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中泰空军“鹰击”联训看歼20空中拼刺刀
在2015年的中泰空军“鹰击”联合训练后,有媒体言之凿凿地表示,中方歼-11A战机以大比分完败于泰方的鹰狮战机。

歼-11A的N001型机械扫描雷达明显落后,使用倒置卡塞格伦天线,口径约1m,虽然增益高,但扫描时性能缩水严重。抗干扰能力一般,没带电子战吊舱就形同裸奔。


另外,n001因为使用大量的电真空高压器件,平均无故障时间仅几十小时。

鹰狮的PS-05/A火控雷达却不亚于美军的AN/APG-68,使用更先进的平板缝隙天线,口径只有0.6m,但增益更高,副瓣更低,扫描时性能并不缩水,发射峰值功率高达10kw,几乎是n001的两倍,而且整体重量仅150公斤,不到n001的三分之一。

还集成了电子干扰和对地面电磁压制能力。PS-05/A的平均无故障时间比N001高出一个量级,达到250小时。

同时歼-11A的数据总线技术水平同样和鹰狮存在代差。此外,歼-11A的R-27E中距弹属于半主动雷达制导。

而鹰狮的AIM-120C则可以做到发射后不管,因此鹰狮自然在中距空战环节具有很大优势。但另一方面,歼-11A却在近距离格斗中扳回了比分。

参演的解放军空2师某团在近战中采用国内演习对决歼10的战术。鹰狮与歼10均采用三角翼和鸭翼布局,除大仰角飞行性能相对较低外,总体特性近似。歼-11A如果能将对方拖入中低空速度段时,或迅速向上爬升甩掉对方,就会获得优势。

50千米以上远距离,泰方攻击成功率为24%,中方为0;30-50千米中距离,泰方成功率64%,中方为14%;在30千米内,泰方成功率为12%,中方则逆袭到85%!上述数据自然证明,中国飞行员以落后半代的飞机取得如此战果,堪称虽败犹荣。

而当歼10系列战机加入联合训练后,在超视距空战中迅速扭转局面,在近距格斗时,都没有动用第四代格斗弹霹雳10,就把“鹰狮”全接战距离压制。

不管是中巴空军“雄鹰”,还是中泰空军“鹰击”联合训练,都是中国空军与北约空军体系难得的对抗演练。毫无疑问,现代空战的主要作战形式已从近距空战发展到超视距体系化空战。未来空战中,近距缠斗是否还有用武之地?

态势感知是体系化超视距空战的制胜关键。数据链等信息技术使飞行员及空中战役指挥链条能够更加快捷全面地获得态势感知,在中远距即可实施战术,达成作战意图。

预警机,五代机装备的先进航电系统使其态势感知优势明显。主力第三代战斗机,即使没有装备先进航电,但通过信息化整合,也能获取相对全面的态势感知。

同时,先进中距空空导弹在多次实战中证明了作战效能。第四代中距空空导弹命中精度高,抗干扰能力强,而且具有抗目标关机能力,是复杂电子对抗条件下中距制敌利器。例如美国AIM-120d,其射程可达160千米;

俄罗斯的R-77M-PD,射程可增大到150千米。

中国的霹雳15,采用双向数据链和双脉冲发动机,高抛弹道,推力可调发动机,射程达到200公里。

海湾战争中,超视距空空导弹击落了大多数伊拉克战机,之后的几场局部战争,空战战果也大多归功于超视距空战。

如果双方作战体系实力悬殊,战场信息“单向透明”,此时处于信息劣势的一方,在强大的干扰压制下,机载雷达探测距离被大幅压缩,攻击范围不断缩小,加之敌我识别、电子对抗、指挥通讯等受到严重干扰或摧毁,受到超视距攻击的概率大大增加。
以美国的红旗军演为例,2017年红旗军演是F-35A具备作战能力以来的首场大型联合演训,F-35A与EA-18G“咆哮者”电子攻击机、F-15C、F-16、F-22、B-1轰炸机、英国“台风”战斗机以及澳大利亚E-7A “楔尾”预警机协同作战。

假想敌则完全不对等,仅是有数量优势的四代机,F-35A超视距击落敌机达145架。与此同时,F-35A被击落7架,且这7架都是在视距内被击落。
所以,如果双方作战体系实力均等,战场信息“双向透明”,制信息权争夺将异常激烈。双方指挥系统均可能受到对方电子干扰而无法有效工作,体系化空战很大可能转为单纯的空空对抗,此时超视距攻击无法达成作战效果,高烈度制空争夺将把双方拉入近距空战,而无法轻易互相脱离。

同时,中距导弹并非百发百中。首先,受导弹技术条件制约,目前中距导弹的命中率只有73%,实战条件下命中率往往会更低。其次,飞行员的训练素质有好有坏,实战中不可能所有的操作都精准无误。再次,现代作战飞机都装有先进的全向雷达警戒系统和光电干扰设备,能提前发现中距导弹的攻击,并施放光电干扰或规避,有效降低导弹命中概率。海湾战争中,美空军在“单向透明”的对抗条件下,使用AIM-7M和AIM-120中距导弹进行超视距攻击的命中率都没有超过30%,也充分说明了这一点。

当然,随着装备技术的不断发展,现代近距空战已经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狗斗。
现代近距空战兼有了传统中距和近距空战的特点。根据“中远距——中转近——近距”的“三段式”空战理论,中、近距转换阶段一般在15~10千米内进行。

随着导弹和火控雷达技术的不断进步,新型近距空空导弹的最远攻击范围已达到了10~15千米,这个距离范围恰与中距导弹的最佳攻击距离范围有较大重叠,在这个重叠区内进行空战,既可以打中距导弹,也可以发射近距导弹,既是中距空战中的“近战”,也是近距空战中的“远战”。未来,随着近距空空导弹射程的进一步增加,近距空战将会兼有更多中距空战特点。

近距空战的激烈复杂程度有了空前发展。随着现代空战武器的技术革新,近距空战攻击范围的广泛性、攻击方位的全向性、中近转换的连贯性、大过载机动的持久性、攻防态势变化的迅捷性,使得现代近距空战比传统近距空战的对抗更激烈、环境更复杂,态势变化更快。由于中距与近距的信息、火力要素重叠多、转换快,空战双方在经过一两个回合的中(远)距较量后会在瞬间完成“中”转“近”,这为攻防战术的运用提供了较大空间,优劣态势瞬间转换,也将给中距空战装备技术劣势的一方,提供更多变被动为主动的战术运用空间。

近二十年来,中国空军的现代化建设气贯长虹。1999年空军思想亦发生重大转变,从支援地面部队转变为攻防兼备。现代化的中国空军更加理解了空战不仅要靠新装备,还要靠训练和战术。

2011年开始,中国空军创立与美国空军“威廉·泰尔”空战比赛相似的“金头盔”竞赛,不仅有体系化空战对抗,还大幅度降低空战安全距离,进行无限制自由近距空战。

中国空军也自信走出国门,对外军事交流越来越频繁,中俄“航空飞镖”、中巴“雄鹰”、中泰“鹰击”等系列联训活动常态化开展。

抗美援朝期间,中国空军尚在襁褓之中,就以令美国空军胆寒的气魄,迎击强敌,敢于空中拼刺刀。

如今在实力均衡的高烈度空中对抗中,战鹰背负人民空军飞行员突破人类的物理极限。即使是最先进的第五代战机,也要为刺刀见红做好准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