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荫山房——领略岭南园林精巧之美
余荫山房——领略岭南园林精巧之美
岭南园林,不及江南园林名气。然而于我,早心向往之。
这,源于我曾是集邮爱好者。
中国园林素有“南秀北阔”之说,余荫山房也不例外。在东莞可园、佛山梁园、顺德清晖园、番禺余荫山房这岭南四大名园中,面积最小的正是余荫山房,只有1500多平方米,还不够半个足球场大,可谓袖珍小园。然而它却以“藏而不露”的意境、“缩龙成寸”的手法、“书香文雅”的气质,在中国园林享有极高的地位,究竟原因何在、魅力何在呢?
“心一动,身已远。”于是,有了余荫山房的探“纹”之旅。
余荫山房虽位列“广东四大名园”之中,行为处世却低调异常,没有旅游专线直达,从离得最近的“南村医院”公交站台下车,拿着地图,一路问着难懂的广东话,竟然走了20分钟。
灰色的墙、青色的瓦,路旁出现的代表着古迹的颜色,让我的感觉沉静肃然,仿佛与周围此起彼伏的喧闹顿时划了一道界线。
走到尽头才发现此路不通,原来我们闯进了一家行政机构的院落。院内停满了各式各样的高档小车。
原路返回,再绕过一个90°的弯,一个不事张扬的广式门楼映入眼帘,余荫山房到了。门口没有拥挤排队的游人,没有整齐排列的车辆,即便在喧闹繁华的广州,余荫山房却有“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的静逸。
余荫山房真的很小,如果让导游领着走马观花游览的话,大概不到一个小时就能结束行程。我们难得来一次,就慢慢欣赏、细细品味,从早上9点钟入园直到下午5时,就在我们快要结束参观时,在“临池别馆”之后,我们发现一道很不起眼的门,紧闭着。原以为是园林的侧门或后门,指示牌上却说这是余荫山房的正门,这是怎么回事?
后来,我们出得大门,绕道围墙后面,终于看到这座坐北朝南、刻有“余荫山房”四个大字的门楣。仰视这座岭南园林奇葩被掩盖在众多新建祠堂背后真正的身影,比起先前看到的那座坐南朝北的豪华牌坊,着实显得朴素。或许,这就是园主人“大隐隐于市”,命名为“山房”而非“公馆”的本意吧?
这次游园,更象是一次倒叙修辞。
那我们就按登门造访的顺序,以把玩广东镂空象牙球的心境,细细领略余荫山房这幢岭南庭园的幽深曲折、精巧雅致吧!
门厅之后是一个小天井,迎面照壁镶通花砖雕;目光穿越东面满月门,可见灰雕“寿”字花坛。余荫山房四大雕(砖雕、木雕、灰雕和石雕),进门就能见两雕,雕工精湛,尽显古雅之风。
迈过满月门,拐进冷巷,东侧是“夹墙翠竹”,不仔细看,还以为是墙外的一片小竹林呢。
历代文人喜竹,甚至喜好到了“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的境界,嗯,可能快赶上“老鼠爱大米,熊猫爱竹子”的地步啦!
