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方诊断学

六味地黄丸是给阳太亢的小孩子吃的。
如果整体阳气高,身体就会自动感知状态,想要吃点什么来调节回正常状态。年轻力壮的人不管是补阴还是补阳都一样,都会调回来。
糖尿病早期出现热证,不可一味清热,一味清热会导致整体阳气下降。
阳证似阴的人可以适当喝点茶,把多余的阴排掉。但是茶的副作用是心跳加快、手脚冰冷。
感冒时用玄参、麦冬,还是滋腻,可以选葛根、竹叶。

小儿感冒躁动不安就是太阳证。
典型的太阳证:
主表,脉浮、头项强痛、恶寒(恶风),以脉浮、恶风寒、有正气以抵抗病邪在表或在腑为特点。典型的证候还有口中和,舌淡红(血色正常),喜温饮。
口中和是指嘴巴没有什么偏差的感觉。
很多高血压的老年人感冒后,虽然恶风,但也怕热。
太阳证整体阳气较高,遇到外来风寒邪气,会先提升阳来抗邪。

太阳证的治疗以阴阳自和为目标。治疗以汗法或温补而调和肝脾为主(太阳经证、表证),少数情况用吐法(病在上)或下法(太阳腑证、里证,病在下)。
感冒时睡觉就是阳入阴。
在风邪没有赶出去之前,吃寒凉药把烧压下去的话,就会变成低烧,胃口很差。
有外邪千万不要用寒凉的药压下去,也不要用酸味收敛、厚腻养阴的东西。
恽铁樵自学经方救子。

小孩子能喝能尿就代表阴没有脱,就不怕烧坏脑子。
发热和恶热:一个是发烧,一个是怕热。
感冒的恶寒和恶热,治疗是完全不同的。刚断奶的小孩,用布洛芬、蓝芩,还是扛得住;可是到三四岁还是一样用药,可能就会气喘、胃口不好;五六岁的时候再用,中度近视,还有就是脊椎侧弯。如果阳气亢盛,感冒的时候怕热,可以用寒凉的药压下去,没问题;可是如果高烧的时候怕冷,一样用药的话,小朋友受不了,到了冬天就气喘、嘴唇发紫,甚至晕倒,然后用类固醇(现在去医院好喜欢开激素类喷雾),上焦又假热,舌头又热不能喝温水(所以小孩子贪凉也是情有可原)。
典型的阳明证:
怕热、心烦、喜冷饮、会饿。
发高热而恶热或不怕冷、汗自出、脉有力、舌红、苔黄燥、小便黄臭、大便臭、下午发热更甚(也可能是厥阴证)。
有可能不发高热,如果有湿、痰、津液不足、里热郁闭时,也可能手足冷、无汗、脸色苍白。用防风白芍祛风邪,用大黄泻热,再稍微补气健脾,不能温补。
阳明经证:有热,没达到消化道,用清法。
阳明腑证:便秘拒按,用下法。

少阳证:
以寒热往来为主,脉弦、胸胁苦满、喜呕(呕之后比较舒服)。目眩次之。心烦、口苦、咽干、白苔则可有可无。
到这个时候就不太能吃,吃一点点就恶心。
目眩就是还有风邪卡在经络那边。
目眩是似有一层白雾或需费力聚焦;眩晕是重心不稳、天旋地转;贫血是眼发黑。
少阳证体质是常熬夜,比较压抑、郁闷、紧张、容易生闷气,体质比较敏感。多发生于肝胆脾胃。
外感进入少阳证用和解法,解表的同时补脾胃。
如疟状,就是肿瘤阳证转阴证时,医圣说的疟母,就是局部有实证,身体想要冲破它冲不过。经方的鳖甲煎丸对症,老师用补中益气丸+攻坚的药。
恶寒发热,还在太阳,不怕热,发烧不明显,用汗法,麻黄桂枝各半汤。一下子怕冷明显不怎么发烧,一下子发热轻微怕冷(风)。

