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熊猫的命也是命,这部中传毕设告诉你「橘外人」的辛酸丨AniOne专访


作者/毛噜噜
编辑/彼方
“社会的偏见真实存在,让他们难以融入到社会的洪流中。”
今天小趴给大家带来的「AniOne线上展」专访是——来自中国传媒大学动画专业的徐艺博等同学带来的毕设作品《狸与橘红》。
《狸与橘红》
徐艺博 沈铭浩 廖力为 裴麟阁
梁玮茵 焦琛宇 黄要为 张雨桐
中国传媒大学

让我们先来欣赏下精彩的影片吧!

-作品简介-
影片讲述了橙色的小熊猫来到了狸猫的城市,它只想平凡的生存下去,却受到了种种不公平的对待,最终它选择了皈依狸猫的文化。而成为狸猫的它,依然对自己原有的身份抱有化解不开的心结。
-作者信息-

徐艺博
导演/制片/编剧/故事板
角色建模/贴图/渲染/后期合成
1019yibo@gmail.com

沈铭浩
二维动画/美术/角色动画/后期合成
513613777@qq.com

廖力为
场景建模/贴图/渲染/后期合成
1040444864@qq.com

裴麟阁
角色动画/角色设计/美术
acztplg@163.com

梁玮茵
角色动画/场景建模
751330422@qq.com

焦琛宇
TD/渲染/后期合成
2402283626@qq.com

黄要为
主美术/后期合成
hyw395978649@163.com

张雨桐
主角色动画/贴图/美术
zerahfa@gmail.com
-人物设定-





-场景设定-




-气氛图-



-分镜展示-




-团队专访-
学术趴:可以说一下作品中三只橙色小熊猫角色的安排用意吗?整部作品想要表达什么寓意或主题?
徐艺博:我得从故事的背景和起源说起,我是一个在小时候跨省搬到别的城市定居的人,在成长的环境中我是一个外地人。在新城市十余年的学习生活后我发现自己悄悄地改变了,因为我要融入,我的方方面面都和本地人越发相像,从习惯到说话方式,我把自己变得和本地人一样,掩盖掉自己的原始身份,除非迫不得已绝不愿透露,甚至与自己的同乡保持距离。

这是非常复杂,甚至有些丑恶的心理状态,而它的确的在我的内心产生,这时常令我思考。除了自我因素以外,这种心理的存在和我们所处的社会氛围也是密不可分的。这种身份认同的矛盾与纠结,以及难以再回到原始身份的无奈,是我想要表达的,也是最刺痛我自己的,并且我也认为它可以连结到世界上的很多人——可以是移民,北漂等等任何远离故土,在全新环境展开生活,或者所处地方的文化产生变动的人。希望引起这些群体的共鸣和对自己身份的再次思考。
那么很显然橙色的小熊猫代表的是外地人这样一个群体,三个小熊猫角色在这座狸猫城有着不一样的选择和境况。我们的主人公小熊猫选择了抛弃自己的原本身份融入这座城市,他皈依为狸猫并过着正常的生活,可内心对于原始身份的情怀和记忆依旧存在难以彻底磨灭,是他的一大心结。
另外的两个配角小熊猫都保留自己的原本身份,可惜的是他们无论善恶,都是游离在边沿的底层人物,社会的偏见真实存在,他们难以融入到社会的洪流中。

学术趴:作品中的小广告很吸睛,为什么要安排这段魔性的小广告?
徐艺博:这段魔怔的广告是沈铭浩的杰作,他很好发挥了自己的Style!剧情上安排这段的目的,是找一个有意思的形式交代橙色的小熊猫群体被歧视这样一个背景信息,也为之后小熊猫到老狸猫形象的转化埋下了伏笔,当然,如果能从中再get到一丝这座狸猫城市的文化气质就再好不过了。

