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读资治通鉴第一卷周本纪和第二卷秦本纪有感》

2023-07-02 20:28 作者:只说五句话的怡赟  | 我要投稿

《读资治通鉴第一卷周本纪和第二卷秦本纪有感》
   资治通鉴真是先哲惊世之书。我看的这个版本是华衫的白话文。里面收录了张居正,胡三省,司马光、伯阳的注解。他是一部编年体通史。记载着战国到五代十国发生的大事小事。用来自资鉴皇帝怎样治世治国?冯唐和其他书友对于资治通鉴的评价很高。认为说看完这本书以后,其他的商战管理学的书根本就不用看了。看在里面跟着皇帝思考是用那个姓张的,还是用那个姓李的?是远交近攻,还是和亲?现实生活中的谋略啊,思辨能力啊,也会得到增加。
   我现在发现我读的书很多,但是我重点要记录的是那些改变我观念,提升我观念的书。像那些重复的 加固我观念的书,我其实要少看。
  那么资治通鉴就是改变我观念的书。资治通鉴一开篇就抛出了一个问题:任用他人或者说看人的标准是什么?主要看他的德行,还是靠他的才能?
  当中有魏国的李克做出了一个特别漂亮的回答。他说看这个人五个方面,运用现代汉语的话呢,其实可以概括为三个方面。第一个是看这个人跟什么人玩、第二个是看这个人顺境的时候做什么事?重点看会做什么?第三个是看这个人逆境的时候做什么事?重点看不会做什么?
  顺境是最能体现邪恶的,逆境是最能彰显高尚品德的。很多美德在平常生活中是难以显现出来的。你是很难知道你的哪个同学更加的勇敢,更加的智慧?只有在危急的时候。勇敢才会展现出来。顺境要是能够展现邪恶的。因为他的欲望不受阻碍了。人会做自己想做的事情,有些人想做的事情就比较卑劣了。升官发财,死老婆。一气呵成。
   还有一些常见的识人的办法。看这些人的言语,看这个人的相貌,看这个人的神态。这就很难说呀。因为本质上来讲,这些都是容易伪装的。尤其是相对于前面说的那些东西。
  这个算是比较加固我思想的点。
  还有一个也增加我思想的点。秦国的王在纠结是进攻巴蜀之地,还是进攻魏国?两个大臣进行了不同的分析。张仪认为进攻魏国好 因为魏国比较弱,然后呢,再跟齐国交好,反正说了一些战略吧。然后司马错说进攻巴蜀之地好。他不仅说了战略,也说了潜在的风险和成本。然后这个时候秦王就选择了这个人说的。果然成功了。底下就有人注解,说张仪提的建议太大了,没有考虑潜在的风险和成本。而且说的也不够具体。怎么跟齐国交好?齐国为什么会和我们交好?
  毕竟张仪是纵横家嘛。纵横家开口必然是要先唬住人,然后脸皮厚的提出相应的建议。连蒙带骗的就获得了君主的认同。经常就是说话不算数。(骗的楚怀王一愣一愣的)所以自然的话呢,很少为其考虑。但说实话,人是很难以看到潜在的风险和成本的。尤其是在顺利的时候。
     有一个改变思想的点。我以前认为带六国相印,联手抗击强大国家的,说服燕昭王的是苏秦。结果我发现根本就不是 是乐毅。苏秦这个时候已经快死了十几年了。我这个认识是从网上百度百科查到的。但是很明显他骗了我。所以没事还是要少看媒介产品。
   以前我认为儒家的道是不可取的。正如胡宗宪所述,圣人的书是用来看的,是用来讲的,拿来办事百无一用。但是了解完王阳明,我知道,也许有用。但是需要你才能极其强大,拥有极高的道德勇气。
  现在在资治通鉴里我又看到了一个新的人:乐毅。他就是按照孟子的观点,率领五国的军队去讨伐齐国。齐国是无道之君,滥杀无辜 劳民伤财。但是他以弱胜强。得民心所向披靡。
  我以前认为孟子的观点基本上都是迂阔而腐于世。就是太平盛世的时候说说用用可以。但是真到了乱世还是法家可行。我现在意识到了,这是两种不同的思路。这两种都有可行的地方,但是前者要更得人心,但是也更艰难。前者是行王道,尤其是天下无道的时候,特别能够招揽民众,招揽人心。像商君,像周公都是从特别小的地方起家壮大的。行仁政。但是他们的国家留存的时间特别长。他们建国可能都花了两代人的时间。
   而法家的代表秦国。花十几年就统一了六国。但是他们国家也就维持了十几年。
  理想主义的事业总是能够基业长青。他具有感召力,思想洗礼的功能。看你是怎么选择吧?道德的力量缓慢而又坚实,能够走的长远。机巧和武力的力量迅速,也容易被反噬。孟子没错,鬼谷子也没错。
   资治通鉴里有两句话是经常说的。是人们容易重蹈覆辙的。
  那就是人们总容易低估做成一件事所需要的时间。(比如里面的战国中的其他国家,总是想着集结军队一下子把秦国给打败。根本就没想着先把自己国内的实力提升,然后呢,再做其他事。)
 还有句话就是多胜必败。孙子兵法是一部特别牛逼的书。当中对于打仗就是看准打。尽量一次性消灭敌人。打的越少越好。打前要做分析评判。正所谓善战者无志明,善医者无志功。(因为真正牛逼的医生,他会在你还没有病的时候就帮你预防了。所以不能显示他的医术高超妙手回春。因为你没有病入膏肓,没能像这样救你回来,显得没有那么厉害。)
  当然,我看我总结都是一些关于性格的,关于人生的道理。不过关于管理的道理的话,其实里面讲的更多。主要是我现在用不到。我也没有主动地去记。之后还会再读的。

《读资治通鉴第一卷周本纪和第二卷秦本纪有感》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