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辩题系列-浅谈生命的意义
辩证唯物主义哲学论解读类文案(前引) 19世纪末的西方哲学成为世界哲学的后起之秀,但他们的发展进一步讨论了“人”这一种族永恒的话题,即哲学三问。尽管近代哲学的活力主要以西方哲学较为显著,但是他们因条件限制并不能相对客观地对生命本质作出评价,这其中最令人诟病的便是“虚无主义”、“永恒轮回”等。哲学的主要使命应当在于引导社会的良性发展。本案将反驳“生命没有意义”这一论断。当然,本案没有能推翻他人论据内容,在某些程度上,本案可以看作是唯物论类哲学思辨形式的补充。 部分概念的引出 1、生命与生物 哲学范畴中的“生命”是指遵循“发生、过程、消亡”的一切实体物。生物学范畴下生命的概念仅指所有生物(包括已死亡的)。生物至少需要满足(相同物质基础与结构基础、新陈代谢、繁衍与生长、适应并影响环境、环境应激性、遗传与变异)。 2、 自我(我眼中的我) 本我(他人眼中的我) 超我(“超越我”或不属于“已知我”) 3、 (1)、自主意识:皮层脑的有效(实际操控身体并使其产生有效神经反射)的信号集成【电化学信号为主】{其实体基础大部分是已成型且有(电)信号传输功能的突触结构} (2)、非自主意识:间脑等相对不活跃脑区的有效(实际操控身体并使其产生有效神经反射)的信号集成【电化学信号为主】{其实体基础大部分是未成型但有基本胞体的突触结构} (3)、潜在意识:以联觉为主的一切可塑性(受社会环境、自然环境、机体本身、时间等因素影响)认知。其产生机理与存储实体基础尚且不详。【皮肤或脑?】 4、 现象界 正常人可感知的一切实体世界 5、 先天意识中的自主认知:没有人类社会经验前的认知(如人的婴幼儿时的认知或“狼孩”的认知)(不能辨明本身的存在,不是意识而是常规生物的环境脑感知) 6、 意识形态的有限解释:我们说的一切意识都是自主意识,而不是非自主意识或潜在意识。例如,蚂蚁不存在个体意识指导下的行为,但存在社会信息指导下的行为。我们将这个情况暂时归为“非自主意识”,(即蚂蚁存在自主意识产生的突触基础,但没有突触的结构与其功能)。或者,狗等动物对镜子中的自己大吼,【类似无法辨明自我存在的情况】也暂时归为非自主意识的现象。{强调一下,非自主意识不是意识的“本身”,形象点讲应当是意识的“前身”(甚至在段时间内根本就不可能自发地形成意识)}。 7、 意识源:被参考生命的一切自主意识的经验。(这里的生命主要是指以人为例的生命) 8、 环境演化:熵增状态下的通常自然现象 9、 无机界:除生物体以外的时空间构成。 10、 意义:本文案中的解释为“含义、道理” 11、 解读案:解释解读内容的文案,在学术论文中通常不可作为素材处理。但可以作为模板。 12、 意识行为:人的行为大多是意识参与下的行为,(人以自我感知的自主地认知来下达“指令”后【生物特定频率的脑电化学信号】再有行为生成的过程被称为意识指导行为)(因此潜意识不是意识,不确切讲,它只是将可能成为意识) 本文所述生命的意义仅是对于人而言的。或者是以人的生命意义存在为前提的。本案认为单独 讨论生命本身 其实是没有意义的,这并不说明生命本质是没有意义的,如果社会切实需要定义这个意义,本案认为,当生命和构成它过程的环境同时存在时,生命就有意义的存在可言。实际看来,没有环境也将没有生命,上述定义的可行性问题应当是无需特殊条件所附加的。 解读案———生命意义的各种形式 首先要说明,生命存在意义,当人承认“存在”本身有意义,人才能对比无意义的事物。因此,至少人应当“默认”事物的存在是其对人产生的意义的体现之一。 1领悟生命(感知) 包括生命个体或群体对各类环境刺激的“感知”、“思考”、“记忆”、“理解”等多种(自主、非自主或潜在)意识行为。 2发展生命(包括群体发展) 生命体(个体或群体)通过多种(自主、非自主或潜在)意识对外界作出实际“作用”、“刺激”等,回馈已知意识源,此过程中,生命个体可表现为其有关记忆、理解等方面的功能(学习、交际、玩耍等) 另一类(的相关意义)表现在生命生理的成长等可视现象。 3创造生命 被创造物可以是生命(或无机物),可通过此方式来延续生命的基础生理。创造的适用情况可以配置给先天(非条件)意识中的自主认知等。