始使用计算机来进行自动测试。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各种类型的杯突试验机和相关的设备也越来越多地应用于各行各业当中。
在20世纪50年代之前,由于没有合适的仪器来测量金属材料的冲击性能(包括冲击韧性和疲劳强度),所以人们只能依靠经验来判断材料是否能承受冲击载荷作用下的破坏形式。因此,20世纪40-50年代的金属材料主要是通过实验方法进行的。1947年j.c.graham提出了"用机械的方法对金属试样进行应力-应变分析"的建议,1951年美国国家实验室开始利用压杆式液压试验机对金属材料做静载和动载拉伸或压缩等力学性能的检测工作;1953年德国d.wilksen提出了一种新的应力-应变曲线分析方法--有限差分解法。1954年日本nishioka等人发表了《用弹性模量仪测定钢中残余奥氏体含量的方法》。这些方法的共同特点是在实验过程中需要将试件置于一个恒定的温度下并保持一定的相对湿度以获得稳定的加载条件;同时为了所测得的数值与实际值相符还控制加载速率和保正系数等参数;此外还需要配备相应的数据处理和分析软件系统以结果的准确可靠。
20世纪60年代末至70年代初出现的电子计算机的出现为材料的力学性能测试提供了更加的手段和方法。1967年美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