太阴证:
胃口差、消化能力弱,腹满而吐、食不下、时腹自痛、自利益甚,口不渴,小便色淡(黄疸时可能小便黄),大号不成形、比较不臭。
脉缓(松软)、濡(更松软)、脉迟缓,舌胖而嫩,齿痕深,舌淡红、苔白润,体质寒湿(湿一定有,寒不一定明显)。
自利益甚,拉了以后更虚,还要拉。

太阴证的体质是少运动、爱吃甜食、吃高蛋白高脂肪、用脑思虑多。
少阴虚寒:
脉微细(气血都虚)加上但欲寐,很累想睡却睡不着或是睡醒还是累。如果只有脉细但体力尚可,需考虑气滞、血瘀、燥之情形。
血少➡脉细;心脏无力、气推不动➡脉微
少阴证可能是典型的虚寒(恶寒、手足厥冷、下利清谷)。也可能是虚热而有心烦、面赤、口渴喜冷饮但不能多饮、咽痛(少量血丝但红肿不明显、或肿而不红)、脉细数。舌淡嫩、齿痕深,或舌体瘦薄而宏、少苔或无苔或黑润苔。
五苓散+半夏白术天麻汤治疗眩晕,五苓散祛湿,半夏白术天麻汤祛痰健脾,天麻桂枝帮助头部循环。
少阴的整体循环是比较差的。
少阴病的体质为长期手足冷又很疲倦,长期劳累、少睡、少运动又吹冷风,长期吃生冷食物。