沈铭浩:首先是给片子增加一些趣味性和多样性,然后更重要的是,这个广告也算是一条有多重意义的线索,很明确地交代了城市中小熊猫被歧视 的背景,同时也暗示了小熊猫到老狸猫形象的转变,希望大家能感受到貉都虽然风景建筑漂亮、文化丰富,但可能只是对于本地人而言的。而对于外来者,这座城市可能带给他们的就不仅仅是这些了。
学术趴:请问为什么选择用三渲二做这部短片?可以简单分享一下制作流程吗?
徐艺博:比起三渲二,我个人更喜欢风格化渲染这个词,毕设采取这样的手段是融合了我们自身的审美偏好,理念与经验的结果。经过大三联合创作,我们对于基于物理的CG制作有一大感受——就目前的制作水平,美术设计预期和最终成片效果有着长长的距离。目标画面是一回事,中间隔了一层层环节,创作者很难直观掌控成片的效果。与此同时,我们又很喜欢原始美术设计的“不精确之妙”,重视画面的色彩光线。综合这些因素,可以说一开始我们的方向就很明确了,我们要简化中期环节的壁垒,将画面的控制权从电脑回归到人。
在我们的流程上,材质灯光渲染的工作量都大幅减轻了。调完动画之后,我们直接送进虚幻引擎,输出带有抖动锯齿边沿的图像序列。之后基于我们自己对于色彩光线的理解,在AE中手工地为镜头画面进行赋予色调、区分明暗面、曝光等一系列处理。这个后期处理的过程和数字绘画的原理是异曲同工的,仅仅使用选区、蒙版、混合样式等简单功能,我们便可以彻底控制最终画面呈现而不受技术壁垒限制,这个体验相当直观舒适。

学术趴:可以说一下为什么选择用虚幻引擎渲染吗?用引擎渲染与普通渲染有什么不同?
徐艺博:我们的制作方式并不需要很精细的渲染,既然可以达到效果,经济高效得多的虚幻引擎就顺理成章成为了我们青睐的选择之一。非常巧我们的伙伴焦琛宇相当擅长虚幻引擎,真正决定使用虚幻也是基于对这位伙伴的信赖。
事实证明,使用虚幻引擎给我们带来了巨大的优势,原本耗时耗钱的渲染真正成为了一件轻松的事,在自家的电脑上,仅需数分钟即可收获一段完整镜头序列,也不用担心返工,这使我们的画面输出无比之快,甚至提前了展映一个月完成了短片,这种肉眼可见的时间节省畅快极了。

焦琛宇:虚幻四的材质以及着色器高度封装,代码以集成模块的方式通过节点式编程来编写,能在很大程度上节省开发时间以及开发成本。相对的,对功能实现的可控性没有直接使用代码编辑的方式高,不过对于这次毕设的风格需求还是能较为完美的解决。
其次是使用到了虚幻四Composure的分层渲染,将固有色、远景近景、透明通道分层导出。由于实时渲染的效率会比在Maya中用Arnold离线渲染高得多,很大程度上解决了动画需要来回调整所产生的时间成本。
学术趴:请问各位主创们制作整部短片大约历时多久?做到哪些部分的时候让你们感到最为困难?
徐艺博:和绝大多数我们学校的毕设一样,都是从头到尾一年的时间。现在回头看的确还是前期的部分比较艰难,尤其是剧本,这是一个从无到有,漫长且充满各式挑战的过程。即使在开始前有做知识方面的储备,实际开始创作时,我并没有充足的经验来告诉自己是不是做得对路,也完全不知道自己在写的东西靠不靠谱,尤其担心的是自己的认知力出偏差,然后做出来一个特别匪夷所思的片子,内心的压力还是蛮大的。

好在我们的组员们给了我这个新手相当大的宽容度和支持,提供了细致的反馈,帮助我进一步认知当前的剧本状况与问题,从而继续推进。每一次剧本的更迭都是极为艰难、绝不顺利的,需要一遍遍地经历希望和挫败。但好在我始终都相信过程也比较乐观,就像Pixar创始人卡特姆总强调的:失败是不可避免的,但它有利于将我们导向更优的方向,也是我们进程的见证。虽然过程中会有痛苦,但不会带来真正的消沉。
焦琛宇:在虚幻四中遇到的种种bug最头疼,像一开始使用composure插件的时候,因为没有教程所有的内容都要自行摸索,外加设备的限制,给本就艰难的过程雪上加霜。其次,一开始是我测试好操作流程然后再教给其他组员的,在我操作的时候很多bug我是有经验去处理、避免的。但在其他组员进行操作的时候会因为不熟悉虚幻引擎而产生一些好解决难排查的bug,就需要远程操控组员的电脑进行debug,好在这个问题在经过一段时间的磨合后解决了。

