雄鹰帝国—第六纪元(SEA)背景介绍 北意大利
当萨伏依王朝最终向法军投降后,拿破仑的帝国再一次统治了北意大利,犹如十九世纪初那样。一些人士兴高采烈的走在街头,庆祝法国将他们从萨伏依人的手中解放,但更多人对此表示悲观和愤怒,马志尼和加里波第的努力破碎了。在维也纳会议上,无助的意大利人看着自己的国家被肢解,国家被分裂为许多弱小的公国与侯国,伊特鲁里亚、帕尔马、摩德纳、曼图亚等国回到了地图上。而他们名义上的宗主国,意大利则成为了法兰西领导下的“独立国家”。曾经的意大利王国约瑟夫·波拿巴之后,夏尔·尤吉尼·波拿巴统治着这个松散的联邦制国家。战败的苦难与经济危机的创伤严重打击了这个不稳的国家,更糟的是夏尔显然没有想象过这一天的到来,他并不算是个合格的君主,国王成了法兰西政府的应声虫,而意大利成了法兰西的后花园....


维也纳条约中对意大利政权的内容:
·意大利整体应大致恢复至1802年吕内维尔和约和1815年维也纳合约时的状态
·帕尔马公国重建,由波拿巴家族的让·奥古斯特大公统治。
·摩德纳和雷焦公国重建,由哈布斯堡王朝的恩斯特王子统治。
·教皇国版图恢复至18世纪末时期的水平。罗马涅地区建立一个从属于教廷的附庸国。
·马萨与卡卡拉亲王国重建,由当地人投票表决加入摩德纳、卢卡亦或是选择独立。
·卢卡公国重建,由埃莉萨·波拿巴的后代维克多·吉恩·巴吉奥希·帕内厄内·迪·马茨尼统治。
·曼图亚公国被重建,由贡扎加家族的宣称者,卡洛·帕雷奥洛加·贡扎加统治。
·伊特鲁里亚王国重建,由西班牙波旁王朝的恩里克一世国王统治。
·作为参与战争的补偿,伦巴第与威尼西亚被交由奥地利管理,由于奥地利此前为了统一德意志而切割了除波西米亚之外的联统国,由两国人民自行公投选择建立奥地利治下的共和国或是建立由哈布斯堡大公统治下的亲王统治。
·意大利王国被交由波拿巴家族的约瑟夫·夏尔·尤吉尼·波拿巴统治。
·帕尔马、摩德纳、卢卡、马萨、罗马涅加入由意大利王国领导的北意大利联邦,伊特鲁里亚、教皇国和圣马力诺作为观察国加入。

意大利王国

国家全称:意大利王国(Regno d'Italia)
首都:都灵(Torino)
国歌:《皇家法令进行曲》(Marcia Reale d'Ordinanza)
意大利国王:约瑟夫·夏尔·尤吉尼·波拿巴(Joseph Charles Eugenie Bonaparte)/朱塞佩二世(Giuseppe II)
总理:朱塞佩·佩拉(Giuseppe Pella)