当然,我们熊猫级喜竹主人也不例外,不过他在园林布局却别具匠心:将竹子种在墙与墙之间!这样一来,既不占用庭园的面积,又能抑制竹的过度蔓延,还兼拂挡园外的尘嚣的作用,一举三得的自然玄关,形成了隔而未隔、断而未断的“夹墙翠竹”:新篁从内墙的雕花窗棱之间伸展出来,泛着阳光映照下的绿色,微风吹来,看翠枝摇曳、听竹叶沙喧,更觉竹丛翠雅袅婷、小巷风清影洁。
但我认为百密难免有一疏:竹子不常开花,但一旦开花就要枯死,那时岂不要掘墙补种新竹了吗?或许基于与我相同的考虑吧,在墙内已有新竹植种了。
小巷尽头园门两侧有副红底黑篆楹联,据说是余荫山房建园主人邬彬所撰,巧妙地将“余荫”二字嵌入上下联首,对联文意深远,为余荫山房的点题楹联。上联“余地三弓红雨足”:古人以一箭之地来比喻一百步的距离,“弓”即是箭,三弓是指这个园林的面积委实不大。“红雨”指什么,我先买个关子,暂且不表。下联“荫天一角绿云深”,则很好理解,描写园内绿荫蔽天、清幽雅静的环境。但“绿云”又指什么,我再买个关子,还是不表。请随我慢慢游园,游到谜底处我自会揭晓。
步出“点题楹联”门,余荫山房的标志性建筑群落豁然于前:以横卧水面的浣红跨绿廊桥为中轴,将景区分为东西两部分:东有八角玲珑水榭;西又以荷花池为隔——池北深柳堂、池南临池别馆,一繁一简,隔池而望。
临池别馆是主人的书斋。馆内装饰朴素简洁,环境清静素雅,正是吟诗作对、挥毫泼墨的好场所;馆前檐廊临池,长栏偎依,却是欣赏廊桥的最佳框景位置——
一泓绿水,睡莲初醒,莲叶田田,几条锦鳞戏游其间。浣红跨绿廊桥,便凫卧池面。廊桥小巧,全长仅20米,却把桥、廊、亭、栏巧妙组合,浑然一体,雅致异常。位于正中的桥廊,桥栏朱红,堤栏紫褐,条石起拱呈半圆,与拱桥倒影恰成正圆,静态之美,堪称典范。浣红跨绿廊桥因此成为余荫山房的标志性景观,被誉为岭南园林最经典的造型,1998年发行的“1998-2岭南庭园(T)”中的4—4邮票,便以此桥为主取景设计的。
穿过廊桥,就来到了全园的主体建筑——深柳堂。
堂前的花架上,攀援着一株与余荫山房同龄的炮仗花,它的老藤已干粗如树,虬龙绕柱般缠在老榆树上。每逢春节前后,红花串串垂挂,如红衣鞭炮铺满檐,为节日增添了喜庆的气氛。花开有花谢,花谢也唯美:微风掠过,落红阵阵,犹如丝雨,正好呼应点题门联中的“红雨”。
深柳堂是昔日园主人会客之所,前檐挂有“鸿爪为谁忙,忍抛故里园林,春花几度,秋花几度;蜗居容我寄,愿集名流笠屐,旧雨同来,今雨同来”的楹联。呵呵,“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是唐代刘禹锡说的,在那个万恶的等级森严的半殖民半封建的清朝社会,你会“忍抛”开园门,放下“鸿爪”事,与“笠屐”白丁处之若朋?!
与对岸的临池别馆的内敛与清幽风格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深柳堂极尽铺张奢华之能事,余荫山房四大雕之一的木雕工艺在这里得以完美展现:堂前镶嵌满州格玻璃窗花,堂中精品“松鼠菩提”双面木雕,西侧供有咸丰皇帝敕封园主的圣旨长匾,分隔东侧厅堂的是32幅桃木扇隔画橱,而碧纱橱的紫檀屏风,则珍藏着当时的名人诗画书法。其中,最引人注目的当数清乾隆时期大学士刘墉的书法手迹:“韩持国在洛中作诗云:‘闭门读易程夫子,宴坐焚香范使君。顾我未能忘世乐,绿樽红芰对斜曛。’”门罩、隔断、窗花、扇面、书画、联题……件件刀功细腻、工艺精巧,细微中透露出高贵大雅,使整个厅堂弥散着古香之色,通透着书香之气,令人把玩不已、赞叹不已。
深柳堂是会客厅,它的一侧是卧瓢庐,其使用功能相当于今天的“客户来访候等室”。想必我们的园主人在“大清帝国责任有限公司”干过前台信访接待之类的工作,要不在寸土寸金的余荫山房里,怎么会把这一好思想、好作风、好经验、好作法身体力行于自己的私家园林建筑中了呢?