学术趴:作品的分镜设计很有氛围,比如开头的凝视,小熊猫被拒绝的画面,地铁的转场等等,可以谈一谈分镜设计的经验心得吗?
徐艺博:感谢对分镜的欣赏。在做分镜之前学习和巩固基础知识还是蛮重要的,我自己有去专门学过一些系列课程,这让我清楚了解了景别、构图、运动等等视觉语言上可以调用的“参数”,在设计镜头时我会对这些能调用的“参数”进行考虑,同时也要保持宏观,考虑上下文,这样可以基本地绘制出比较合适的镜头画面。在设计镜头时需要时常提醒自己“我想让观众知晓什么信息,我想让观众感受到什么”这个也特别重要。
另外,有一个很有用的小窍门可以分享,因为角色形象比较接近,分镜阶段的画稿比较难区分角色,我们中途答辩时也遇到了分不清谁是谁的反馈,后来我们把角色们填上不同的颜色,就很容易区别开了,大幅改善了分镜阶段的混淆。现在来看我们的分镜还是有一定的遗憾和不够成熟的地方,希望自己未来在故事版方面能越做越好。


学术趴:短片中的角色表情很生动细腻,可以分享一下人物表情制作的困难与历程吗?
张雨桐:角色表情动画的细腻我觉得有很大一部分要归功于导演同学的细致指导和讲解,如果看我们早期的动态故事板,会发现其实导演在这一步已经有了清晰的构想,在故事板里就设计出了很生动的表演,很有指导意义。
要说困难的话,可能是正式开始制作的第一个镜头,即片子中的第三镜,即主角老狸猫的特写镜头。这时我们刚对角色动画风格有一定构想,希望能达到一种比较适合画面风格、动作简洁凝练、同时又能和故事氛围比较契合的动画感觉,这需要一定的探索和实践。
以及这时还没有和导演摸索出比较合适的表演上的沟通方式,第一个镜头在导演的文字阐述后,我按照自己的理解拍摄了参考,最终和导演的预想有比较大的出入(自己加了很多戏哈哈)。这个镜头应该是改的次数最多的,导演很有耐心地讲解并且亲自拍摄了表演参考,这样几次修改以后,终于在表演 上和风格上都达到了预期。之后每个镜头导演都会拍摄参考并加以详细的文字解说,大部分镜头都是非常顺利没有大改地完成了~

裴麟阁:关于表情动画,我认为有挑战性的一个原因是风格化渲染,这种渲染方式会抹掉许多动画的细节,比如面部肌肉的微动(我是一个调动画喜欢抠细节的人),再加上需要用抽帧的方式去规避三维动画的流畅感,我们整部片子的风格不是很欢脱活跃的,动画表演的幅度也相对没那么大,动画师需要在有限的动作空间中完成合适又不死板的表演,对我们来说是一个挑战。
梁玮茵:对于我个人来说,表情动画比较困难的一个地方在于这部片子整体动画表演的风格并不是非常夸张,加上里面角色许多情绪的流露十分微妙且复杂,我总是担心不同镜头里角色的表情出现雷同,经常会有“我怎么觉得我上一个镜头的表情好像就是这样的”的感觉。
为了尝试避免这种情况,我又会试着偷偷加戏,结果又有些偏离了原来的情绪,导致一直在“力度不够”和“用力过猛”之前徘徊。尤其是后面橘子掉落的那个镜头,虽然只有一个橘子的动画,但它几乎是我花了最多时间、改了最多次的镜头,因为想表达出那种微妙的情绪流露。不过多亏了导演亲自拍了很多非常有价值的参考,还对我每一次的调整都作了非常详细的说明和建议,帮助很大。他很有耐心,感谢感谢~

沈铭浩:对我而言一开始真的太困难了,调动画经验很少,在调一个只有单独一个角色的独角戏的镜头时,我个人是很难拿捏到位的,总是会把表情调的太过夸张而失实;但调两个及以上角色有互动的镜头时,就比较容易把控节奏了,两者都可以作为相互的节奏以及动作的参考,调出来的动作与表情就会更自然。
学术趴:可以说一说各位对于这部短片做了哪些用心的细节设置吗?比如为了表达小熊猫来到城市的不平等做的细节设计等等。
黄要为:看到这个问题的时候又仔细翻看了眼自己画的场景,冥思苦想后我觉得,嗯,我好像没有在这俩物种不平等的方面做了设计哈哈哈。其实自己设计场景的时候只是很肤浅的去在意画面好不好看,因为我是一个画面好看就有成就感,就越画越快;画面不好看就自闭,然后失联的人哈哈哈。所以画面好看对我的工作效率很重要,太任性了。
不过沈铭浩同学设计的一些场景小物件上都融入了一些属于貉都的文化,比如海报或是招牌等等。在前期开始设计场景的时候,自己考虑过很多,比如空间上要如何摆放以求获得何种镜头构图效果,画面内的平面元素要有什么含义等等。


