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16世纪下半叶国际政治史的开端

2021-06-14 21:33 作者:江左土著  | 我要投稿

注:本文是有关意大利战争的历史内容的废稿,本来的内容规模是庞大的,但因其不可避免的走向流水账化,所以被废弃,这里展示的是前言部分。

封面为洛伦佐 美第奇 意大利平衡的维持者 以他纪念早已逝去的意大利的荣光

  作为一份承上启下之和约,《卡托康布雷齐和约》有着重要的两层意义,其一在于时间意义上正式结束了旷日持久的意大利战争(1494-1559),其二在于正式开启了16世纪下半叶的一种较为缓和的欧洲国际政治格局(尽管各国的战争依然存在,并且蔓延许久),二者的意义是相联系的。本研究意在以该和约为始,探索与研究16世纪下半叶的欧洲国家间关系与政治的动态格局演变。但毫无疑问,已本人的水平无法做到对其详尽细致的研究与叙述。还望大家进行批评与更多的补充。

北意城邦


  然而历史是连续的,在讨论16世纪下半叶的国际政治史的时候,需要再次梳理与论述意大利战争,它是和约的前。尽管本人试图更加简述意大利战争(以节约篇幅与避免繁琐)。然而事实是,历史既没有起点,也没有终点,在研究历史上的重要事件时,必须从某个节点进入它的川流(罗伯特吉尔平)。故而和约本身就是一个节点,一个意大利战争结束与16世纪下半叶的开始节点,但历史既没有终点也没有起点,它的上一个节点是什么?个人认为并非是查理八世于1494年的远征,而是自1453年百年战争结束。

  先谈谈个人对于和约的理解:和约作为一项结束持续性战争的政治条约,需要多方经过艰难的谈判与战争的相对结果共同奠定。这其中包含着大量基于战争与谈判结果的后续政治安排,其毫无疑问会给参战方的“祀与戎”产生深远的影响。而在意大利战争期间,大国们的和平几乎很少能够长时间维持。很快他们就会因各种尚未解决之矛盾产生的火花继续战争,并且毫不相让,直至筋疲力尽,每一方都企图从中获取更多。于是战争间歇式的持续了六十年,在查理五世即位以后又持续了近四十年。当然,16世纪下半叶的历史也并不意味着多么丰厚的和平背景,内战与局部战争始终存在。

  但首先,在所有的研讨开始之前,我们仍有必要从政治地理上重新界定“意大利战争的欧洲”。同时,也可以由此梳理意大利战争在政治版图上的不断扩大。在查理五世即位之前,战争史局部的,尽管在持续扩大却仍呈现出一种平稳的态势。然而在查理五世即位以后,法国与其主要的欧洲竞争对手—神罗与西班牙的矛盾由这位君主统合在了一起,由此演变成了“欧洲历史上第一次泛欧洲冲突”(奥曼语)。而本轮冲突的核心地域,主要存在于欧洲的拉丁天主教地区(西部欧洲)。更进一步即麦金德口中的拉丁半岛。“如果用不列颠来平衡意大利,这大半岛末梢的对称就形成了,以至于你可以在上面放置一个拉丁十字架,头部放在德国,两臂放在不列颠与意大利,足部放在西班牙,而中央则在法国,以此代表五国组成的基督教帝国,他是罗马凯撒在中世纪的继承者,尽管它移向了北方.......”(《民主的理想与现实》)。而此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冲突的主要地域都是拉丁欧洲,当然,其包含的地区开始不断扩大。奥斯曼帝国的积极介入,北欧事务的显现,都是其含义扩大的表现。因此后文会出现拉丁欧洲与欧洲混用的现象,前者将在叙述天主教五国时出现,后者将会在一种较为整体性的概念出场。

  其次,让我们将意大利放在先前,因为这场战争的历史名词,在前阶段的政治与地理冲突都在亚平宁半岛,随后才逐步扩大。作为曾经的罗马帝国的核心地带,中世纪的意大利已经不再是“欧洲的中心”(此处指大型国家的权力地位)。大型的权力中心已经移师北方。而意大利则散布着大量小型的城邦国家。但意大利人仍凭借欧洲整体复兴的契机,在地中海区域性贸易的恢复中占得先机(尤以威热二国为最)。意大利人成功的通过人的复杂活动,在经济,文化与艺术还有金融上成为了欧洲的中心,某种程度上再度成为了欧洲的核心地带。而克劳利对威尼斯,这个地中海海上强国的描述则为我们提供了那个黄金年代的缩影:

