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牛杯十二年:把新闻写在大地上

记者丨吕泽婷 姚依依 徐鹏 杜萌 江润楠 耿吴菁 李艺婷
编辑丨李钟豪
2007年,校友白岩松回访当时的“电视与新闻学院”,向博士生导师曹璐教授、陈作平老师提议,希望能够在学院内举办一项社会调查性质的征文比赛,鼓励同学关注民生问题、社会热点并参与其中。据陈作平老师回忆:提议之后,“马上给学院班子汇报了一趟,大家都觉得是好事。”
这项比赛旨在倡导未来传媒人能养成“孺子牛”般踏实务实的精神,身体力行地加入民生与社会热点的调查与改善工作中,它也因此被定名为“子牛杯”,到今年已在新闻学院走过十二个春秋。
书写“属于传媒大学的故事”

“子牛杯”创办之初以征文比赛的形式进行,学生自愿参加,利用假期时间,对某一社会热点或现象进行调查,形成报告,学院教师在假期结束后进行评选,确定名次,由白岩松出资为获奖者提供物质及精神奖励。
第一届“子牛杯”收到了近70篇的调查报告,陈作平老师回忆,白岩松校友坚决反对媒体宣传,坚持“踏踏实实做事”的理念。2010年左右,时任新闻学院副院长的陈作平老师为了更好地推广这项社会调查,在学院内提议开设《社会调查研究方法》课程,希望能更好地指导同学们完成“子牛杯”调查活动。同时推荐“子牛杯”纳入我校“实践教学体系”,使其成为同学暑期实践的一部分。近几年,也有一部分参评“子牛杯”的同学及其作品拿到了全市乃至全国的“挑战杯”奖项。
十二年来每个秋冬之交,都会有一批获奖的同学走进中传讲堂接受属于他们的荣誉,同时也会有一批大一新生前来聆听“取经”。第十二届“子牛杯”社会调查征文比赛的主题为“把新闻写在大地上”,参与的同学们延续和传承着“子牛杯”的精神,不仅将目光投向“生存”等民生根本问题,更能脚踏实地,深入社会问题较为复杂的省市地区亲身体会、获取一手材料。同时,港澳台地区与两岸关系等议题近年来也越发受到同学们的重视。
中国传媒大学校务委员会副主任、欧洲传媒研究中心主任刘昶曾说过:“子牛杯”社会调查征文比赛能够让学生走向社会,去深入地了解社会,更深入地了解中国。这不仅仅是学新闻做新闻的基本功,也是学生们走向社会的基本功。”参与“子牛杯”的不少选题因为同学们翔实的调查受到了社会的关注。非典后遗症、三鹿“结石宝宝”、茂县特大山体滑坡等重大社会事件都在“子牛杯”历届选题之列,这项社会调查比赛让同学走出课堂,走向社会,从“新闻人”的视角见证与关注国家的变化。
2014年,新闻学院曹璐、陈作平等老师领导编纂的《见证与关注:“子牛杯”大学生社会调查报告作品选》出版,这本书由2010年、2011年和2012年参与“子牛杯”的300多篇调查报告中精选出30篇佼佼者整合而成。它既是“子牛杯”阶段性成果的总结,也为后来的参赛者提供了参考和指导。

今年5月8日,在新闻学院师生代表的见证下,白岩松与中国传媒大学教育基金会合作的“子牛杯”社会调查实践项目签约仪式在新闻学院举行,白岩松在致答时表示,希望能够继续鼓励新闻学子深入了解社会,书写“属于传媒大学的故事”。
十个关键词“讲述”九百六十万平方公里


《新传时报》通过对前11届“子牛杯”作品题目词频分析的不完全统计,在这11年中,“生存”、“教育”、“农村”都是同学们比较关注的话题。其中,教育话题关注量位居第二,具体涉及到“小学”、“中学”、“农村教育”、“大学”等一系列问题。
“子牛杯”选题足迹遍布全中国,北京、四川、河南、云南、山东四地都是同学们选题比较青睐的调查区域。除北京、云南外,其余三地人口均超过8000万,属于社会情况比较复杂,社会问题比较突出的地区。而云南省少数民族众多,不同民族的发展现状比较受同学们的重视。此外,近两年随着两岸三地交流的愈发密切,港澳台地区也是很多同学关注的重点,子牛杯选题中不乏对于当地社会问题的调研报告。
“台湾毕竟是家乡,离开台湾很久了,已经很多事情都疏离了,回去做调研的话想要更多的了解台湾的情况”,2017年“子牛杯”获奖者吴明静将调研地点选择在了离开七年的家乡——台湾。
“八仙尘爆”是2015年发生在台湾的一起事故,烧烫伤人数高达四百多人,在当时的台湾引起了很大震动,而事故后的恢复、重建以及后续的种种影响也还在持续发酵。在吴明静看来,这场事故在暴露了政府程序问题、消防问题的同时,更重要的是让一直被台湾褒扬的健保制度的弊端浮出水面,带着这样的疑惑出发,她想重新认识这个地方和它的制度。

