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罗刹海市》隐藏议题:不止“四大恶人”,更是困在袍子里的他们

2023-08-04 19:47 作者:嘉鱼女侠  | 我要投稿

沉寂数十载,凭借一曲席卷全球、十多天播放量高达80亿的《罗刹海市》,曾经的草根歌手刀郎载誉归来,一时间大杀四方、无人能出其右。


如果说听了《罗刹海市》这首歌让人欲罢不能的话,那么当你听完他的《山歌廖哉》整张专辑,你一定会再次惊喜地发现新大陆。各种曲风、各种唱词,简直越听越有味、越品越上头。


与此同时,在得知刀郎当年被迫隐退的事件始末之后,忿忿不平的网友瞬间将矛头对准了当年轻视和排挤刀郎的“四大恶人”,开始算起了总账。


他们将《罗刹海市》歌词与“四大恶人”对号入座,各种马户梗、又鸟梗玩得不亦乐乎。“四大恶人”虽有口却难辩,不得不硬着头皮咽下今日这枚难咽的苦果。


而这一“劫”,正是缘于他们当年不经意的傲慢。


他们为什么傲慢?因为他们是精英主流派,而刀郎却是草根非主流。更要命的是,就是这个不知道哪里冒出来的草根非主流,偏偏轻而易举地创下了当年华语唱片销量之冠的神话。


正规军让杂牌军给秒杀了,你就说气不气人吧?


气归气、讨伐归讨伐,可谁认真想过这样一个问题:为什么很多行业的正规军到头来往往总是莫名其妙地被一些杂牌军打败?专业的干不过非专业的,这是什么原理?


其实,金庸老先生在他的武侠小说中早就给出了答案。


被誉为武林第一高手的剑魔独孤求败,用自己的毕生经历的总结出了剑法的五种境界,从低到高分别是:利剑、软剑、重剑、木剑、无剑。


境界越低,越需要仰仗剑器和技法的优势,境界越高,越是不假外物、无剑胜有剑。


然而以大多数普通人的悟性,根本不足以抵达“无剑”——也就是不假外物的境界。尤其是那些剑法纯熟和精湛的人。


因为越是纯熟精湛,也就越是容易为剑法所困。用剑太久、太顺手,“剑”也就长到他们的身体里了,又怎么可能丢得掉呢?


而这种把“剑”长在身体里的人,一举一动当然是极别扭、极不自然的。他们看上去很呆板、很僵硬、很怪异,但他们自己却丝毫觉察不到。


只有真正有悟性的高手,他们才能挣脱剑或剑法的束缚,以“我”为剑、化剑于无形,从而做到不着痕迹、挥洒自如。


还记得《倚天屠龙记》中,武当派创始人张三丰危急关头传授张无忌太极剑法的一幕么?


当时张三丰一路剑法慢悠悠使完,看得众人云里雾里,都不明白他这温吞软绵的招数究竟能顶啥用,还只当他是为了要让张无忌看清楚学明白方才故意为之。


谁知张无忌压根儿就不记那些招式,而是只管细看他剑招中“神在剑先、绵绵不绝”之意。


也就是说,他学的不是剑法口诀和招式,而是在领悟其中的玄妙和深意。而这恰恰才是一个真正的高手学东西的正确姿势。


无怪乎招式使完,张三丰问张无忌记得了没有,他回答说全忘了时,张三丰非但没有责怪,反倒一脸喜色地夸赞他说:“不坏不坏,忘得真快!”


忘得了招式,方才悟得了绝学;背熟了剑法,反倒容易误入末流。


然而这却是恪守剑法口诀的人永远无从洞悉和领悟的。


又好比做菜,一般人大都会努力去记住每一个步骤:先准备什么、后准备什么,菜切多厚、先下哪一种,火候控制到几分、颠几下勺、放几克调料······


但这样做菜的人永远成不了顶级大厨。


因为真正的大厨对这一切早已了然于心、完全可以凭自己的“本能”和“感觉”去运作,而不是一板一眼、亦步亦趋地将自己困在这些程式化的步骤之间。


所谓技艺,普通人学的是技,而高手却学的是艺——艺术的艺,掌握了精妙和深意的艺。对此,专业选手很难,没有经过系统训练的非专业选手往往却能在不经意间办到。


为什么?因为专业选手一开始就习惯了按步骤、按方法、按程序操作。尽管这些东西教会了他们,却也教“废”了他们,使他们丢不开、放不下,做不到舍末逐本、“随心所欲”,结果一辈子困在那些条条框框的章法里。


而非专业选手打一开始就是奔着“好玩儿”去的。自己感兴趣,玩得尽兴、玩得开心,“感觉”往往也就自然而然地来了。正所谓歪打正着,与高手境界不谋而合。


这就是为什么一些石破天惊的奇迹总是出现在走“野路子”的外行人身上。


可那些根正苗红的内行人不服气啊,凭什么我一个“名门正派”干不过一个没有接受过正观训练的“野路子”?我兢兢业业几十年苦练基本功的委屈找谁说去?


他们自然不可能知道,问题其实出在他们自己身上。


所谓门派、所谓专业、所谓学识,尽管可以为他们带来勋章和荣誉,却也随时可以成为他们的枷锁和裹脚布,让他们陷入自说自话的自我陶醉里。


记得很多年前做某项目的时候,团队里有一哥们儿就属此类。


仗着自己曾经读了老多的专业书籍和八卦新闻,这哥们儿在项目讨论会上狂飙专业术语,各种起承转合、章法结构、名人轶事无不滔滔不绝、头头是道,把我们一干人等听得如痴如醉、唬得一愣一愣,对他佩服得五体投地。


结果等开完会,让他执笔写东西出成果了,你才发现他像是跟所有人开了个天大的玩笑。正可谓博士生的口才,中学生的答卷,整个儿让人当场傻眼。


呜呼,天下苦学术派久矣。


而高居庙堂之上的学术派们,何尝不是苦身上的罗衣久矣?


他们困在以学识的丝线织成的华美的袍子里,口中念念有词、台前岿然端坐,永远无从体验布衣赤足、笑傲江湖的放浪形骸。


因为正如金庸先生所写的那样,最终能够笑傲江湖的,常常并不是那些正襟危坐、自诩为“名门正派”的家伙,而恰恰是他们所鄙夷的那些“歪门邪派”。


对于金庸先生的武侠小说,我以前难免还抱持怀疑的态度。因为他笔下的大多数主人公大都有着相似的经历:都会莫名其妙地被打落悬崖或者跌入谷底,然后都会奇迹般地找到某种武功秘籍、学成某种厉害的功夫,摇身一变成为顶级武林高手,继而回来一雪前耻或者称霸武林。


我以为这些都是刻意安排的巧合,但如今我才意识到,他写的是真实的人生。


只不过所谓的“武功秘籍”,其本质并不在于一招一式,而是在于一个人的悟性。


只不过身在“罗刹海市”,又有几人能懂?




END


《罗刹海市》隐藏议题:不止“四大恶人”,更是困在袍子里的他们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