卧瓢庐的存在理念值得调侃,但有两处细节设计还是构思精巧、匠心独具的,值得我在此隆重推介:
一处是面向庭院的推拉窗。窗格镶嵌两层蓝色玻璃,可根据温度、光照的不同而推拉调节:如果外面阳光强,关上一层蓝玻璃,可滤去大部紫外线;如果觉得光线暗,干脆推开两层窗;万一碰上南方难遇的寒冷天气,也不用过分担心,直接合上双层玻璃就行了。这样的设计,即便到了今天也不落伍。你须知道:南方的好多省份直到2008年遭受了那场罕见的雨雪冰冻灾害,才强制推行建筑双层保温玻璃窗户的!
然而更为奇妙的是,就是透过这一窗户,可以“一窗景色分四时”:关上一层玻璃,窗外的屋顶、假山、叶面仿佛撒上了一层薄薄的霜雪,一幅冬日雪景的宁静;而将两扇叠在一起,透过双层蓝色玻璃,树梢上的绿叶顿时变为红色,一幅“霜叶红于二月天”的秋景;若把窗完全打开,看出去就是自然的春夏景象。构思之巧妙,为那些索然等候接见的来访者,也算平添几分乐趣吧。
(图片说明:上图对同一景的左右对照:右边是窗外自然的夏景,透过左侧蓝色玻璃,假山上却好象散落着一层薄薄的白雪。) 另一处,也是窗,是位于后墙的象空调格栅一样的木质页片,说得更形象一点儿的话,就是清朝版的百叶窗。放到现在,它的确平凡得貌不惊人,但那是在清朝咸丰年间,就不能不佩服它的超前了:既可通风,又可透光,在广东这种比较湿热的地方非常有用。再说了,卧瓢庐是专为排队来访者而设,当客人等着等着,耐烦得不小心睡着了,还可以合拢木页,使室内光线变暗,有利小憩,起到了今天遮光窗帘同样的效果。 呵呵,如果深柳堂的隐者还是没有象诸葛孔亮那样伸个懒腰高歌“大梦谁先觉”,那么那些虔诚如先主刘备的来访者岂不还要这样无趣又无聊地一直等下去?是啊,呆在卧瓢庐里,既没有KTV,也没有麻将桌,连最起码的电视都没有,等得实在难熬啊!主人很理解你焦急的心情,就从这百叶窗喜出望外去,在正对面的墙壁上,有一幅岭南山水的灰塑,虽然是在一米左右宽的小巷里,却把它当成正堂的架势来处理:画面是中国传统山水古画的意境,有高山、流水、小亭、古庙,画的两侧有对联,额楣上书“畅叙”二字。呵呵,主人是在安抚你们这些无聊得东瞅西看的人啊:“稍安勿躁,再等一会儿,就与你开怀畅叙。”
“高,实在是高啊!”园主人能从信访者的角度,设身处地考虑得如此周到熨帖,而我先前却让其屈尊低就“前台接待”一职,现在看来,的确是我眼拙,慧眼不识英才啊。现正式收回成命,至少官封“办公室主任”之位。
如果说在卧瓢庐里“一窗能观四季景”的话,那么,位于浣红跨绿廊桥之东的玲珑水榭,就是“一榭能享四季景”。
玲珑水榭,以八角形状构图,檐柱间设槛板,上全置隔扇窗,虽然建筑面积不大、玲珑小巧,但八面全是透明窗,在视觉上却通明剔透,谓之“玲珑剔透”。环水而立,故名“水榭”。
玲珑水榭是把酒赋诗、吟风弄月的地方。在小学,语文老师老早就教导我们要“触景生情、借景抒情”,不要“无病呻吟”,吟诗作对,这等雅事,岂能无景!在玲珑水榭望出每一方向,都能自成一季之景——