厥阴证:
病人无法下床,出现真寒假热或回光返照。
健康人:阴平阳秘。寒热平衡、外凉内温、上凉下温。
阴6阳9:阳气很亢盛,睡的烧,好动、爆发力强、耐力不足、怕热,容易口渴、流汗、中暑、饥饿。
阴8阳6:睡眠多,比较安静,需要长时间暖身,耐力佳,不怕热,喝水少、流汗少、喝水多容易水肿。
阴2阳9:年轻人的糖尿病急症、血癌急症、高烧急症。因为阳气过于亢盛,阴的功能不足,于是身体内的“阴”——也就是津液、血,被耗用太多,产生的危险症状。可能高烧,非常口干口渴,意识不清,抽搐,角弓反张,小便少而黄赤。治疗要养阴、清热、健脾。
阴9阳2:不存在这种情况,因为“阴”指的是脏腑的功能,当阳气很低的时候,脏腑之阴的功能也会降低。如果此处的“阴”指的是身体的津液、血等等,那此人会因为腹水、水肿、血液不运行之类的病而亡。
阴5阳6:少阳体质。稍微怕热,但也有点怕冷,怕热多一点,感冒时容易寒热往来。敏感体质、情绪敏感、肠胃也敏感。
阴4阳3:太阴体质的寒证。消化不好,容易腹痛腹满,四肢稍微冷,下利但有消化,口不渴。
阴3阳4:太阴体质的虚热证。消化不好,容易腹痛腹满,四肢稍微冷,手心稍温,有便秘但不太臭也不会小腹硬痛,口渴但水喝不多。
阴3阳2:少阴寒证。四肢冷,容易下利清谷,此时因为阴还勉强足够,所以可以直接发阳气来带动阴。
阴2阳3:少阴的虚热证。因为阴已经快用完了,此时会产生一些热证,整体上怕冷但手心稍温。要补虚温阳的时候稍微用苦咸的寒药来处理真寒假热的问题。
阴2阳1:厥阴证的寒证,危证——心跳慢而无力,跳跳停停,手脚冰冷,呼吸微弱。
阴1阳2:厥阴证的热证,危证——心跳快而无力,脉硬有汗,跳跳停停,躁动,身体发热却怕冷,呼吸急促但短气细微。
正邪抗争激烈的时候,一般脉浮紧,也不会出汗。
~~~~~~~~~~~~~~~~~~~~~~~~~
解表需要具备什么条件?发热和怕热,哪个需要解表?
表证:受到风寒,或被传染,或自身体质产生的。
中风只有一种难治——脑中枢大出血(出血性脑卒中),潮式呼吸。
中风要去处理“风”。
如果只有表证,代表病邪尚未深入,也代表正气有能力拒邪于表。所以只有表证就算阳证,也就是整体的阳气尚佳。
小儿表证没有正确治疗,会引发后期的一系列问题,如气喘、癫痫、脊柱侧弯、异位性皮炎、遗尿等等。
表证:

急性肝炎、急性黄疸——血管特别大,这就不算表证。
脉硬有汗,汗出如油,舌苔黑油光——回光返照。
脉非常空虚——弱如葱叶,这样也没有解表的条件。脉跳得非常快,或者非常慢,或者心律不齐,都是没有条件解表的。
脉浮,但是沉取有力——很严重的实证,三高急性发作或是肝胆实热证。

临床不管是用药还是针灸,都要先关注患者的气血状况,集中优势兵力处理主要问题。
牛皮癣——临床常见肾气虚、里寒加血分热毒。
水肿在脸部和四肢还比较轻微,可以用发表的方式散掉。
表证用解表药(风药):
广义来说,适合风药的病症不只是表证:
当我们希望气血循环加快;希望药理到达皮表或关节或末梢(离心脏远的、血管小而少的,例如眼睛、牙龈、耳朵、腰部、手足的关节),通经络;希望让病人兴奋起来;希望把疮疡由里往外推。
糖尿病末期的病人脚底没感觉,或者脚趾头末梢冷麻,就会用点风药。
从表里的角度对中药做分类:生发、沉降和固守的药。
流鼻涕主要是肺中有痰湿。

小朋友高烧,吃不下喝不下,小便很少,脸红,盖不住,这样确实是里热。小孩三关的动脉血管都浮起来,甚至是紫红色的,这就是高热。

血瘀一般不会塞得均匀,一般从左侧,左手上臂开始。
稀释血液的药会让血管越来越没有弹性。

太阳证有时可以同时有表证和里证。太阳表证——胃口还好,体力还好,勉强睡得着,脉浮,心跳在正常范围内,舌苔改变不严重——身体处理风邪游刃有余。太阳表证的范围很小。
中医关于疫苗的看法
一定有人会因疫苗受害,小儿麻痹疫苗确实有人会得脑瘤或脊髓病变。
注射疫苗会跳过表证的阶段,身体没有机会提高阳气来抵御病邪于表,往往直接产生表里同病或里证。

由里出表:为顺证,例如肝病病人,胃口开始好转,睡眠开始好转,皮肤痒、红疹,或者产生类似正常太阳证的感冒症状。必须里证变轻,表证变严重。
易沉降体质:
往往用药时,一方面需要用风药(解表药)来升发阳气,但也需要用沉降的药与固守药。
一般来说,不容易型封起来、不容易出汗、暖身时间长、体力耐力还好、容易有上面讲的表证,此时应该用升发的药。易沉降体质宜用升发的药。
易升发体质:
容易过度兴奋体质,耐力差,睡眠少,就要少用风药,或者用风药量多的时候,要配合固守、沉降、镇静、收敛的药。
耐力不足体质,容易兴奋也容易疲倦,就要用固守的药(补虚药),但是固守的药太过度,则容易产生壅塞的问题。
太容易兴奋,上热下寒、里寒外热的时候,就应该用一些沉降、镇静、收敛的药,但用太多则可能出现阳气不行、容易外感风寒、上焦空虚晕眩、情志呆滞的问题。这时候要赶快强心。
升发的药是发阳气、行阳气的;沉降、镇静、收敛的药是收阳气、守住体内脏腑的阳与阴不要耗散。
~~~~~~~~~~~~~~~~~~~~~~~~~

久虚成损,损就会产生某些部位的实证。
可按——按完没有舒服也没有难受。
虚证——喜欢肺部没有空气;实证——喜欢肺部有空气。
虚证——大部分时间没有症状;实证——大部分时间有症状。