即自主意识通过自我、本我、超我的意识形态或已有的实际物产生新的(自主、非自主、潜在)意识可能,所以创造生命也可以叫“生命的再创造”。 4超越生命 新的生命形式的产生要素,也是不可或缺的意义。生命形式本身不是固化的,随着宇宙演化进程的进行,新的生命总会为这些演化作出不自觉的适应。(因为不适应的一般都挂了)“超越生命”本身是“发展生命”的意义继承,另一类,生命通过学习、玩耍等行为对其可感知环境作出反刺激的过程也是“本我超越”的体现。但生命在超越的同时也存在被超越现象。即生命间的现象超越必定产生现象的被超越。同时,生物也能以遗忘等“手段”创造新的认知超越的条件(非自主地破坏部分旧突触从而产生必要的新突触【以适应环境】),所以超越生命也可以称为“生命体(个体或群体)的被超越”。 5热爱生命 生命自觉的情况下除人以外,不存在自杀行为,热爱生命是生命存在意义赋予(活着才能赋予意义,死了只剩保留的固化意义)的基础,也是每个生命实现上述意义的前提。其下限是自觉维持有生基础,但其上限却高的离谱,当生命的热爱对象是生命全体时,此意义才算基本实现。(“热爱生命”的超限在于热爱已经不算生命的全体{无机界或现象界【包括已死去的生命】})真正实现本意义对于生命个体而言也许是不可能事件。 6放弃生命(通常主动) 生命通过多种意识对其行为的控制的极限,但通常来说,生命被动放弃生存权利的过程在自然界中普遍存在。受制于有限的自然资源,在环境演化不完全时,由于不适应等问题造成的主动放弃生命的现象也算。 7毁灭生命(通常被动) 一切已知生命的必然的“宿命”。实际为生命的不可控范畴(毁灭生命多见于无机界)。即超出生命生理的由神经指导的行为极限。 衍生文学作品 生死劫 黑暗可在尘世间豪横,全然缘由自光的始来。黑白知以浑然,生死知以转换,人便可知,不自觉经历的绝望远不够绝望;狂傲到极点时人更不该渴求被爱,反倒该劫爱名之以生,如此颠覆被爱时的狂态。天要人赴死来贯彻它那凛然的正义,在我的立场看来死亡必定不够解脱,反倒该价标成妥协,那就该要足够释放内心的恶,超脱名为永生的欲。人一旦渴求永恒,他便不该求死,如此造化无常的人间,让本该向死的它们享受名为“活”的权力、让那可笑凛然的公正得到它该有的裁解。如此活着。 (要求被爱是最大的傲慢,于是作者认为,主动“爱”是能够做到颠覆被爱这一傲慢表现的,【主动爱比要求被爱更伟大】)(生命意义中爱是抽象的概念,我自认没有能力认知爱的本质),本案的生命意义中“热爱生命”是生命之所以有意义的基础。故得出爱是生命主要意义的基础这一论断。 “爱这一事件的可能的底层逻辑”的辩证问题之一 问:证明爱能超越生死吗? 答:能,想要超越生死,至少需要同本征时间那样满足无关因果(使得先生后死这样的因果问题不存在),即因为爱A而被B爱可成立,同时,因为被A爱而爱B可成立。(因果失效或无关因果)。同时满足这两类的状态爱和过程爱才能无关因果。于是“超越”生死。 爱与被爱的底层逻辑是“环境能与系统能间”的问题,A系统从B系统哪里获得的能满足A系统被环境赋能(因为B系统的能无法超距在A系统中),同时,B系统从A系统哪里获得的能满足B系统被环境赋能。因为局域内系统外环境能的总量是有限的(可观测宇宙的总环境能是有限的,故如是说),同时,相对秩序的体系对于其系统间环境能的输入与输出的过程可以是无限的,从而使得这一关联的混沌体系得以建立。满足熵增状态下混沌体系的熵变>0、焓变<0。故,秩序系统(A和B)最终都要外放环境能并均分环境初始赋能的差异,实现体系的低能状态,维持系统的相对稳定(相对恒定)。 类比{双星系统等多恒星【相对秩序】系统的稳定问题(恒星运行中初始或过程差异能的消除问题导致相对秩序系统的稳定)} 上述前提是以假定为基础的 假定为“爱”时是系统A支出的环境能赋予系统B的过程,相对的,把系统B支出的环境能赋予系统A的过程假定为系统A对于系统B的“被爱”关系。 “爱”有关逻辑的使用问题或爱这一话题被应用的部分原因。 1、真爱的特征类似量子现象 2、玻色子与费米子的能量属性通用 3、混沌系统能散是实在发生的,当前空间纬中不可改变的 4、真爱无关因果,多重时间纬上呈各向同性,其同时也不由当前空间纬物理定律所支配 5、场的构造使得物体改变运动状态时有“力”为原因,力本身是相互作用的,其必定在作用时构成力学系统。 