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t叔叔《庄子•齐物论》笔记(六)
<齐物论>中【喜怒哀乐,虑叹变慹,姚佚启态】是道家科学测量人心变坏程度的检测表。
【喜怒哀乐】,是人还在起情绪的阶段,是不够强的我执(自我偏见)。是【自以为是】,对一件事物的感觉是“我以为是这样”。而到了【虑、叹】人的自我执着加强,人就出现了【自以为非】的部分,出现了罪恶感、自责,羞耻心、面子。从【代偿反应】到逐渐【解离】的转变。会出现【躁郁症、教主病,救世主情节,狂信徒,修道病】很多心理结构的问题。
而克服【代偿反应】的解决方法,要生在【生活实践】中做到以下五点:
一、【不以“怕为动机”的行为,取代以“爱为动机”的行为】。因为我们以【不要什么东西】去动念支持的行为,本质是【想要逃避你不要的】。你基于【怕什么】而做行为,往往都会更糟糕。比如害怕肥胖而减肥,不断给自己压力,反而结果是更暴饮暴食。
二、【不要把自己身为“受害者”的角色,转变成为“拯救者”】
比如身边亲密关系的人,你与他相处,发现他这也做错事,那里讲话也搞错,总在犯错,会把你搞得“不舒服”,你的自我就【好想救他】,帮他好起来。所以你就从【受害者】角色反转成为【拯救者】。当一个人真的【承认自己其实是受害者】,有被身边的人反复搞到。你就不再想去【救别人】。你的那个所谓【救人冲动,其实是假设性】观念,是我执的【虚构冲动】,并不是自己内心真的【有爱心】。等你真的有能力【让别人搞不到自己】,再考虑要不要救,这很要紧。其实真的做到了,你会观察到,别人的变好是需要【自己长时间努力】的,不是自己能影响的。
不要只讲别人,我们对待自己也一样。关于当代,影响身体健康的三大杀手:
一、代偿反应(这种心理结构,在中医理解,直接导致身体出现厥阴病)。
二、不能成为自己想成为的人(中医定义为少阴病)。
三、常和“后味”不好的人相处,也就是相处之后【身体非常疲倦】,和这样的人事物接触,就是不【倾听身体感受】。
以中医伤寒论分类,有第一个问题的人身体不会好过【厥阴病】,有第二、三问题的人,身体不会好过【少阴病】。人的内心【心理结构】问题,就是会影响到身体健康。
如果一个人想要养生,这三个问题不去犯就很好了。犯二、三条的人,一般社会称之为【好人】,犯第一条的,往往他的外号是【圣人】。
如果不处理内心世界的问题,我们在身体上想要养生,其实都是在加害自己的健康,让自己成为了【受害者】,才又代偿性的很想【救自己】,让自己健康。
三、【不做正面思考】。
比如酒后开车,我正面思考,“不会被查,不会被抓吧?”重点这个思考背后隐藏的是,【紧张、害怕】警察抓他。
其实,一个人的【基准点越低,他自我感觉就“越”良好】。也就是说,你的“罪恶感”来自于【你的基准越高,自我感觉良好“越”低】。对比<逍遥游>中小麻雀、小知了,它们的自我感觉是【超良好】的。所以,自我感觉良好的人,意味着他的道德下限很低、甚至没有。比如,帮助别人,如果你觉得是自己分内之事,你不求回报,就不会有【行善积德】的感觉。你会有【行善积德】的感觉,是因为【我其实不必帮他,但是我“多”做了,去帮他了】,当人有了【多做好事】的念头,才会觉得自己在行善。要不然怎么会觉得自己在【积德】?其实,这个观念背后其实隐藏、掺杂着【我需要得到回报】的念头。你能不能观察的出来?
所以,本质上人会有【罪恶感、自责】,是因为对自己的【要求太高了】,高到【自己做不到】,就会伤到自己的心。破解之法是【这个观念适不适用我?】去对这个观念做【修正】。
【正面思考者】,他永远在动那个来自【羞耻心的紧张】念头。
相对【正面思考】,真正有意义的做法是【承认残酷的现实,但怀抱希望】。要有能同时看清【一体两面】的能力。
而庄子实践的意义,就是用【承认事实】来疗愈自己,不做【正面思考】。当今社会会讲【正能量、正念】,但是他不是来自“正面思考”,而是【承认事实】。去客观看待我们的生活,你才能看清真相。
要有功力,能够【精准的承认自己的现状】,以这个为前提,一个人才会去尝试改变,去进步。
像戒酒,比较有效的,最重要的第一步是【面对自己的真相】,承认【我是酒鬼】。如果是【逃避现实】,基于【爱面子、羞耻心】而不愿意承认,是无法戒酒的。
曾有作家,以自己的疾病作为主题书写。面对疾病,有人好了,有人没好。不能说百分之百。但,能在病苦中学会【对自己诚实】的人,总是胜算大一些。
你要想实践成功庄子,最大的一个难关就是【对自己真的很诚实】,在这过程中又会有很多难关,面对自己的羞耻心、罪恶感、面子……需要【挪开的障碍物】,有很多。不把这些代偿反应消除,一个人很难【真的有反省】,在行为上也做到改正。
【正面思考】还有一种感觉就是【自信心】。现在有个【自卑,没信心】的人,这个自称自卑的人,实际上你给他什么意见,他都【几乎完全不接受】。就算当场给你面子说“你讲的很对”,但日后观察,他都不采用。总之,就是不接受。
那么,一个对别人意见不接受的一意孤行之人,【事实上】,是对自己没信心,还是对自己有【绝对信心】?或许是【超级狂傲】的?
