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青藤独家:3个技巧,快速搞定MBA“抽题面试”

2020-08-31 17:26 作者:青藤MBA  | 我要投稿

伴随着新一轮的面试密集期,又将有一大批同学参与到目标院校的个人面试。值得注意的是,不少院校在个人面试中,设置了抽题面试环节。

从我们从考生那里了解到的情况看,抽取的题目很多是开放性的题目以及时事热点问题,旨在考察的申请者的临时反应、思维敏捷性、知识储备和分析判断能力。

对于绝大多数申请者而言,抽题无疑是难度最大的面试环节。如何高效准备抽题面试?我们接下来好好聊聊。

抽题面试的题目,主要涉及社会热点、商业模式、绩效管理、团队管理等多个方面。由于抽题“没有范围”,因此我们很难预测能抽到什么题目。

我们整理了上半年的部分热点题目(含已考真题),大家可以提前感受一下:

社会热点:

  • 如何看待印度对中国产品的大规模抵制运动?

  • 谈谈你对中行原油宝事件的看法?

  • 谈谈你对数字货币的理解?

  • 池子与笑果文化之间纠纷,我们该如何看待个人隐私问题?

  • 美国对于华为极限施压这件事,你怎么看?

  • 如何评价当下的反全球化浪潮?

商业模式:

  • 你如何看待粉丝经济?

  • 你对明星直播带货的看法是什么。

  • 现在的网红经济对于社会的发展起到什么样的影响 ?

  • 谈谈你对聚美优品私有化的看法?

  • 华为、宜家为何坚持不上市?

团队管理:

  • 你是公司副总,分管人力资源,现在在裁员中有员工不接受要跳楼,怎么办?

  • 现在有A、B两个员工,A员工工作能力强,但是工作比较自由,B员工能力一般,但是勤勤恳恳,经常加班,现在他们两个发生了矛盾冲突,该怎么解决这样的问题?

  • 唐太宗李世民和魏征是历史上一对著名的明君贤臣。这对君臣的相处方式对你有什么启发?魏征的直言进谏的方式是否适合现代管理方式?

所以你看,指望“押题”过关,是不可能实现的。建议大家多关注国内外的实时热点资讯,媒体对于热点新闻的深度评论、分析类报道和文章。

对于业内发生的大事件,更要重点关注。并对其现象背后的本质,有更深层次的把握,千万不要给面试官以“两耳不闻窗外事”的感觉。

在具体准备之前,我们最好学习一些理论分析工具,做到“以不变应万变”(戳☞内部私享课2:结构化思维助你在面试中占领优势(内含福利),详细了解)。

原则上,抽题环节可以换题,但这样做肯定会影响考官的打分。除非是对题目一点都不了解,否则最好不要换题,毕竟换了题还是有可能一点头绪都没有。

因此,建议大家提前学习并掌握一些分析工具,从多角度寻找问题的影响因素,给出自己的思路和见解。

接下来,我们重点谈谈准备策略。实际上,只要申请者有比较清晰的答题思路,并能找准切入点,就已经成功了一半。


1)增加条件法

示例:如果你是公司营销部总监,现在有一款新产品上市,你预计如何推广?

解析:如果申请者没有从事一线营销的经验,很难在规定时间内给出有效的方案。这时候,申请者可以变换视角,从消费者的角度进行回答。

譬如基于收入的角度,可以将用户分成若干档,每一档人群的消费习惯和心理有什么差异,针对这些差异,可以指定什么样的“有针对性”的营销方案。

实际上,即便申请者给出的“方案”根本没有什么可操作性,但面试官会认为你分析问题的逻辑比较清晰,思维比较缜密,到最后也能拿到不错的分数。


2)逐条分析法

示例:团队员工只会“听话照做执行”,不求上进,不求创新,你该如何激励?

解析:逐条分析的思路“很简单清晰”,即“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以前面这道题目为例,我们可以尝试分析“员工只听话照做执行,不求创新”的几个原因:

  • 物质激励比较有限,使得员工“懒于创新”;

  • 分工不明确,责任不清晰,员工“不知如何创新”;

  • 对于物质激励“不感冒”,员工“不积极创新”;

….

发现问题后,接下来就是分析并解决问题:

  • 调整薪资结构,更讲究“多劳多得”,让做得更优秀的人拿得更多的物质激励;

  • 明确个人分工,清晰员工思路,目标与结果导向,知道自己“该干什么”;

  • 与员工谈心,多给与情感关怀和精神激励,提升他们的积极性。

这样,那怕你没有特别多的管理经验,但也可以根据针对题目本身给出的条件,反推可能存在的问题,并进行有条理的分析。


3)关键假设法

示例:10年后中国电动汽车市场有多大?

分析:当我们遇到那种“完全不知道怎么回答”的问题时,可以通过限定一些关键的假设,进行分析。

实际上,类似的问题不仅会出现在考试中,也可能出现在平时的工作当中,掌握关键假设的分析方法,会让你做汇报时有理有据。

举个例子:目前中国的人口有13亿,中国汽车大概有3亿,大约是23%。假设2030年汽车占有量是30%,十年后中国人口上升至15亿,彼时中国约有5亿辆车。

现在电动车的占比是1.3%,十年有电动车保有量可能在2%左右,那么我们可以推测,2030年我国大约有0.1亿量电动车。

总而言之,无论结论是否“正确”,这个分析思路都是你必须要掌握的。

总的来说,“对付”抽题面试,最重要的就是高效训练自己的思维和表达方式。这些题目,无一例外都有以下几个特点:

  • 多涉及商业、财经以及管理类问题,与MBA课程高度相关;

  • 问题具有很强的开放性,相比于答案“正确与否”,旨在考察申请者的应变能力、思维敏捷性、知识储备和分析判断能力。

因此,无论抽到什么“奇怪”的题目,都不要陷入慌乱,保证自己能够逻辑清晰的进行分析,给出有效的结论,就能拿到不错的分数。

青藤独家:3个技巧,快速搞定MBA“抽题面试”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