6、量子海间物质的能量涨落现象在不同视角上看存在点谐振和线谐振;点谐振时,狄拉克海中这些能量子处于叠加态,线谐振是时则为纠缠态。两者的物质构成实际等同或能量构成实质等效。 7、在额外确定的时间纬中,仪器的视角不可变(变了就说明时间纬产生延长,虽额外,但不确定),量子的态坍缩,系统的能散同步。 8、爱未必永恒,但会导致(有关的自组织的)系统稳定且低能散。爱不是永恒或爱不能永恒而是追求“永恒”。(作焓变为负的系统间热辐射必定不为零,它们间的热是基于能量子间振动而表现的;粒子的有限于是其能的交换次数在段时间内有限,故如如是说) 9、应当有个真理名为爱,它可以足够揭示物质同源的奥秘,尽可能描述事物间的普遍共性,还原“物质行为”(【基本力】力学系统的行为)趋向统一的原因(或结果),万有理论的本质之一也许就类似爱的特征呢。 爱所造成的(社会良性的)价值重估问题 价值重估可以再生价值,人以批判的现实的口吻,这般是没有意义体现的。所谓辩论的胜负只不过是将要作为资本的注脚,口头说辞要都能改变现实,爱与生死也不至于会是人类文明久远流传下来的社会学疑难。社会商品间存在价值歧视,人的幸福指标还要惨淡到用恩格尔系数来架构。(那些吃饱的人一定会是幸福的吗?)存在价值潜在错判,于是人不得已用洛伦茨曲线去认定社会财富分配问题。商品的市场价由市场资本绝对量持有者们来决定,这样财富价值的分配权不在主债消费者,人们该怎样容忍价值重估并被贬值呢?于是,市场失灵了,资本家们被迫玩垄断了,准公共物品成为了人非必要的社会财富(已有而不必多有的财富)。现在我的问题来了,“爱是否有价(或无价);如果有,又是否等价;商品的价值既然存在,那么人的所求实体是否都是商品;这样引出,生命是否有价值(或无价)”。所以,人应当这样认为,价不对等是社会财富分配的前提,人能交换商品,商品的价值被重估后,商品存在差异时,社会财富的所有量一定要在等量的基础上差异分配。 可预见未来内,应当认为,混沌的高尚在于认定生命之无价,让价值重估等人定秩序(规则)被破坏。 例如:有人说以前战乱中的人只值两片面包。混沌的逻辑告诉你,因为人和面包间的价值对等将没有意义。 可以看出,人值不值两片面包只不过是人将人这一生命个体定名为商品了,价值由人重估。为了人和面包都有意义(定义属性),人大可不必和两片面包等值,同理,两片面包更可不必和人等值。 其他价值论述(可成就永恒的事件是否能无关因果) 天体物理中认为,持续保持过程的状态量恒定或持续保持状态的过程量恒定即无关因果。自然界中的无关因果的事物是绝对时间(持续对唯一方向产生进程)。则超越生死的事件之一就是空间膨胀效应影响下的存在膨胀效应的(本征)时间。以宇宙诞生之初为基准(参照)的时间也称绝对时间。故时间是相对的概念,脱离参照系或有关参照的标准时,绝对时间失效。故绝对时间失效建立在脱离参照时才成立,因现世中不存在系统的唯一事物,故本征时间能构成参照,所以绝对时间不失效。同时,相对时间概念因参照系变化而局部失效。永恒存在的事物也可以是本征时间。(惯性系参照下的力学系统总是成立{牛顿绝对时空观})【低速背景的时空】,即本征时间若永恒存在,可永恒存在的事件(假设的爱)确实能做到无关因果(应当需要附加条件)。 其他能永恒存在的事物及其特点 事物或概念可证即存在,存在必定永恒。逻辑上空间是永恒不变的,时间是永恒量变的。热寂仅指明广域间空间热辐射不存在,不代表局域内空间热辐射不存在。故永恒存在。但永恒不是不变,所有的时空间即宇宙,至少时间改变,这一永恒就可变。热寂概念还有一个论断,空间属性不会因热或其他辐射的消失而彻底消失,因为空间属性中信息伴随质量物永恒存在。热寂不是物质质量转变为能量的质量亏损过程(恒星等演化)。故,质量物会在无法行成恒星(或其他秩序体系)后稳定存在。即,宇宙空间的信息属性永恒存在。 有关系统假设法的其他问题 可不能玩悖论,(“空”是“存在”还是“不存在”)这句话不能用来说明“存在”的本质问题,它只能用来说明“空”的“存在问题”。 用系统假设法求证时,玩悖论的话这可使不得的说。求证过程不严谨其就无说服力或说服力弱。 作者的话: 生命平等的前提之一是生命有意义,生命平等应是真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