在不同的政治制度和文化背景下,她感受到了大陆与台湾的在面对灾难伤痛时不一样的态度,使她对离开7年了的台湾有了更丰满的了解,也接纳了它不完美的地方。
“子牛杯”的选题一般都具有“紧密结合时事热点”的特征,着眼于时事热点也不乏冷静剖析,把多年的选题串联起来隐约可以呈现出国家发展的脉络与进程。也曾有学生将目光投射到更遥远的大洋彼岸,《中美普通高校残疾学生教育状况对比调查——以波士顿市和北京市普通高校为例》这一报告的调研小组就走访了美国波士顿市多所学校,将“子牛杯”的选题范围进一步扩展到更广阔的边界。
学生的眼界比脚下的土地要深远宽阔许多,正如白岩松老师所说, “十几年时间,在他们社会调查的选题中,生活以越来越接近三百六十度的方式呈现出来。这其中,有城市有乡村,有穷的问题,有富的烦恼,有过去的遗留,有未来的障碍,有用脚步丈量出的数据,更有用心用脑思考后的答案。于是,在行走中,他们皱起了眉头,甚至流下了眼泪,也因此,在成长。”除去选题之外,沿途经历障碍,不停思考,借此抵达心中的答案也同样重要,这是“子牛杯”之于新闻学院学子的意义。
“选题是第一要务”

负责《社会科学研究方法》课程的王锡苓教授多次担任子牛杯评委,她提到,在’子牛杯’的参评中“选题是第一要务,一个好的选题要在理论上要有引领作用,对现实问题有指导意义”。因此如何利用新闻人独有的敏感性,在现存的冗杂的社会问题中敏锐地发掘出好的选题和选题方向显得至关重要。
获得今年子牛杯一等奖的《河长制模式下小微水体的问题及治理——基于浙江省长兴县实施河长制后治理小微水体的实地调查》便是王教授眼中“小处着点,大处视角”的典型。17级新闻学(数据报道方向)李星璇回忆,最初把目光落在“河长制”这个看似新奇的“十八大热词”上是在今年四月末,彼时她与队友想参加由《南风窗》举办的名为“调研中国”的社会调查项目征集比赛,他们翻阅以往入选的选题后发现这些选题“多是与时政相关”,于是初步确定了“服刑人员子女”、“江浙地区的特色小镇”和“河长制”三个选题,然而进一步查阅发现“服刑人员子女”已经被调查过,而他们的指导老师——《新闻理论》的授课教师朗劲松的指导意见是“特色小镇题目太大,难以切入”,“污水治理是个老问题,但是围绕河长制这个新政策比较有意思”。
于是他们将选题确立为“河长制”,但并没有一个清晰的切入口和研究方向,最终他们的选题并没有入选“调研中国”,但另一组以“河长制app”为切入口的选题却成功入选,这吸引了他们的注意,“找到一个小的切入口很重要”,李星璇如是告诉记者。

后来他们实地调查浙江省湖州市长兴县,通过走访当地人得知“主干河流治理很好,但一些小水域河流可能并非如此”的状况,因此才将切入点定位到“小微水体的治理”。谈到选题的成功之处,李同学认为有两方面:“一方面与时政切合,另一方面近几年的子牛杯选题都没有类似的”。
而今年获二等奖的《请再给时间一点时间——汶川地震十周年心理康复情况调查》组员温昊涵在确立选题时非常坚决,“2018年是汶川地震的十周年,当时在准备子牛杯的时候,我第一时间就想到了这个选题,并且觉得今年一定要做这个“。当时一部名为《亲爱的,我要和别人结婚了》的电影更加坚定了他的想法,为了研究选题切入口,温昊晗看了许多采访资料与外媒所拍摄的现场真实照片。资深记者何润锋近十万字的汶川地震采访手记令他尤为印象深刻,并产生了从”灾后心理“切入的初步想法。

17级新闻学的李沁芳暑假在老家武汉乡下避暑时发现“当地人仍在土葬”,随后又看到一篇新华社关于殡葬改革遭到质疑的报道。一些文章中“把已经下葬的棺木启开土化后重新下葬”是李沁芳难以想象的场景,同时也是触动她的地方,经过商议她与两个组员踏上了前往安义县的路,便有了今年获子牛杯三等奖的《一场“民意沸腾”的收棺之战?——江西省南昌市安义县殡葬改革推行情况调研》。

方毅华老师说,当前同学们的选题选择呈现出多元化全面的状态,但对于时政与边缘群体的关注却一直是获奖作品选题中的共通之处。
是起点而不是终点

对许多进入新闻学院刚刚完成一年学习的同学来说,“子牛杯”是一次全新的旅行。14级网络与新媒体(媒体创意方向)的鲁瑶认为“子牛杯”开启了学生对社会问题更深度的关注。“你简单地去看一个问题,和你去研究这个问题是完全不一样的”,同时,为了理解一个社会事件,应该以多元的角度,从社会、政府、专家、个体各个主体来看。从开始研究社会问题到探索研究社会问题的方法,鲁瑶认为“子牛杯是一个启程”。
虽然每年的“子牛杯”在秋冬季的评奖之后便正式落下帷幕,但调查者与选题之间的联系并不会因此而自然终结。参与《走不出的青春噩梦——校园欺凌受害者生存状况调查》的14级媒创专业的鲁瑶与徐子涵、传播学的袁昌佑在调查结束后的一两年间仍然在关注并分享关于校园欺凌的相关信息。随着有关校园欺凌报道的持续披露与新效应的产生,他们也在不断地跟进并完善报告。17年,他们用当年“子牛杯”所做的校园欺凌的选题参加了“挑战杯”竞赛,获得了北京市社科的一等奖。