但是我脑袋转的有些慢,设计思路无法在大场景构架和小物件内涵之间迅速切换,一天的时间和精力也有限,于是前期的场景设计我都只做了大环境设计,许多小细节只能搁置等有空了完善。其实有空是不可能有空的哈哈哈,我画画太慢了,最后这些没完善的地方都麻烦给了建模和贴图的同学,对不起各位爸爸。所以说人如果说的很好做的很少也不行,嘻嘻。
沈铭浩:就店铺的场景设计而言,其实有做许多蛮小的物件设计和海报设计,尽管有些可能不太容易注意到,但这些都是为了让整个城市看起来更丰富更有趣更好看的,这样与主人公小熊猫的遭遇对比才更明显。同时许多设计,比如捧金元宝狸猫的雕像和瓷偶,也是提现了亚洲不同地区的元素的融合,展现这座城市的特点。

裴麟阁:角色设计中小熊猫的衣服我们讨论修改了很多版,最后选择了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的北美风格,比较复古,与都市的时髦气息做出差别,整体角色衣服颜色也是和导演讨论了很久的,最后决定弱化“主角”,强化“群体”这一概念,小熊猫的毛色和衣服统一都偏暖橘色调,狸猫则是冷调的灰黑色
学术趴:可以说一说各位最满意片子的哪个段落或者哪个点吗?
徐艺博:我个人比较喜欢结尾响起音乐的那一段,就我而言这一段承载着非常多的意义:静谧的街道空无一人,已经化身为狸猫的主人公回到那个似曾相识的桥洞,走向那个他不愿面对,深藏心底的地方,将橙子放回原处代表着他对自己原始身份的直面,对曾经拒绝橙子伤害同胞那件事的救赎,也代表自己纵使已经改变,内心深处与原本身份的连结犹在。
当然每个人可以有自己的理解。我特别感谢我们的音乐以及声音团队,他们做得非常棒,很多片段因为声音的辅助而有了脱胎换骨的气氛效果,非常神奇!

学术趴:分享一下这部片子带给你的进步?制作这部短片为你带来了什么?
裴麟阁:我觉得团队如何去交流协作是我在毕设学到的最重要的东西,如何在整个过程中表达自己的想法,听取别人的意见,如何在其中做出取舍,都是要经过考量的。大家都是为作品着想,团队成员提出的每一条意见都有它的道理且不容忽视,我觉得相互信任是团队合作中最重要的一件事。
沈铭浩:学到的东西太多了,基本上重新学习了一遍更严谨的三维动画的制作流程,这都多亏了组长一步步的指导,他真的非常有耐心;同时也学习了许多色彩原理和光影关系,和组员们一起制作的过程非常稳定且效率,对我个人而言都是非常珍贵的体验和回忆,感谢大家!

徐艺博:我非常珍惜这个过程中的每一天,感谢期间每一个坎和困难,是它们让我成长,让我得以拥有更复杂的人生经历。比起这个片子能为我带来什么,我更看重在过程中得到的锻炼和自我的完善。团队协作的动画真的是一项颇具挑战的复杂工作,专业能力只是其中之一,很多情况下是对沟通能力、学习能力、洞察力、毅力以及领导力的全方位考验,我也有幸在这一年中得到这些锻炼。
在创作的过程中,我也得以尝试将自己的所学付诸于实践,验证了许多尚未经自己检验的理念,这增强了我对自己做事的信心,更有勇气面对未来的挑战。最后真的格外感谢我们组里的每一个成员,每一个人都尽己所能,为这部短片贡献了不可或缺的力量,整个协作过程无比通畅相互支持,绝对是我难以忘怀的一段时光,大家未来可期,前程似锦!
学术趴:非常感谢各位的分享,也很有幸能看到这部立意深刻、美术风格也很鲜明的作品。希望以后能看到更多来自你们的精彩作品~

本文来自「动画学术趴」,未经授权请勿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