以脾胃来讲,空腹严重,吃点东西就舒服➡虚证。
经期出血越多越不舒服,经期长➡虚证。
下利之后还虚还痛或者更虚更痛➡虚证。

咳嗽的声音比较结实是实证。
用纱布刮一下舌苔,刮下来大部分就是无根。
很多神经传导问题在中医来看都是气滞。
真实假虚:
严重便秘,体力虚弱,甚至神志不清。看下焦一般看尺脉,按到底反弹力道很大,小腹按下去有力气。
瘀血阻滞,类似气血不足的现象(活血化瘀之后好转)。
身体看似瘦弱,但肌肉却结实或僵硬,脉沉细却按之有力。实证的人的脉,从头到尾力道很大,或者表层无力压到底力道却很大。
一般来说,正气实的人才能与实证病邪长期对抗,正气虚的病人一般如果遇到实证病邪,应该兵败如山倒,而正气虚了以后,应该病气也会虚,因为身体已经不能提供足够的气血给病邪。
但某些急症、重证癌症则例外,就会产生正气越来越虚、而邪气越来越实。
寒热湿痰都可能有大肠炎。
上虚下实好,比如站桩,但是老师不推荐混元桩。大腿是第二个心脏,血液要回流心脏一部分靠肌肉的弹性。当腿在运动的时候,身体的血液循环就好。大腿的肌肉可以看下焦虚实。



阴虚化热以补虚为主来清热。

虚实和其他六纲没有直接的关系。
阴阳与寒热关系比较多。
整体阳气无法提高:多是因为实证(气滞、痰阻、瘀血等)挡住;或是补虚不当导致。
产后着风可能变成顽固的里证。
还有一种人,痰湿很重,感冒发不了汗,要先去掉湿和痰,才会退烧。
整体的寒证:怕冷,胃口小,小腹冷,腰冷,小便清长(排除过灸、外伤瘀血、结石、传染病等假性的热,此时可配合局部望诊),大号不臭,腹部冷痛下利,喝水少(有例外:湿热阻滞、热郁)。
整体或局部寒证:喜温饮,手足冷、得温则减,脸色白或黯淡,胸口冷,呼吸冷,痰涎清白稀,舌白,苔白或黑润油光,苔润,脉迟或紧弦,筋缩收引,病灶部位淡红或青紫,动脉细微。
喜欢喝热水代表上焦是寒的。
气滞腹痛也可能脉紧弦。
一边冷可以肯定是塞住。
一例病人:胸口闷,痰阻心包,手冰凉,肚子冰冷,不怕冷。开刀切除许多脂肪后更不好。
关元不能长时间灸,可以配穴隔日灸。
小便黄、灼热、带血,不一定是湿热证,也可能是寒证的结石。
高烧喝不下水又没有小便,要赶快处理,怕烧坏脑子。
祛寒湿的代茶饮:

整体热证:怕热,胃口大,小腹温,腰温,小便黄赤短,大号臭(不成形也常有热证),喝水多。
整体或局部的热证:喜冷饮,手足温、得冷则减,脸色红或光鲜,胸口热,呼吸热,痰黄干或带血,舌红,苔黄干,脉数或洪大有力或沉伏有力,筋纵(松弛),病灶部位鲜红或红紫,动脉怒张(看眼睑或虹膜,看咽喉)。
燥和热的区别:燥的人喜欢喝常温的或者温的,热的人喜欢喝冰的。
燥要养阴养津液。
实热的脸红是从里面红出来,整体都红;假性的红是面红如妆。
上热下寒:整体上是寒证、阴证。因为下焦的水不能上达,或有阴虚(血虚、津液不足)所导致。
手摸额头,如果手心比额头热,那么寒热没有大问题。
人造代糖和色素会造成小孩子多动。
气血不足的时候,人体自保的机制就是优先把气血往上送。
高血压叠加胸闷、心跳快➡行气祛痰
高血压叠加头痛、颈部僵硬➡祛风邪,让循环变好
高血压叠加眼热、头热、满脸通红➡降热、活血
下热上寒:属于真寒假热,假热出现于局部比较疲劳虚弱之处。例如阴证的眼睛发炎,阳气虚的时候,如果用眼过度,则产生。也可以理解为局部自救反应,自救过于激烈而产生恶性循环。
局部有热用酸收、潜阳的药。
寒热并存一处:应该是西医、庸医过用寒药与热药导致的,正常人体局部症状要由寒证转成热证,需要一些时间,如果病人原先为热证,过度用寒药,之后又过度用热药,则可能发生此情况。例如气喘,少痰、喜冷饮、舌红、喝温水则舌痛,却又吹冷风即发气喘、脸色苍白、黑眼圈。
寒热并存易楚多有实证存在,需要去除实证以达到治疗效果。
气管收缩、有啸鸣声,都是局部有寒。
里热外寒,又称为真热假寒,严重时称为阳盛格阴。因为里热太盛、或痰湿阻滞、气郁血瘀,使里外不通造成的。
辩证重点为询问病史,某些寒证出现后某些热证更盛,手足冷但是胸口热或呼吸热,昏睡或谵语但手足摆动有力。危急之际,如果不能确诊,给病人和少许冰水试验之。

伤口感染的某个阶段会有里热外寒,不能用热药,要清热解毒。
里寒外热在老人家虚热的时候容易出现,严重时称为阴盛格阳。阴寒盛于内,严重时导致阳无所入于阴而阳浮于外。




亡阴:山萸肉+西洋参
血分热:一切看到鲜红色、绛红色、猪肝色的热证,可能是吐血、咳血、尿血、便血,发斑点,月经出血。
血分热分虚实:脉大有力为 实热,细数为虚热,若有周期性发热比较可能在半夜。

所以治疗这种出血症都要保证心脏是有力的。
血管怒张是血分热;如果细细的,可能是阳虚、气虚导致的,热证较轻,不如血分热的热证明显,舌质没有很淡,也没有很怕冷。
内科中狭义的“毒”指的就是血分热,加上不流动的血或脓所产生的症状。广义的“毒”古代没有很严谨的定义,我们尽量避免使用。

火毒:黄连、大黄、白花蛇舌草、野菊花
神经毒伤口切开用拔罐器;火毒也是用拔罐器。
热痰导致的喉咙肿痛,没有外感的情况:夏枯草+生甘草


如果局部得到的血液质量好,而且血流量大(心跳速度、力量、搏动的震幅大、动脉血管大),配合微血管畅通与静脉回流顺畅,则寒热平衡,因为这个热不堆积,所以不生病。
如果心气不足,血液溢出迈外,但是血流量还是过大,则是血分实热。大概用黄连(大黄也可以)。

如果血流量过大超过身体消耗所需,则产生实热,如果心气足、血液循经而行,则属于气分实热。用石膏、芒硝让血流量减少,小便出不来用滑石。

血分虚热:血量少,也回不去。也许是血虚或津液不足,也许热只有轻微。治疗思路要让血流畅通,用白芍、丹皮一类的。如果热只有一点点用栀子、黄芩,比较苦的黄连、大黄、黄柏,用于血分实热。

动脉血流量过大或微血管阻塞或静脉回流不顺畅则产生热,此时以血流量与血液质量来区分实热和虚热。
但其实血液质量好的时候,则血液流量不需要很大,所以健康的人脉管不大、心跳慢而搏动有力、搏动的上下震幅大(也不能太大)。
寒热反逆(真寒假热)
出现在某些癌症:



上半身水肿看眼袋、看手指头;下半身水肿看脚踝。
如果关节开始疼痛,就会有风、寒、湿、热的其中两个或以上。
“湿”是水或津液代谢异常,是阴邪。

口干舌燥,人又怕冷——燥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