毕业之后,“子牛人”往往会有不同的选择。凭借《“大地之爱·母亲水窖”项目运行现状调查——以甘肃省宁静县为例》获得一等奖的10级传播学刘亦凡和媒调的张钰泰现在都成为了新闻人。说起调查“母亲水窖”项目中的收获,刘亦凡觉得是“子牛杯”让她跳出了原来的生活轨迹,如果没有这个事情,就不会真正地去关注农村,看到在原来的生活里看不到的景象。另一名调查者张钰泰更是由于获奖的契机,去白岩松的栏目“新闻1+1”实习,最后成为了一名调查记者。“很难说不是和这样的经历有关。”他说道。

鲁瑶毕业后则选择加入了“真实故事计划”。做“普通人的故事的征集和编剧”的新闻文字工作,这虽然与追求客观公正与事实的新闻有所不同,但其中与新闻共通的,在鲁瑶看来,是“关怀,对人群的关怀”。结缘于子牛杯,看着那些受欺凌者靠自己的力量好转起来,鲁瑶鼓励更多个体去讲述自己的生活、描绘自己的人生。虽然以后不会再去从事新闻行业,但她仍然希望自己去关注更多的人的命运。
回顾自己当年的报告,许多人都难免会有遗憾。16级新闻学的张楠、项艺淳、罗美涵在研究茂县“6·24”特大山体滑坡事件时听说有一家三口逃出来了,希望能找到他们,但最终没有采访到。“如果能采访到灾民,就很好了。”项艺淳说道。鲁瑶也为当年未能实施走访、进行面对面访谈而感到遗憾。他们主要通过在网络上发问卷的形式来收集相关资料,“很难说你去跟别人交流,而且很多人其实不愿意跟你面对面讲述这个事情,所以我们基本上都是电话采访”。“子牛杯”让鲁瑶认识到“不管是调研还什么采访的事情,还是应该面对面,因为有些东西靠文字或者靠声音是感觉不出来的”。
“把新闻写在大地上”是第12届子牛杯的主题,在鲁瑶看来,这是“子牛杯的一个初衷,希望大家能更切实的就是通过走访或者通过调研的方式去真实的接触一些活生生的世界,那个世界可能离你自己的生活是有点远的,但是你去关心他是很必要的,这对你是理解人、理解世界、理解社会都是有帮助的”。
另一种“见证与关注”

今年的“子牛杯”颁奖典礼上,白岩松提到:“‘子牛杯’办了12届的时候,就意味着它已经不是一个特色的品牌,我们如果把新闻学院当成一个大家庭的话,那(做’子牛杯’)就是家风。” 子牛杯十二年,最初的实践者已经走向了各自的工作岗位,又不断有新生加入其中走进田野,评委老师们作为判断者,见证了十二年来同学们关注社会、走近社会的变与不变。

“每一年新近发生的、引起很多社会公众关注的社会问题,就会成为这一年的选题。”
多年担任“子牛杯”评委的王锡苓教授指出,子牛杯十二年,优秀的获奖作品总是有一些共性的东西:选题契合当时的政治、经济、生态、文化各个角度,既关注社会热点,又对社会变迁和政府决策产生重大意义或影响,在本质上有着相似之处,这也与我们的调查统计结果相符。
她特别提到,“有几个问题是几年来同学们持续在关注的,民生问题比较多,如关注弱势群体、扶贫啊、养老问题……社会是人构成的,人类可能有很多共同的、需要我们去解决的问题,反映在我们选题上,就会比较集中。”
同时,王锡苓教授指出,随着媒介化时代的到来,媒介自我建构也在建构着我们的生活,影响着“子牛杯”社会调查的方向和关注点。“这些年新媒体、社交媒体的研究越来越多了,今年像这种性侵的研究其实就是社交媒体报道出来的东西,还有两部一等奖作品,我们除了自我现实感知,也出现了社交媒体对认知的建构,他们相互嵌套,和现实的环境叠加起来共同给了我们感受。”
“每年都是新的面孔,但我们每年的获奖的作品的质量越来越有保证了。”陈作平老师在颁奖典礼上高度评价了“子牛杯”多年来的发展,但他也提醒同学们,初次步入社会,面对一些负面的、消极的事物的时候,要摆正自己的心态去面对它们:“希望我们的同学能够正视问题,以建设者的目光来做这些事情,我们想,改革开放40年中国取得了这么大的成就,但是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我们要树立信心来迎接他们。”
(转自新传行动派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