  “在这里,威尼斯控制着莱茵河谷到黎凡特的贸易轴心,影响了从瑞典到中国的贸易,运输整个世界的货物,印度胡椒被运往英格兰与弗兰德......一切都以里亚托儿为轴心,由穆达运往另一个港口,或横跨潟湖,通过中欧的内河和道路运输......‘这里的财富如同泉中水一般流淌’”。——《财富之城》

  “意大利依靠它在黎凡特地区的殖民地以及在北方的账房,拜托啦四周落后地区的包围,一跃而成为欧洲最现代化且最富裕的地方。”(费尔南·布罗代尔)。但意大利城邦国家们的综合实力是不健全的,小国寡民,在军事上极为依赖并不忠诚的雇佣军。之后的历史向我们展示了高度发达的经济与文化在军事缺位的情况下反而会沦为外部强国觊觎之目标的深刻教训。阿尔卑斯山外的强国对意大利均虎视眈眈。

帕维亚战役 此役大致终结了法国在意大利的权力存在


  而在阿尔卑斯山之外,广袤的拉丁欧洲的中央部分土地,新兴的集权式君主制国家正在兴起。英法百年战争于1453年结束,而在东方,奥斯曼帝国攻克了君士坦丁堡。与此同时,在法国国内,法王得以通过百年战争扫平群雄,逐步的确立其绝对主义权威。在伊比利亚,收复失地运动即将进入尾声,伊比利亚半岛的大部已经重归基督教王国的手中,而卡斯蒂利亚和阿拉贡,未来将会成为一支影响拉丁欧洲国际政治的重要力量。而在中欧,神罗也大致稳定了国内形势,哈布斯堡家族全面把持了地位,而在英格兰,造成巨大破坏的玫瑰战争(1455-1485)终于结束,亨利七世建立了都铎王朝。因此,1453-1494年的这段时期是拉丁欧洲诸大国巩固与整合内政的时期。因此这段时间欧洲国际局势相对缓和。此处引述加勒特·马丁利精彩论述,他指出了意大利战争爆发的国内政治因素的推动性作用(而有关国际关系与外交的详细内容,将会在正文中详细叙述):

  “务实的政治家认识到一个很少公开承认的战争动机。战争是一种可以避免内部斗争的有效手段,通常是最方便,有时也确实是最便利的手段。在意大利之外,全欧洲遍布着一个拥有大部分地产,大部分地方政权和大部分国家常设高官职位的阶级,除了战争和极少数像搞阴谋那么具有吸引力的日常消遣外,他们无所事事。新君主制国家在达到鼎盛以前,除了为征服它们某个外敌而去打仗之外,再没有任何同等有效的方法去保证这个阶级的忠诚了。带领士绅贵族从事国外征服减轻了国内的压力。”

查理八世,被意大利政治与评论家诟病不已的法国君主,年轻,热忱且充满战斗精神


  但我们同样看到,国外战争的漫长带来了巨大的财政负担,极大地考验着新君主制国家的国家能力。如果仅仅只是为了转移内部矛盾而草率的发动对外战争的话,那么这应当被深思熟虑。当然,国内政治的暗流通常与国外竞争纠缠在一起,一同呈现了一个复杂的战争原因。