政体:二元君主立宪制/革命帝国制
选举周期:无 总理由国王任命
执政党:意大利人民党(Partito Popolare Italiano) 中立偏右/自由保守主义
立法组织:咨询参议院
民族:意大利人
语言:意大利语
宗教:基督教(天主教罗马教廷派)
新生的意大利王国在旧王国的废墟中崛起,在将萨伏依王朝逐出皮埃蒙特后,意大利人不情愿的迎接了新国王的到来。虽然法国宣称会在驱逐暴君之后维护意大利的独立和稳定,但事实上明眼人都能看得出了意大利现在的地位:法国人控制了热那亚的港口和为数不多的工业中心,来自法国的商品占领了街头几乎所所有的橱窗。在地图上看着控制了半个北意大利的版图世界上被几乎无权控制的各路公爵亲王管辖着,政府仅仅控制着皮埃蒙特地区。而在政府内,来自法国的代表也有着发言,提出法案甚至直接推迟议会的权力。他们不断的推动着对法国有利的法案:对法国的商品免税,让课堂内教法语,甚至改用拿破仑时代的旗帜作为王国的国旗——这无疑是希望意大利人能将对祖国的认同感定格到那个由法国扶植的政权之上。
然而不管政府如何宣传自己国家的独立性和拿破里奥尼的意大利性,都无法改变一个问题:夏尔是个法国人。而且与一个说法语的君主更糟糕的事,他几乎对治理国家没有任何兴趣,纵使头顶着伦巴第铁冠,夏尔更多时候都没有把钱花和时间花在政务上,而是...花在他想要的地方,所幸由于沿袭了旧王国的制度,国家的权力被参议院把握着,意大利还不至于陷入混乱...大概吧。
意大利的局势并不乐观,以佩拉为首的许多政客都期望能够强化意大利王国在亚平宁半岛上的统治能力,并最终统一整个意大利地区和从法国手中彻底独立,但贫弱的经济和军事都决定了这必然是十分困难的事,虽然法国政府对于意大利的再工业化似乎没有什么反对意见,但显然他们不会忍受经过了一代人的流血之后意大利王国的再次崛起。
而在皮埃蒙特之外,一些大大小小的邦国控制着波河南岸的领土,他们理论上都是意大利的一部分,但世界上处了使用统一货币之外,各国之间的关联性很小。他们有着自己的军队和外交部门,对于意大利的态度十分暧昧,更多情况下他们都视自己为法国直接保护下的国家。
帕尔马公国

国家全称:帕尔马、皮亚琴察和瓜斯塔拉公国(Ducato di Parma, Piacenza e Guastalla)
首都:帕尔马(Parma)
国歌:无
帕尔马公爵:让·奥古斯特·夏尔·波拿巴·帕莱奥罗格斯(Jean-Auguste·Charles·Bonaparte paléologue)/乔万尼一世(Giovanni I)(虚构人物)
政体:议会君主立宪制/意大利贵族执政公国
选举周期:无
执政党:无,整体为中立偏右/家长保守主义
立法组织:上议院
民族:意大利人
语言:意大利语、艾米莉亚语
宗教:基督教(天主教罗马教廷派)
帕尔马公国的历史可以追溯到1545年,皮耶尔·路易吉·法尔内塞从自己的教皇父亲手中获得了帕尔马成为了首位帕尔马公爵,之后公国的归属权一直在西班牙和奥地利手中来回交换,1796年拿破仑占领了公国。他对外宣布不会夺取公爵的位置,直到1801年的阿兰费斯条约,波旁王朝与拿破仑达成协议以托斯卡纳大公国作交换,一年后帕尔马公国并入法国。
1815年的维也纳合约上,拿破仑为自己的兄弟姐妹们保住了那不勒斯,卢卡和帕尔马三顶王冠,帕尔马被交由被誉为拿破仑最出色的弟弟的吕西安·波拿巴,作为一个独立国家管理。吕西安原本想将这里改造成一个共和国,一个他理想中的“道德共和国”,但最终迫于各种现实压力,他还是无奈的带上了公爵的头衔。吕西安死后他的儿子夏尔·吕西安·波拿巴继承了爵位,然而在1850年的大革命中,帕尔马被中意大利共和国占领,随后并入了萨伏依王朝的意大利王冠之下,对此法国政府因为内政问题也爱莫能助(有说法认为这也与当时掌权的首相路易-拿破仑与夏尔·吕西安之间的矛盾有关。)
帕尔马被恢复之时,自然引来了西奥法三国自间的博弈:三国都希望恢复自己家族控制下的帕尔马公国,虽然最终由法国胜出,但吕西安的后裔都已去世,所以王位被交给了拿破仑次子的后代,年轻的让·奥古斯特从巴黎来到帕尔马,开始了他的统治。虽然和他的君主夏朱塞佩类似,让·奥古斯特完全没有统治国家的经验和兴趣,他把国事都交给了自己麾下的大臣,自己则专注于自己的兴趣爱好:驾驶飞机飞行。不过值得注意的是,虽然只有20岁,但他显然不像夏尔那样是个完全的庸才,在许多政策的决策和推动上让·奥古斯特意外的反应其快。或许对于对于这么一个小国而已,由这样的君主管理还不算太差。
摩德纳公国