北面(春景),有一条经过精心设计的春兰幽径。为什么说是"精心设计"的呢?这是由于兰花最怕烈日曝晒,园主人在北面一堵高墙下,种有三棵白兰、凤眼、树菠萝。这三棵大树终年枝繁叶茂,花树相协,红绿相配,冬天可以挡住凛冽的北风,夏天则浓荫蔽日——“点题楹联”下联中的“绿云”终于揭开谜底啦!大树荫下回旋曲径上摆放盆兰,风热适中,生势极好。每到春天,兰蕙盛开,从八角亭往外观看,兰幽径曲、果树参天、景致迷人。
西面(夏景),晚霞斜照在莲池碧水之上,满池金晖,退凉了,红莲静静地舒开,微风送来淡淡的荷香,浣红跨绿廊桥如虹横亘,桥边垂柳倒映,不禁有了身缘江南的恍惚。
东面(秋景),种植郁郁葱葱的丹桂树。主人认为,只有清晨含露带笑的桂花才无浊气,才有清香;过了中午,日晒太久,桂香就浓俗了。所以把桂花树种在东面,每当花开季节的清晨,推窗观景,桂香迎着东升的旭日,沁人心脾。
南面(冬景),是几株百年腊梅,为什么种在南面呢?这是为了避北风而便于客人赏梅——腊梅是残冬腊月开花,这个季节,室外必是北风呼啸、霜陈满地。如果这时有朋造访,便可关闭东、西、北三个方向的窗户,单单打开南窗,这样一来,既可避免北风肆虐,又能欣赏到腊梅花盛开的美景。
置身玲珑水榭,观360°环景,不禁感慨:余荫山房所植的一花一草、一树一木,无不寄托了主人的情感,被赋予了交流的灵魂,使余荫山房青出江南园林,更有别于江南园林。
在水榭亭中,有幅对联:“每思所过名山坐看厅石皴云依然在目,漫说曾经苍海静对明漪印月亦足莹神”,据说是余荫山房主人亲笔所撰,也是其仅留的墨宝。这幅对联真是道破园主“看破尘事,心若止水”的心声吗?
我们将目光落到玲珑水榭东北角的孔雀亭上。余荫山房里所饲养的动物,除荷池中的鲤鱼,就是这孔雀了,而孔雀并非出自广东本土,为什么要费老大劲来养孔雀呢?
余荫山房首任掌门人邬彬,中举后曾任刑部浙江司员外郎,履职4年,其长子、次子亦先后中举。在古代,“一门三举人,父子同登科”是件挺光宗耀祖的事,为了庆祝这连连喜事,邬老先生连京官儿也不当了,向皇上乞老归田后,便广延巧匠名师,破费白银3万两,前后历时5年,建造了这座余荫山房。
由此,我以小人之心度之:清朝官帽以孔雀翎为饰,园主曾出世为官,后虽入世隐居,但或许对那段“三年清知府,十万雪花银”辉煌仕途的美好回忆,又抑或向来访的朋友暗示炫耀,才饲养一两只孔雀聊以自慰否?
孔雀亭虽位于园林不起眼的角落,但其处置同样可圈可点:孔雀亭跨水而建,这样,孔雀的粪便全部掉在水中,不但可保持亭内清洁,还可作为饲料喂养池鱼,真是一举两得,与当今社会所积极倡导的“环保、绿色”的生态理念,是那么的吻合。
位于玲珑水榭东北面还有座来薰亭,设计更是奇妙:亭为两柱半圆攒顶,倚墙而建,亭中筑有半圆石桌和石鼓凳。虽只有一般亭台的一半(故又名“半边亭”),但对于装饰枯燥的墙身,却起了极大的点缀作用。伫立半边亭前,时光穿越百年后,其新颖的构思,仍给我们以眼前“为之一亮”的视觉冲击。
玲珑水榭再朝南走,就到了瑜园,底层是船厅样式,厅外有小型方池。导游标示牌上介绍:“瑜园又称为小姐楼,是女眷居住的地方。”但我觉得有些不可思议:在余荫山房的建筑群中,有读书的、有会客的、有休闲的、有赏景的、有女人起居的……甚至连来宾等候的房舍都考虑到了,难道在那个男权朝代,山房主人会在“长亭、道边”随便着对付过去?这可能吗?!
