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段被国人遗忘的历史:中国与英国第一次交涉
1840年,发生了具有重大影响的历史事件。这一年的一场战争在中英两国的历史上造成了深远的影响,也成为中国沦为近代半封建半殖民的开始。
这就是在历史上被称为满清误国的中英鸦片战争。
很多人都认为这是中国和英国的第一次战争,其实不然,在明朝的时候,英国人就来到中国,要求通商。
当时间进入1500年左右,真正意义上的世界历史开始了,以前相互隔绝孤立的地方开始产生联系,我们称之为“大航海时代”、“新航路开辟”、“地理大发现”。随着资本主义的扩张,西欧诸国掀起了海上贸易的一轮轮高潮,西班牙、葡萄牙、荷兰和英国先后登上了时代的舞台。
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一世致信明代万历皇帝
1583年(万历十一年),对于大明来说,非常寻常:万历皇帝依然深居后宫、不理朝政;东林党争依然没有消停;漫长边疆依然平和无争。

伊丽莎白一世是英国都铎王朝最后一位君主,在位期间英国打通了与印度等东方国家的贸易,并与1588年击败西班牙的无敌舰队,正式跻身于首屈一指的海上强国之列。

1596年(明朝万历二十四年),63岁的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一世给34岁的万历皇帝写了一封亲笔信,派遣使者约翰·纽伯莱去转陈给万历皇帝。
可惜的是,万历皇帝并没有收到这封信,明朝清朝以及后来的民国人也都不知道有这样的事情,因为约翰·纽伯莱遭遇不幸。虽然信件没有丢失,但是却成为伊丽莎白一世的终身遗憾。
后来,这封信被辗转送到英国国家博物馆收藏。1986年中华人民共和国邀请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二世访华,伊丽莎白二世将那封迟到了390年的信作为赠礼送给中国。
直到此时,中国才知道有伊丽莎白一世致信明代万历皇帝一事。
那么,这封信件里到底写了什么呢?
神恩天命英格兰,法兰西及爱尔兰诸国女王,信仰的守护者伊丽莎白致敬,伟大及强大而不可战胜的大明神宗皇帝:
呈上此信之吾国忠实臣民约翰·纽伯莱,得吾人之允许而前往贵国各地旅行。彼之能作此难事,在于完全相信陛下之宽宏与仁慈,认为在经历若干危险后,必能获得陛下之宽大接待,何况此行于贵国无任何损害,且有利于贵国人民。彼既于此无任何怀疑,乃更乐于准备此一于吾人有益之旅行。
吾人认为:我西方诸国君王从相互贸易中所获得之利益,陛下及所有臣属陛下之人均可获得。此利益在于输出吾人富有之物及输入吾人所需之物。吾人以为:我等天生为相互需要者,吾人必需互相帮助,吾人希望陛下能同意此点,而我臣民亦不能不作此类之尝试。
如陛下能促成此事,且给予安全通行之权,并给予吾人在于贵国臣民贸易中所极需之其他特权,则陛下实行至尊贵仁慈国君之能事,而吾人将永不能忘陛下之功业。吾人极愿吾人之请求为陛下之洪恩所允许,而当陛下之仁慈及于吾人及吾邻居时,吾人将力图报答陛下也。愿上天保佑陛下。
耶稣诞生后1583年,我王在位第25年。格林威治宫。

从信中我们可以看到,跻身一流强国行列的英国表达了英中两国更好开展贸易往来的愿望,伊丽莎白一世女王的语气恳切,这固然是处于礼节上的礼貌,但是对明朝国力的尊重也是其中一个方面。
然而,对于16世纪末的大明来说,还真不一定能够接受,结果不一定能让伊丽莎白一世满意。
毕竟。。。。。。
伊丽莎白一世致信万历皇帝几十年后,“海上马车夫”荷兰人来到了中国,要求中国停止与西班牙和葡萄牙开展贸易,垄断中国对外贸易权,结果被明朝水师在料罗湾海战中打得怀疑人生,不得不向明朝赔款道歉。
明英战争
伊丽莎白一世女王去世后,都铎王朝绝嗣,苏格兰的斯图亚特王朝开始统治英格兰。
原本雄霸四海的西葡深陷大陆战争的泥潭,日趋没落。首先打破西葡垄断的是荷兰,荷兰人于万历三十二年(1604年)来到广州。
对华贸易通商仍是英国人念念不忘的事,在伊丽莎白一世致信万历皇帝40年之后,英国人再次来华。
1635年,英国东印度公司同果阿的葡萄牙总督达成协议,同意英商自由出入澳门从事贸易。1636年,经由国王查理一世同意,一支由六艘武装商船组成的英国船队开向中国。

1637年6月27日,英国船队花费了一年多的时间才抵达中国澳门。此时澳门属于葡萄牙租借地,威德尔船长耐心地等葡萄牙船队装卸完货物才继续朝广州进发。
接下来的事,就是发生了中国历史和英国的第一次军事冲突。

