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VPVTU造船厂】38cm的力量---自设世界观的巴伐利亚级战列舰
注意:本文来自自设世界观,不要与现实联系起来啊
【诞生背景与过程】

早在1911年型战列舰(国王级)的建造工作还在进行时,摩洛哥危机的爆发以及善于外交威廉二世的外交大失败严重刺激了德国人,这也推动了德国在海军建设方面进一步的发展
对于1913年型战列舰的尺寸,出于成本考虑,不同方案排水量基本上都维持在25000-30000T这个区间内,尺寸基本上都是180m长,30m宽,8.4m吃水,只比国王级大一点
主炮方面,在1913年型战列舰的设计阶段,该世界观德国人的国王级已经成功安装上了三联装是30.5cm/50倍C/08型舰炮(四个炮塔),因此在1913年型战列舰的初始设计上,出现了采用三联装35cmL45舰炮的方案,基本上可以看成是国王级的放大版,但是35cm炮的炮塔和炮本身以及辅助设施的尺寸以及占用空间都相对30.5cm炮大很多,该方案的排水量显著增加,造价预计也随之飙升,而退而求其次的设计方案是安装5座三联装炮塔共15门30.5cm火炮,当然这个离谱的方案不可能被接受(值得一提的是1916年战列舰上出现了类似的采用15门35cmC/13炮的方案)。除了上述废案外,另外38cm主炮40cm主炮甚至是42cm主炮方案也有进行讨论,最终产生了安装4*2门38cm,4*2门40cm,3*2门42cm几个主要方案,不过为了避免过分刺激英国佬,并且38cm以上火炮的研发设计远远还没有开始,再加上成本问题,最终设计决定以38cmL45舰炮为1913型战列舰的主炮,采用4*2布局,火炮定型名称为38cmL45C/13
至于副炮组方面,则安装了16门SK C/06型15cmL/45舰炮,并且在舰桥上配置了指挥仪,跟英鬼临时起意给铁公爵和虎号安装的152副炮不一样,在这方面颇具经验的德佬的中口径副炮作战效率就高得多(wows德佬副炮精度高是有原因的,滑稽)
此外还有8门8.8cm SK C/13型高平炮,置于MPL C/13中轴式炮架内,最高仰角达到90°,但是这些高射炮几乎到被拆除前都没发挥什么作用,因为没有飞艇可以打
巴伐利亚级的鱼雷为600mm H/8型鱼雷,在1918年12月的北海海战中,与巴伐利亚号在雨雾中近距离交火的厌战号幸运的吃了一发H/8
装甲和动力系统设计方面,该世界观的巴伐利亚基本照搬历史巴伐利亚,这里就一笔带过(懒),不过在现代化改造时部分区域的装甲和整个动力系统都得到更新,至于萨克森号有没有领到自己柴油机,答案还是没有
建造代号是
战列舰T(巴伐利亚)
沃尔特代舰(巴登)
腓特烈三世皇帝代舰(萨克森)
威廉二世皇帝号代舰(符腾堡号)
巴伐利亚和巴登的建造完工历程跟史实基本一致,而在日德兰重创RN后,萨克森和符腾堡号的建造也得到顺利推进,萨克森赶在战争最后的日子里服役,并且参加了北海突破战,符腾堡号则在战后服役(1919年5月)
【现代化改造】

进入三十年代,一直为跟上时代修修补补的巴伐利亚级也得到了自己的现代化大改,其改造模板跟勃兰登堡级战列舰基本一致,现代化改造后巴伐利亚虽然不如新锐的条约战列舰,但是依然拥有强大的战斗力,各舰在1937-1940年相继完成改造,其中符腾堡号最为彻底
改造内容:(符腾堡号为例)
彻底重建上层建筑,在新的舰桥上安装新的火控观测设备
拆除所有88高平和6门15cmL45副炮,剩下15cm副炮升级为15cmL50C/28同时更新副炮指挥火控系统
安装6座双联SK/C33型10.5cm高射炮以及配套的火控系统
安装若干37mm双联Flak36(海军型)20mm四联Flak38(海军型)这个世界观没有三七手拉机哦
动力组改成全燃推进,旧有的舒尔茨锅炉全部替换为海军型燃油锅炉,拆除煤仓,新增的油仓置于舰底,双烟囱变为单个钢制烟囱,同时烟道大改,设计输出功率从初始阶段的56000轴马力一跃到86000轴马力(航速预计达到26.5节)
舰首改造为大西洋舰艏
380主炮安装新的火控系统,同时配置新的重被帽穿甲弹
装甲构造略微改变,削减艏尾额外的无用装甲
因为现代化改造,舰员数量也有所增加从1170人增加到1300人左右
【各舰大致服役历程】
巴伐利亚号于1913年12月开工,1916年3月服役,与北海海战协同友军击沉厌战号,1950年退役拆解
巴登号于1913年12月开工,1917年3月服役,在一末期为公海舰队旗舰,1942年在莱茵河行动中被法国让巴尔号战列舰以及霞飞号航母的舰载机联手击沉
萨克森号于1914年7月开工,1918年11月服役,北海海战中协同斯佩伯爵号马肯森号击沉反击号,1944年6月被意大利潜艇偷袭受损严重提前退役,1947年做为人工堤坝自沉
符腾堡号于1915年3月开工,1919年5月服役,在1946-47年做为德意志帝国太平洋分舰队旗舰,1951年退役做为靶舰击沉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