国家全称:摩德纳和雷焦公国(Ducato di Modena e Reggio)
首都:摩德纳(Modena)
国歌:无摩德纳和雷焦公爵:罗伯特·卡尔·路德维希·马克西米利安·迈克尔·玛丽亚·安东·弗朗茨·斐迪南·约瑟夫·奥多·胡贝特·格奥尔格·皮乌斯·约翰尼斯·马库斯·德·阿维亚诺(Robert Karl Ludwig Maximilian Michael Maria Anton Franz Ferdinand Joseph Otto Hubert Georg Pius Johannes Marcus d'Aviano)/罗贝托一世(Roberto I)

政体:贵族君主制/专制公国
选举周期:无
执政党:无,国家整体为右翼保守/专制君主主义
立法组织:无
民族:意大利人
语言:意大利语
宗教:基督教(天主教罗马教廷派)
摩德纳是一个古老的公爵领,历史可以追溯至1452年,博尔索·埃斯特被神圣罗马帝国皇帝封为摩德纳和雷焦公国,在此之后这里就一直是埃斯特家族的封地,直到萨伏依王朝的入侵使得摩德纳被意大利王国吞并。
当公国在奥地利人的支持下重建时,卡尔皇帝的次子,年幼的罗贝托被选定为公国的管理者。作为旧意大利的工业中心之一,摩德纳的工业实力得到了有效的恢复,前期来自奥地利的经济援助和贵族给予的财政支持使得摩德纳成为了意大利联邦中实力最为强劲的势力。
然而于此同时,年轻气盛的公爵想做的事不仅仅如此,波河北岸的安布罗西亚的存在可谓是整个意大利王国的严重威胁,而应对这个雅阁宾威胁的最好方法是联合奥地利将其绞杀。而在公国的西面则是马萨,它本应是公国的一部分,但一战后的版图重组中马萨人选择了建立独立的共和国,这让摩德纳失去了获得通往地中海的道路。罗贝托认为这是在法国支持下的背叛。同样背叛的还有帕尔马,在一战时法国曾承诺将其交给奥地利以作为补偿,可最后他们背弃了这个诺言。如果法国和奥地利的盟约真正渐行渐远。或许将来如果机会出现,一个统一亚平宁山脉到波河之间的艾米利亚公国将不是遥远的理想。虽然眼下摩德纳自身的实力还很弱小,但在奥地利的援助和朱塞佩国王的“英明统治”下,这样的机会也许没那么遥远。
罗马涅公国

国家全称:罗马涅受膏之国(L'unto paese di Romagna)
首都:拉文纳(Ravenna)
国歌:《我们祈盼上帝,圣母玛利亚》(Noi vogliam Dio, Vergine Maria)
罗马涅执政:鲁道福·格拉齐亚尼(Rodolfo Graziani)

政体:军事独裁/单一制军事委员会
选举周期:无
执政党:无,国家整体为右翼专制/军人执政主义
立法组织:无
民族:意大利人
语言:意大利语
宗教:基督教(天主教罗马教廷派)
罗马涅,教皇国统治下的世俗之地。期初这块地区的建立是法奥西之间周旋的产物,一个由(奥地利推荐的)红衣主教管理的,服从于教皇权威的同时由处于意大利联邦之下的国家。然而北方伦巴第形势的急剧变化却改变了一个初衷,在安布罗西亚共和国的影响下,罗马涅人走上街头反对教权的统治,这最终使得格拉齐亚尼,罗马涅军队的一位少将发动了一场不流血的政变接管了政权,在宣布继续服从教皇的权威后格拉齐亚尼镇压了国内的雅各宾派,开始了他的执政官生涯。
此时的罗马涅正急于从经济危机中恢复出来,显然比起教会的问题,军事以及管理国家的事务更受格拉齐亚尼的感兴趣。但罗马方面显然对这样一个人统治着罗马涅感到不满,但他们明白需要罗马涅的军事实力来预防包括安布罗西亚在内的其他势力的入侵...
马萨共和邦

国家全称:马萨共和邦(Repubblica di Massa)
首都:马萨(Massa)
国歌:无
议会议长:阿尔贝托·德·斯特凡尼(Alberto de'Stefani)