  在欧洲国际关系的历史中,教皇无疑具有重要的历史地位。其深刻的卷入了欧洲的世俗与精神领域的斗争之中。“教俗冲突”便是典范。而在意大利战争中,教皇的作用同样不例外。法国在意大利的干涉与介入也与教皇有着莫大的联系。此处,我想借用“国王的两个身体”之“两个身体”的概念(当然与前述意义完全不同)。教皇在国际政治层面同样存在着两个不同的政治身体。其一是国际化的普世宗教与精神权威。这是“单一的、不可分割的基督教社会”(怀特)的一部分。教皇通过高度组织化的教会网络与在国内事务中广泛发挥影响的教士阶层。在拉丁欧洲中央权威尚未复兴。地方势力大行其道的年代。“基督教会逐渐形成一整套具有家族性、学院性社会性与国际性教条、秩序及道德的体系。”(《欧洲文艺复兴》(宗教卷))“教廷机构、议会制度……他们的秘书厅、国库、外交机构都比同时代而任何国家组织的好……”(丹尼尔•哈伊《意大利文艺复兴的历史背景》)。维护其比帝国所宣称的双主导(世俗与精神)更实质的宗教与普世权威。其二便是身处亚平宁半岛、以罗马城为基础的教皇国。从所谓“君士坦丁的赠礼”开始。教皇便开始通过各种手段扩张教皇领土。在丕平至查理一世时代,加洛林王朝多次将中北部意大利领土交予教皇。而作为回报,教皇将罗马帝国的王冠——戴在了加洛林王朝的统治者头上。在此处,我们看到了教皇两个身体的汇集。而教皇领土的实际存在也使其避免了圣殿骑士团那样的结局。在走出中世纪的岁月里,教皇在拉丁欧洲政治斗争中失败,经历了阿维尼翁之囚与1378宗教大分裂之后,教皇精神权力已经极度低落。越来越多的世俗化物质化的色彩也体现教皇的宗教身体与世俗身体的矛盾。伴随着宗教改革的开始与拉丁欧洲各君主国寻求民族教会的更多权力的行为。教皇已经无法再像“教俗冲突”那般,占据如此之高的政治斗争地位。但在意大利战争中,教皇的作用无疑仍然重要。也应当给予其一个独立的篇幅与单元。

  马丁•怀特在总结中世纪欧洲的六个特点是给予了帝国(神罗)以很大的篇幅:“帝国声称对世俗事务拥有普遍管辖权,尽管事实上从未生效过。”“帝国与教会为争夺基督教社会的最高权威而发生冲突,而冲突逐渐蜕变为两个以领土为基础的强权间的斗争。”“基督教会的首脑,先是皇帝接着教皇,均声称是全人类的人。”(《systems of state》)在经历了“教俗冲突”“大空位时代”及在北意大利的多次失败还有教俗冲突之后的神罗。中央权威十分低落,诸侯们纷纷将农业资源据为己有,兴建城堡等设施维持地方影响。国内内存在着大大小小上千个独立的政治实体。在中世纪盛期时,这种劣势还未曾大规模凸现。但在走出中世纪进入近代后,越来越多的挑战与地缘政治竞争使得以哈布斯堡王朝为主的神罗明显力不从心。在查理八世远征意大利的背景之下,皇帝马克西米利安一世试图创建中央式的帝国行政与司法机构。并且试图征收更多税收以充实战争资金。然而改革遭到反对,决议也未获通过。以主要的七个选帝侯为代表的德意志政治力量对此毫无兴趣。因为“他们看到,马克西米利安在帝国边缘各地进行冒险,其所追求的目标也许可以扩大哈布斯堡家族的力量,但和德意志的中心利益想去甚远。”
1519年,查理五世当选为神罗皇帝,他因那庞大的帝国与东征西讨的岁月而留名于史。他的当选是哈布斯堡王朝多年来苦心经营的结果。然而庞大的领地极大的激化了与法国的矛盾,也使得意大利战争演变成了一场泛欧冲突。多年的战争既获得了受益也带来了承重的负担。尽管伏尔泰在《风俗论》中其大加贬低:“查理五世的强盛只不过是一堆险象环生的荣誉与威严而已。他一生致力于东征西讨,却没能使他那些广大的属国构成一个彼此可以相互支援、向他提供强大常备军的强固而稳定的实体。”但这显然是一种苛责,事实上,查理五世的东征西讨为哈布斯堡家族在欧洲列强中占的一席之地提供了重要基础。

  以上是对意大利战争前的拉丁欧洲的主要参与方的简述,前言中并未提及英格兰与奥斯曼帝国,正文中它们将不会被作为主视角看待,它们将会作为辅助视角与因素加以提及。第一章将会以法国为主视角介绍1453-1494的内政与外交。第二章则是入侵之前的意大利地区。第三章将会叙述两任法王(查理八世—路易十二)的意大利战争。第四章将会叙述1515——1521的短暂和平期。第五章将会站在法国——哈布斯堡斗争的角度看待1521-1530年的战争。第六章将会站在查理五世的视角上去看待1530-1547年的战争。第七章介绍亨利二世——哈布斯堡王朝的战争以及最后的和约。还有一篇总结简单介绍16世纪下半叶的国际形势与即将进入高峰的地中海斗争。



16世纪下半叶国际政治史的开端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