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札记】《汉语语法学》(张斌)
汉语语法和语法分析
一、汉语语法的特点
1、基本特点:缺乏严格意义的形态变化;词语结构“双音化”倾向
2、平行比较:汉语与印欧语言、古代汉语与现代汉语、普通话与方言
3、朱德熙提出“自指”与“转指”之说。汉语里,自指没有词形变化,转指有构词上的变化
二、语素
1、语素的鉴别:替代法(双向替换与单向替换)
2、霍凯特将语素分为“音段语素”(音义结合的单位)和“超音段语素”(不出现在语音序列中的表意成分)。一般只把语素看作是音段语素。
三、词和短语
1、词与非词的界限在哪里?在书面语上,拼音文字分词书写,词与词界限明朗,而汉语缺乏这个“正词法”的标准,而是分语素书写,容易鉴别语素,不易识词,一般只是以口语中的自然语感为依据。
2、分布分析法(给词分类)、插入法或扩展法(区分词与短语)
3、在功能上,固定短语是词的等价物;固定短语(成语)有临时起造和凝固定型之分,内部词与词之间的凝聚力各有差等。仿造的成语在进入成语范围前可称之为类固定短语。
四、句子
1、从逻辑角度,判断(主题+述题)由句子表达;句子的结构和判断的结构未必一致,有“主谓句”和“非主谓句”之分。
2、从形式角度,布龙菲尔德说明句子特点:an independent linguistic form, not included by virtue of any grammatical construction in any larger linguistic form.(句子是没有比它本身在语法结构上更大的能够包含它的独立运用的语言单位)。这一定义可作为布氏层次分析法的依据,句子单位可以切分出更小的“直接组成成分”,复杂结构可以分化为简单结构。
3、从交际功能角度,斯米尔尼茨基认为句子之所以成为句子是因为词语对现实的联系,这种特性称之为“表述性”。所表者,客观事实;所述者,主观意图。
4、作为语用的(具体的)句子,有指称不一定有陈述,有陈述则必定有指称。脱离语境的句子是抽象的句子,有它的形式和意义,但缺少实际内容,通常是用来分析的语法例句。
5、句子的语用类别:陈述、疑问、祈使、感叹
五、传统语法
1、传统语法是以形态为依据,归纳出语言材料的类别(词法范畴)和句子成分的类别(句法范畴),然后说明词类和句子成分之间的关系,从而构成语法系统。形态有内部形态、外部形态、广义形态(词在句法结构中的分布能力)之分。
2、词类问题(划分词类的方法、标准和依据)
3、词类与句子成分之间的关系
六、析句法——着眼于从“三个平面”理论的析句,句法分析(直接成分分析法)与语义分析(中心词分析法)相结合。
符号、信息和系统
一、现代语言学的特点和汉语语法研究
从索绪尔开始,强调语言内部的系统性以及语言单位之间的关系,所谓“关系重于实体”。
一些重要问题如:句法、语义和语用“三个平面”的关系问题;句子歧义问题;语言的子系统之间的关系问题;句子的理解与理解策略;语言的中间现象问题。
二、语言符号相关问题
莫里斯将符号学分为句法学、语义学和语用学三个部分(对应着句法、语义和语用“三个平面”,three dimensions),句法学研究符号与符号之间的关系,语义学研究符号与思维反映的客观对应物之间的关系,语用学研究符号与解释者之间的关系。
科姆里分析了“典型主语”(在一般语用场合中公认的主语),其特点是施事兼话题,不仅有语义的基础,而且有语用的依据。
利奇将莫里斯界定的语义学发展为“广义的语义学”,不根据句子或句法结构探求含义,而是把语言的意义看成一个独立的网络加以分析,无所不包,包括词义、语义、语用的内容。
奥斯汀把句子分为有所述之言(a constative utterance)和有所为之言(a performative utterance),是从语用角度的分类。
三、信息传递相关问题
理解句子意义的句内因素:首先要理解词义(词典规定的抽象词义→语境确定的具体词义);其次要把握短语的句法结构类型;再者是把握句中的语义关系(明确语义指向,而语义指向通常与句法结构关系一致);最后,需要懂得句子的语气和口气所表达的意义。
理解句子意义的句外因素:预设、社会意义、暗示意义、联想意义
四、信息类别
1、指称与陈述 朱德熙曾经指出:有指称,不一定有陈述;有陈述,必有指称。一般来说,陈述可以转化为指称。在汉语里,指称也可以转化为陈述。转化为陈述的指称不包含内容。
2、定指与不定指(词典中无所谓定与不定,在具体语境中有所指才有这样的区分;同指也是一种定指。)
3、旧信息与新信息 陈述句通常先说出已知信息(旧信息),在此基础上传达为止信息(新信息),新信息的重点叫作焦点(focus),表现为自然焦点、对比焦点、标记焦点。
五、语言单位的对立和不对称现象
雅克布逊指出:对立的双方分为无标记项和有标记项。所谓“有标记”指的是具有某种区别意义的特征,对立双方的区别表现在有标记项上,从而出现了不对称现象。
词语搭配的选择限制也是一种标记。
领悟与节律
一、句子的理解策略
1、词语提取策略 利用动词的格框架(case frames)把词义和语义融为一体
2、词语预测策略(预压学家关心的是语句结构方面的预测。语言预测的基础是联想,而引起联想的是聚合规则和组合规则。)
表现形式:发端句和后续句、指称和陈述、附加信息和主要信息、动词和宾语
长期使用某种语言的人,脑子里储存了各种各样的句子模式,一种是语气模式(句类 kinds of sentence),一种是结构模式(句型 types of sentence),还有一种是特征模式(句式 patterns of sentence)。句类和句型是依句辨认的,句式掌握某些特征即可推断。
二、句子的信息分析
由乔姆斯基引起句子合法度问题的讨论。
通常认为隐含是一种语义现象,区别于作为语法现象的省略。
三、动词的“向”(又叫价、位) 这是理解动词句的核心
四、汉语语句的节律
稳定感是人们对视听形式的一种普遍的要求,稳定与否这主要来自节奏焦点。节奏焦点与信息焦点通常是一致的。表示信息焦点最常见的方式是依靠语序的安排,使之在句末出现。例如在散文中适当注重节奏焦点的安排(凑齐同等数目音节的语段),是汉语的传统。
平衡效果的两种实现:对称的形式;不对称的形式
按照常规,形式与内容吻合,节拍表示的是意群,可实际上存在不少变例,如在一些四字成语中两个音节一停顿加以切分,但不反映意群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