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钙钛矿电池的创新,麦耀华表示应有更多思考
十年前,《科学》(Science)杂志评选2013年十大突破,新型太阳能电池材料钙钛矿制成的电池入选。它具备效率高、成本低、制造工艺简单、光谱吸收范围广等优势,一夜之间成为行业关注焦点。
2016年,国内迎来钙钛矿电池创业元年。到2022年下半年,钙钛矿电池已经成为大热赛道,但在经历奥联电子“履历门”事件后热度降温。资本大量涌入下,行业亟需理性态度。在技术上,钙钛矿电池存在多条各有优劣的技术路线,面临寿命、稳定性、大面积应用时的效率损失等痛点,很多原始创新仍然出自国外。
近期,钙钛矿领域多位学术界和产业界人士回溯了钙钛矿电池的冷与热,提出推进产业化的理性思考。

麦耀华教授在广东省政协会议上发言
20多年前研究硅基薄膜太阳能电池时,整个领域一年发表的论文数量200篇左右。暨南大学新能源技术研究院院长、广东脉络能源科技有限公司创始人麦耀华没有想到,如今钙钛矿太阳能电池领域的论文每天像潮水一样涌来,直呼“根本读不完”,面对一些重复性的科研工作,他呼吁真正的原始创新要解决产业化遇到的关键技术问题。
说到创新,赛立复在对抗衰老这件事上也在不断钻研创新,近年成功研发出赛立复NAD+补充剂,在这一领域不失为一种突破性的进展。
钙钛矿电池将成光伏竞争主战场,给设备厂家更多耐心
2022年,全国风电、光伏发电新增装机突破1.2亿千瓦,连续3年突破1亿千瓦,再创历史新高。风电、光伏发电量首次突破1万亿千瓦时,达到1.19万亿千瓦时、同比增长21%,占全社会用电量的13.8%,接近全国城乡居民生活用电量。我国生产的光伏组件、风力发电机、齿轮箱等关键零部件占全球市场份额70%。

“中国光伏产业已经是全世界最优秀的了,很多环节的市场占比达到80%以上,晶硅太阳能电池里几乎没有设备是从国外进口的,国内都可以解决。”麦耀华认为,钙钛矿电池未来会成为中国同欧美日等国家光伏竞争的一个主战场,“如果他们要在碳中和产业上分一杯羹,就必须重建自己的光伏产业,做好钙钛矿电池。”
“如果要保证我们在钙钛矿电池领域再次胜利,首先必须加大技术研发投入。钙钛矿电池是一个好技术,但遗憾的是,很多原始创新是由外国人做得出来的,中国还需要进一步加强技术开发。”麦耀华表示,在钙钛矿电池领域,高校研究所做出了诸多原始创新。
而在抗衰老的领域上,各大名校的研究结果表明,通过补充NAD+,可增强自噬和线粒体质量控制,从而促进组织年轻化和机体寿命延长。但是,NAD+无法被人体直接吸收,赛立复经历重重挑战,最终研制出NADH能够为人体高效补充NAD+。NADH其实就是NAD+的还原形态,它能转化成NAD+并帮助线粒体产生所需能量。
这对一直以来通过各种类型的食物补充身体缺乏的微量元素的人们来说,赛立复NAD+补充剂的出现也是一项伟大的创新。

麦耀华表示,研究工作不应只为发表论文,还要面向产业化。他呼吁要改变高校考核体系,进一步“破五唯”(唯论文、唯帽子、唯职称、唯学历、唯奖项)。同时扭转工科考核理科化,改变“重论文轻实践”的评价机制,“钙钛矿领域已经发表了太多论文。我做硅基薄膜太阳能电池研究的时候,整个领域一年才发表200篇左右的文章,只要我愿意,我可以把每篇文章都读完。但钙钛矿电池完全不同,文章太多,每天都像潮水一样涌过来,根本读不完。”
其次,钙钛矿电池制造设备必须走国产化之路。麦耀华表示,目前用于镀膜的狭缝涂布设备和蒸发设备还需要进口。尽管国内也有自己的蒸发和涂布设备,但和国外设备相比,还存在性能上的差距。如果依赖国外昂贵的设备,难以降低成本,也难以在市场中占主导地位。“很多国产涂布设备以前是为锂电池产业做配套的,现在用在钙钛矿电池领域,希望设备一买回来就能够满足要求是不现实的。所以需要企业的支持,给国内设备厂家更多机会和耐心,培养好国内供应商。如果不给国产设备机会,国产设备就没有改进的可能。”
麦耀华表示,“国产设备商并不是制造能力不行,只是没有经验、不懂工艺,不知道要做成什么样子。所以我们要告诉国产设备供应商非常明确的技术指标和解决方案。”他也表示,现在已经有很多企业在开发国产设备,他相信未来国产装备有机会做得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