承认事实得讲,很多的“没自信”其实是狂傲自我在演戏给人看。事实上,这个世上找到一个“没自信”的人很难,大家都是【太有自信】了。
所以,【坚决相信】自己不行,而什么事【都不愿意付诸于行动】的人,他仍然是【狂信】,仍然是【否定事实】的【太自信】。
四、不沾分内(影响力范围)之外的事。
一个人,如果他的理想不能成真,受了很多挫败,那他就会变成一个【悲观主义者】。所以,悲观主义也是【理想主义者】。
一开始没有理想的人,不会是悲观主义者。没有理想的人,叫做【享乐主义者】。每天都在混,怎么爽,怎么活。他就不必悲观,他没有悲痛的挫败。有理想的人,是理想主义者。挫败过的理想主义者,就会变成悲观主义者。
然后【悲观主义者】,心里有【恨】,累积越来越多,就会想要【不择手段】(并且自以为自己是正义的,这个正义出自于恨意)。这种以“不择手段”去实现理想的人,就是【狂人】。
而狂人的制造法是,世界上的事,其实分,有的是你影响范围以外的事,有的是你影响范围以内的事。你经常去【做影响范围之外的事】,人就会变成【狂人】。道家认为的【健康】是,【只做自己能影响的事情】。对你【影响不到】的事情,【不要碰、不要做、不要有情绪,不要去想它】。
承认事实得讲,你影响不到的事情,你管不了。你【分内】的世界,只有这么【一点点】。
这里是人克服【代偿反应非常重要】的实践点。因为影响范围以外的事情,你再怎么努力做,也不会有人【待见你】。
当一个人,一旦【跨出】影响范围的【分界】,遭受到【挫败感】,痛到了,你就开始从【受害者】角色反转成为【救世主】。你的那个【肥大】的【自我感觉良好】就开始主导了。仍是【虑叹变慹】的【叹】(代偿反应)。
很麻烦的点是,我们扪心自问,就会觉得【这是什么什么病,我全都犯到】,差不多几分钟一换。认真实践庄子的过程,就会真的觉得【哇!我里面有很多人格,修道病、教主病、躁郁症、狂信徒、救世主、心理医生……这些每天轮流出现】,就像“x战警”里面的变种人,有很多变种的人格。
但是,如果你真的要实践道家,实践庄子,你就要在这之前把“这些人格整合,消化掉”,不然没办法实践基本功,因为会【破功】。你所有向上的能量,都会变成【黑暗能量】的养分。
实践庄子还有一个为难,是身边有【搞到自己】的人,最好的办法是不要【抵挡】,只能【躲】。不要去【挑战】自己【搞不定】的人。任何一种【抵挡】的行为,都会跟对方的我执产生【辩论】。面对难搞的人要【容而平之,从而革之】。顺着他,让他自己作死。【只能躲,不要挡】非常重要。
庄子的基本功都是自己对自己,所以不要浪费时间去【对付别人】。
五、【不以“未来的幸福”作为借口而牺牲“现在的幸福”】
不要接受【你现在受苦,以后会比较幸福】的这种讨价还价。
一般人的人生观是:“你现在吃苦,以后就会幸福”了。
但庄子的人生观是:【你现在吃苦,你就会“习惯”吃苦,以后就会越来越吃苦】。
所以,一个没有代偿的人,会是一个【以终为始】的人。当下这一秒,我就会做我觉得幸福的事情,不必等到以后“功成名就”再来幸福。
如果一个人习惯了【不委屈自己】,拒绝【各种诱惑】,你就会发现,即便自己没赚很多钱,可是当下的生活方式,就是自己想要的,自然会很幸福。
比如,我们和爱的人吵架,因为你爱他嘛,你真的不爱他,就不会浪费宝贵时间去吵架。
一个人唯有喜欢【不忍】,他才能很敏感的感觉到,自己需要什么,什么事自己真心想要的,你就会很容易得到幸福。反而压抑,【忍耐、容忍】的人,到最后就会无法【分清楚】什么是自己真心想要的。
整理于《庄子白皮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