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洛阳执政的帝王魏文帝曹丕



洛阳,一座拥有五千多年文明史、四千多年建城史以及一千五百多年建都史的历史文化名城,缔造了无数中华文明的传奇。“山南水北为阳”,洛阳因地处洛水之阳而得名,以洛阳为中心的河洛地区是中国古代文明的发祥地。夏都斟鄩、商都西亳、东周王城、汉魏洛阳城、隋唐洛阳城五大都城遗址沿着洛河一字排开,举世罕见。百余位帝王在此执政。今天就说说魏文帝曹丕

东汉末年,群雄逐鹿。曹操在群雄混战中,势力逐渐增强占据中原地区,控制了东汉朝廷。汉献帝封曹操为“魏公”、“魏王”,治所在东汉时期魏郡的邺,建安二十五年(220年),曹操逝世,曹丕废掉汉献帝,受禅登基,建立了魏国,定都洛阳。史称'曹魏'.。自此,魏蜀吴三国鼎立。曹魏是三国之中最强大的国家。曹丕是中国三国时代杰出的诗人。其《燕歌行》是中国现存最早的文人七言诗,与其父曹操和弟曹植,并称“建安三曹”。
魏文帝曹丕(187年冬—226年6月29日),字子桓,豫州沛国谯县(今安徽省亳州市)人。三国时期著名的政治家、文学家,曹魏开国皇帝(220年—226年在位)。是魏武帝曹操的嫡长子。曹丕自幼文武双全,通晓诸子百家学说。魏文帝曹丕继位后想杀掉与自己有夺嫡之争的曹植。就找了个借口,命令其弟曹植在七部之内写成一首诗,否则后果很严重。才气超然的曹植在七部之内写下了流传千古的七步诗。“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看到这首诗,魏文帝曹丕不得不放了曹植。
黄初元年 (220年),魏文帝曹丕采纳吏部尚书陈群的意见,命其制定九品中正制,九品中正制成为魏晋南北朝时期主要的选官用官制度。九品中正制的实质就是只从名门望族中选拔官吏,老百姓只能望洋兴叹。九品中正制的主要内容是,在各州郡选择贤有识见、有名望,善识别人才的官员任“中正”,查访评定州郡人士,将他们分成上上、上中、上下、中上、中中、中下、下上、下中、下下九等,作为吏部授官的依据。
魏文帝曹丕为了早日实现统一大业,呕心沥血。首先,魏文帝曹丕平定了青州、徐州一带的割据势力,最终完成了北方的统一。其次,对外平定边患,击退鲜卑,和匈奴、氐、羌等外夷修好,恢复了在西域的建置。其三,曹丕在延康元年(220年),魏文帝曹丕大破刘备义子刘封,收复上庸三郡。其四,魏文帝曹丕在位期间三征东吴都无功而返。
黄初七年(226年)正月,曹丕在第三次征东吴无果后拖着疲惫的身体回到了洛阳的宫殿。五月丙辰日(6月28日),身心疲惫的曹丕病重,急命镇军大将军陈群、中军大将军曹真、征东大将军曹休、抚军大将军司马懿受领遗诏,共同辅佐嗣主曹叡。同月十七日(6月29日),曹丕去世,时年四十岁。黄初七年(226年),魏文帝曹丕病逝于洛阳,时年四十岁,在位执政七年。谥号文帝,庙号高祖,葬于首阳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