后来经邬家后人证实,果然那是外人的误解,邬家的人都住在瑜园。出于对子女的监护,第二层“听雨轩”才是小姐楼。呵呵,“女生宿舍,男宾止步”,我没能进得去,因为门口拉着红色的警戒带,只许看,不许进。不过瑜园的建筑风格又是另一番景象:回廊迂折,漏窗泄景,光影斜动,景中有景,无论哪个角落都能独立成景,犹如工写结合的中国画,给人一种清雅恬静的感觉。
站在小姐楼的露台上,可俯视后花园的全景:在花园中有一个好大的棋盘,那是一著名残局;亭阁中,有着弯弯曲曲的溪流涧,那是曲水流觞。
曲水流觞,是古代文人的一种饮宴雅趣,类似于今天幼儿园里的“丢手帕”、“击鼓传花”等游戏——众人围坐在回环弯曲的水渠边,将质地很轻的酒杯置于上游,任其顺水漂浮,酒杯泊到谁的跟前,谁就取杯饮酒并吟诗作赋,如此循环往复,直到酩酊尽兴。东晋永和九年(353)三月初三,大书法家王羲之与名士谢安、孙绰等四十余人宴集于浙江山阴(今绍兴)兰亭,作曲水流觞之戏,吟咏之作被编成《兰亭集》,由王羲之作序,这便是我国书法艺术史上流芳百世的瑰宝《兰亭集序》。
然而,眼前“流杯亭”里在石基上凿成迂回曲折沟槽的微缩景观,已无复《兰亭集序》中“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的山林野趣了。
从后花园出来,两座祠堂气宇轩昂于前——南是“善言邬公祠”,北是“潜居邬公祠”。
广东人是中国客家人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历史上,客家人迫于战乱等因素,举族南迁。落脚后,新定居点的生存条件的艰难,迫使他们需要用崇祖的旗号来团结族人,共克难关;生根后,又期望子孙以尊祖为精神支柱,代代兴旺,繁荣昌盛。
这在善言邬公祠中体现得非常明显——堂前种植有紫荆花树和龙眼树,寓意“望子(紫)成龙”;进门可见两棵百年酸杨桃树,因果实酸涩无人攀摘,果树得以硕果累累,果子成熟后落满堂前,因在广东话中“酸”与“孙”同音,寓意“子孙(酸)满堂”……
所有这些,都表明了余荫山房造园主人作为一代长辈的良苦用心:希望其子孙后代能纪念和泽被祖先“余荫”,永远兴旺发达。
在这里,我又发现一处与众不同的建筑造型:祠堂大门并不是普通所见的两扇,而是一上一下、一大一小、左右对称的四扇!善言邬公祠是邬家祖祠,重大节气、重大集会是行使族权的神圣场所,而更多时候则作为邬家子弟的私塾,这样的设计,是为了减少户枢的磨损,方便小孩的进出?还是从物理力学上考虑,分散门板对墙体的承重拉力?
询问了邬家后人,却不得而知。
“善言邬公祠”北面是“潜居邬公祠”,2006年已被辟为“文昌苑”了。苑内有很厚的苏杭园林痕迹,假山、池水、亭榭、楼台、回廊……(在此,略去与江南园林雷同描述N多文字)不过,WC藏于凌水的“挂榜假山”洞壑之中,立意出奇斗巧,不知是否受了孔雀亭的启示?
与挂榜山遥相呼应的是文昌飞阁,从外面看,这是座四层的八角楼,但步入其中才发现,实际只有三层楼:一层供观音,二层供文曲星和关武帝,顶层供着魁星。这样的空间分隔,既加强了立面景观美,又符合阳数寓意吉祥。此等玄机,不点不破!
文昌阁北侧的一株爪哇木棉树,粗干分杈如手掌,寓意“五子(指)登科”,故称“许愿树”。围栏的铁索上,已挂满了大大小小的黄锁,寄托了人们不自信的心愿。
山都可烂,海都可枯,更何况眼前的这枚同心锁已开始点点锈蚀。岁月如流,倘若到了知天命的年龄时,谁还在谁的身边,听着“我能想到最浪漫的事,就是和你一起慢慢变老”的歌谣,静静地回忆着一起牵手走来的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