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笔记(连载三十七)

【本文作者:陈汝佳歌迷,网名“夕阳”】
金钥匙6 ● 含水发 r 的奥秘
(三)
至于会厌这片小骨头藏在深处,我也看不见它怎么长的,不知道它究竟有没有跟咽壁配合成管子,不过我感觉到在呼吸时,声带被吸气带动闭合很明显,尤其是平躺仰卧时,如果不垫高一点头部,声带会闭合得很严密,有点窒息感!
我想,如果让突发气促的患者平躺仰卧着,是不是犯错啦?刚好他的咽管特别发达,声带被呼吸带动闭合得很严密,越是用力呼吸,声带关闭更快更严密,进不了多少气。。。
心态必须平和,慢吸慢呼,声带关闭缓慢,气管口厰开时值长,才可以多入气!还有,在心平气和的寂静环境里,我可以清晰感受一粒一粒的小气泡冲击声门时,发出“啪。。。啪。。。”的爆破音。
“咽音吧”的前辈们讲过气泡音可以按摩声带,但是刻意发生的成串儿出的不作数,要自然发生的一粒一粒可数的才有效!难怪保证充足的睡眠才是养护声带的良方,睡觉时呼吸最平和啦!
噢。。。我发现会厌或许真的也会发声!不是有些声乐理论说会厌才是假声带,或说是二级声带吗?
是这样的,上次付林老师不是示范过舌颤音吗?这几天,我终于找到了这个舌颤音的教学,舌颤音是把舌尖卷起抵在硬腭,用气息吹开发声的。
我没学好,吹气时喉咙发出了脆亮的近似“呃”的声音,气息是闷“笃”一声击在什么硬物同时把脆亮的“呃”传递上来的。
王铁刚老师讲过,气发在硬腭声音才结实明亮,发在软腭声音就含糊。
为了确认清楚,我就把舌尖卷到软腭去挡着气,声音变细啦,却更尖锐啦,似什么东西在玻璃擦过一样!
我又琢磨着用短促的“打嘟”的气息去冲击会厌,落下的尾音“呜”极象婴儿的啼哭,我尽可能缩短弱化出音“嘟”至无声,想象着让尾音“呜”在会厌擦动加强延长,这样连续击发,婴儿的哭声就越来越尖锐响亮啦!这个“婴儿哭”的气息或可运用在演唱之中。
我觉得,声带只是两片肌膜,是弹性的,会厌是环状骨头,是有硬度的,它一端长在舌根,悬在声带上位,也是可以颤动的!
是不是果真这样,气息首先振动声带发出的弱小的基音,通过会厌的二次振动传递增强再共鸣出去?
我感觉,小气泡可能是擦过声门后击在会厌才爆破出声的!不是有些声乐理论把人的发声系统比作管乐,会厌和声带也是管中的双簧吗?
那么,如果我们可以善用会厌,让这片挡气的小骨头,成为声音跃动的跳板,是不是会带来音色的改变,还会唱得省气呢?我感觉,汉语的某些字音,如带舌根 g、k、h 的,带后鼻韵 ng 的,尤其是 g、k、h 与 ng 组合的字音,似乎要找到这个气息在会厌擦动的感觉才能够发得清晰明亮,而不是单纯在喉咙瞎用力。
我想,在练习“十三辙”时,如果注意练习g、k、h 与 ng 组合的字音,或许更有利提高发音的机能。

还有一事,我现在算明白了,为什么唱歌时腰后要插着擀面杖?因为腰背绷直啦,才利于坚定地把后咽壁顶上去,把发音管充分打开!
你这鸟儿是说,我之前观察佳哥的身段特别放松柔软,就让你练习放松身体,包括放松肩背是误导喽!
鹦鹉说:恰恰相反!这是很有必要的!先放松下来,才可以重新协调!以前的人都很含羞,出来演唱的都是艺人,从小就很刻苦地练习,他们的腰背没有下塌,他们在演唱中体验出这种腰背绷直的感觉,口口相传留下来的经验。
现在的人把唱歌当做是一种生活乐趣,不管什么年龄段都开始学习唱歌,成年人因为常年的生活习惯,很多人的紧缩的腰背都处于一种下塌的状态,把咽壁往下带,我们不理解为什么腰后要插着擀面杖,以为插就是往下使劲,只会把咽壁带得更低!我们必须练习把下塌紧缩的腰背放松,才可以抻长绷直把后咽壁顶上去!
(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