政体:议会共和制/代表内阁制
选举周期:三年
执政党:自由党(Partito liberale),中立民主/自由贸易主义
立法组织:马萨议会
民族:意大利人
语言:意大利语
宗教:基督教(天主教罗马教廷派)
马萨公国的历史最早可以追溯到1473年,当时的马萨侯爵亚科波·马拉皮纳购买了卡拉拉的主权,1644年马萨和卡拉拉公国被正式建立。而后在拿破仑战争中,马萨被法军占领,先是被并入其奇斯帕达纳共和国,后被交给了埃莉萨的卢卡公国。1815年拿破仑战争结束后,卢卡公国将马萨归还给了埃斯特家族的玛利亚·贝亚特丽切,后者于1829年去世后,马萨被并入了摩德纳公国。
也正因如此,当世界大战结束后,法国和奥地利都认为他们家族的成员有权利继承马萨公国的统治权,最终由当地人公投决定独立建立一个共和国。如今的马萨是北意大利重要的贸易港口之一,然而经济危机对其的打击尤为严重,而卢卡和摩德纳似乎对其虎视眈眈...
卢卡公国

国家全称:卢卡公国(Ducato di Luca)
首都:卢卡( Luca)
国歌:无
卢卡公爵:维克多·吉恩·巴吉奥希·帕内厄内·迪·马茨尼(Victor gene baglioshi panerne di mazni)/维克多一世(Victor I)
政体:二元君主立宪制/革命君主制
执政党:卢卡联盟(Lega dei Luca),右翼权威/革命保皇主义
选举周期:无
立法组织:卢卡上议院
民族:意大利人
语言:意大利语
宗教:基督教(天主教罗马教廷派)
卢卡的王冠又一次回到了波拿巴家族的成员手中,维克多·迪·马茨尼正尝试如当年埃莉萨所做的那样,在卢卡建立一个有着法国的制度的国家。然而从卢卡现在低迷的国力来看直接照搬大国制度管理国家这点似乎并不怎么可行。百姓不满执政联盟的无能管理此起彼伏的发动示威,据说就连法国政府都对卢卡的现状感到不满,虽然法兰西依旧竭尽所能的援助着卢卡,但他们希望让卢卡改用“更高效”的管理模式...对法兰西而言的高效。

伊特鲁里亚王国

国家全称:伊特鲁里亚王国(Regno di Etruscan)
首都:佛罗伦萨(Firenze)
国歌:《利奥波德颂》(La Leopolda)
国王:恩里克·玛利亚·阿尔贝托·斐迪南多·卡洛·皮·奥·路易吉·安东尼奥·迪·波旁-帕尔马-皮亚琴察(Enrico Maria Alberto Ferdinando Carlo Pio Luigi Antonio di Borbone-Parma e Piacenza)/恩里克一世(Enrico I)

总理:埃利亚斯·罗贝托·卡洛·玛利亚·皮奥·朱塞佩·迪·波旁-帕尔马-皮亚琴察(Elias Roberto Carlo Maria Pio Giuseppe di Borbone-Parma e Piacenza)

执政党:公民选择党(Partito Scelta Civica)中立民主/自由贸易主义
政体:绝对君主制/开明君主制
选举周期:无
立法组织:托斯卡纳上议院院
民族:意大利人、托斯卡纳人
语言:意大利语
宗教:基督教(天主教罗马教廷派)
1802年,西班牙和法国签署《圣伊尔德丰索条约》,帕尔马公爵之子,路德维克从奥地利手中夺取了托斯卡纳成为了第一位伊特鲁里亚国王。虽然其帕尔马的领地之后很快被法国占领,但伊特鲁里亚却在维也纳会议中被保留了下来。直到萨伏伊统一战争,波旁-帕尔马家族在革命中被赶出公国。
一战结束后,波旁-帕尔马家族的恩里克一世继承的王位,西班牙人期望在亚平宁半岛上建立一个可靠的盟友,但在这之前有个问题...恩里克有着智力障碍,国王的总理一直由他弟弟埃利亚斯担任。所幸埃利亚斯的能力算不上弱,他正领导着托斯卡纳人民进行“现代文艺复兴”。同时实行着强力的对意大利统一主义者的镇压。虽然隶属于同一王朝,但伊特鲁里亚和西西里之间的关系并不是十分热情,作为一群坚定的地方主义者他们更在乎来自西班牙的关系。