8月6日,英国船队驶入虎门水道,并在那里的潭仔停了下来。等到英国商船在亚娘鞋岛停泊时,广州的明朝官员才发觉家门口出现了新来的外国人。很快,便有明朝官员登上英国船上了解情况,威德尔也一切照办了。
8月7日,明朝水师向英国船队驶来,明朝水师要求威德尔在得到广州最高当局许可前不得再向广州靠近。威德尔同意继续等待,但要求找到一处安全的避风所。
8日,威德尔来到了亚娘鞋附近,目睹了亚娘鞋炮台的驻军和明朝水师正在备战,他派人举着白旗上岸购买粮食,无人理会。明朝官员又登船告知威德尔,要求他再等6天,威德尔也服从了。
但等来的不是明朝官员允许贸易的许可,而是炮击。
8月12日,英国船队的驳艇遭到亚娘鞋炮台炮击,但毫发无损。此时双方仍处在谈判阶段,明军的炮轰驳船无异于恶意挑衅。威德尔船长立刻下令英国各船扯下白旗,升起了国王的旗帜,宣布商船进入战斗状态。4艘英国商船飞速向亚娘鞋炮台驶来。
亚娘鞋炮台的明军先开火,可并没有对英国商船造成什么损害。4艘英国船只猛轰亚娘鞋炮台。不一会,驻守炮台明军就抛弃了他们的阵地跑了。
英国商队登陆已空无一人的亚娘鞋炮台时,他们才恍然大悟,原来炮台的44门不过是发射1磅重炮弹的小炮。英国人把缴获的35门明军火炮当作战利品搬上船,并俘虏了两艘中国帆船。
威德尔没有忘记他来的目的,他向广州的明朝官员发出一封信件,信中重申了英国希望和明朝友好通商。
明朝官员:如尔等胆敢破坏一草一木,余必下令士卒歼灭尔辈,使尔等片帆不留,则尔等后悔莫及,罪无可恕。
威德尔把大炮归还。8月24日,三名英国商人前往广州进行贸易。
威德尔以为终于可以顺利完成交易,平安回国了,可。。。。。。
9月10日,广东海防当局派出3艘战船冲向毫无准备的英国船队,幸亏英国人发现得早,及时斩断了缆绳,开向外围躲过了攻击。中国船只向英国船队发射火箭和火球攻击,英国商队毫发未伤。


威德尔为了营救城内的人质,19日,纵火烧毁了三艘中国帆船,劫掠一处市镇抢了30头猪。21日,又攻占并炸毁虎门亚娘鞋炮台,焚毁了大帆船一艘。
明朝官员也不敢对广州城内的英国商人干什么。明朝官员眼看强抢不行,转而打起贸易特权费的主意,希望英国人支付一笔2800两的款项,英商拒绝了。
12月29日,威德尔带着英国商船驶离了大明海疆。临走前和明朝签订贸易条约:英国人每年缴付皇上20000两白银,4门铁大炮和50支火枪。英国人获得了与华进行贸易的权利和在中国居住的权利。
中国与英国的第一次战争(也就算是个武装冲突),就这样落幕。
1640年英国爆发了资产阶级革命,直到1688年光荣革命,这场革命才结束。而中国这边,1644年明朝灭亡,中国进入了明清易代的时代更替之中。
两国的交集变成英国与清朝。
历史仿佛是一个轮回。
一封信,一支船队的事情在以后再度上演。不同是,这次是对清朝。
在伊丽莎白一世致信万历皇帝近200年之后,另一位英国国王乔治三世于1793年派遣马戛尔尼带着他给乾隆皇帝的信访问中国。

只是在这封信中,乔治三世态度傲慢,字里行间显示大英帝国的实力。乾隆皇帝这次收到了英国国王的信,回绝了他通商的请求。
《乾隆帝致英吉利国王书》:
奉天承运皇帝敕谕英咭利国王知悉,咨尔国王远在重洋,倾心向化,特遣使恭赍表章,航海来廷,叩祝万寿,并备进方物,用将忱悃。
朕披阅表文,词意肫恳,具见尔国王恭顺之诚,深为嘉许。所有赍到表贡之正副使臣,念其奉使远涉,推恩加礼。已令大臣带领瞻觐,赐予筵宴,叠加赏赉,用示怀柔。其已回珠山之管船官役人等六百余名,虽未来京,朕亦优加赏赐,俾得普沾恩惠,一视同仁。
……
若云仰慕天朝,欲其观习教化,则天朝自有天朝礼法,与尔国各不相同。尔国所留之人即能习学,尔国自有风俗制度,亦断不能效法中国,即学会亦属无用。
天朝抚有四海,惟励精图治,办理政务,奇珍异宝,并不贵重。尔国王此次赍进各物,念其诚心远献,特谕该管衙门收纳。其实天朝德威远被,万国来王,种种贵重之物,梯航毕集,无所不有。尔之正使等所亲见。然从不贵奇巧,并无更需尔国制办物件。
……
尔国王惟当善体朕意,益励款诚。永矢恭顺,以保义尔有邦,共享太平之福。除正副使臣以下各官及通事兵役人等正贯加赏各物件另单赏给外,兹因尔国使臣归国,特颁敕谕,并赐赍尔国王文绮珍物,具如常仪。加赐彩缎罗绮,文玩器具诸珍,另有清单,王其祗受,悉朕眷怀。
特此敕谕。
在乔治三世致信乾隆40多年之后,一支规模与实力更大的舰队驶向中国。
第一次鸦片战争开始了,这次中国完败。


史实资料图片来源于网络
有什么问题可以随时在评论区留言
别忘了点赞,投币,收藏,分享

加入本群,有《共产党宣言》等学习资料,人才也多,说话又好听,哇,我超喜欢这里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