威尼西亚共和国

国家全称:威尼西亚和国(Repubblica di Venezia)
首都:威尼斯(Venezia)
国歌:《威尼斯国歌》(Inno Nazionale Veneto)
威尼西亚总督:朱塞佩·沃尔皮(Giuseppe Volpi)

政体:寡头共和制/官僚共和制
选举周期:4年
执政党:人民党(Partito popolare) 中立偏右/寡头民主主义
立法组织:大议会
民族:意大利人、威尼斯人
语言:意大利语、威尼斯语
宗教:基督教(天主教罗马教廷派)
最尊贵的威尼斯尊贵共和国在经过了《坎波福尔米奥和约》的终结后。于1815年被奥地利整合入伦巴地-威尼西亚王国,直到在普奥战争中被意大利的突袭所吞并。
当世界大战开始时,愤怒的威尼斯人与萨伏依王朝的军队展开了持久的游击战。而在战争结束之前,威尼斯政府就已经建立了,在柏林条约后,奥地利人曾向威尼斯人许诺将日后得到的伦巴第地区交于威尼斯作为补偿,然而当威尼斯政府开始筹备建立伦巴第-威尼西亚共和国时,伦巴第人宣布选择建立独立的共和国政府。在得到奥地利的默许之后,威尼斯军队向伦巴第进军,一度逼近米兰城下,却最终被安布罗西亚人的军队击溃,威尼斯又不得不寻求议和,可就在和平没多久,威尼斯就卷入了多瑙河战争中,作为奥地利的一员威尼斯又一次和安布罗西亚共和国发生了战争。
虽然战线勉强还坚持住了,但寄希望于意大利再统一的安布罗西亚共和国依旧在发动一次又一次的冲锋。然而在此之前威尼斯还得解决被经济危机严重摧残的商贸能力,纵使有来自意大利王国的志愿军,威尼斯的处境仍不乐观。同时另外有传言称,奥地利和匈牙利即将议和,这或许代表着这场战争即将结束,但同时据传正打算重返亚平宁事物,为此他们需要一个比摩德纳更好的前哨站,威尼斯本来就是在奥地利高度影响下的一个“被保护国”,但“为了更好的因对雅阁宾派的威胁”,奥地利可能会认为把处于它影响范围内的威尼斯重新纳入手中会比较好。又或者,奥地利会尝试在威尼斯建立第二个意大利王国政府...

安布罗西亚共和国

国家全称:安布罗西亚社会主义共和国(Repubblica socialista di Ambrosia)
首都:米兰(Milano)
国歌:《红旗》(Bandiera rossa)
主席:帕米罗·米歇尔·尼古拉·托格利亚蒂(Palmiro Michele Nicola Togliatti)

政体:议会共和制/代表议会制
执政党:社会党(Partito socialista) 中立偏左/社会民主主义
选举周期:1年
立法组织:意大利人民代表大会
民族:意大利人、伦巴地人
语言:意大利语、伦巴第语
宗教:国家无神论
当伦巴第人迎来“由奥地利人恩赐的独立”时,他们面临着三个选择:加入威尼斯、建立由哈布斯堡家族领导的伦巴第公国或是奥地利保护下的共和国。奥地利政府耐心的等待的公投的结果,并为可能的结局挑选好了前往“辅佐重建”的领导班子,然而结果却出人意料:他们选择建立真正意义上的独立的共和国,还把雅阁宾派选了上去。
虽然社民派并不如许多人所想的那样激进,他们并没有向匈牙利人那样把各路贵族直接吊死在路灯上,而是简单的没收了他们的财产就放走了他们,甚至在公有化的前提下允许资本家们继续保留那些工厂。这虽然让匈牙利为首的其他雅阁宾派国家很不满,但却赢得了国民的信任。“不流血的革命”使得安布罗西亚在在革命后迅速重建,同时也让其在多瑙河战争的意大利战线上有所优势,在击败了曼图亚公国后继续北上,如果条件允许,他们或许可以击败整合威尼斯,甚至继续北上拿下蒂罗尔和弗留利,为意大利再统一卖出结实的一步,但现实是安布罗西亚自己的兵力也已捉襟见肘,或许对于安布罗西亚来说这是好事,这个国家需要和平来修整和进行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