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倒计时不到100天,语文该怎么学?
转眼间,2023年高考只剩下不到100天时间,首先“陌上风尘”公众号祝各位考生在所剩不多的高中生涯中脚踏实地、久久为功,为自己的高中三年生涯画上一个圆满的句号。
那么,我们直入正题:在剩下来的时间里,语文这一主心骨科目该怎么学?

有人说,语文是一门玄学,与其把时间花在语文上,不如花更多时间在数学和英语上,多做几道数学题,或者多背一些单词。但实际的情况是,语文真的未必是玄学,所谓“玄学”的背后实际上可能是别人读的东西更多,别人思考的角度更多,别人的理解能力更强。不可否认,语文是很吃积累的学科,在当下“去套路化”的形势下更是如此。它不像数学题,有时候多背一些“赫尔德不等式”“切比雪夫定理”可能就能“更巧”“更不讲武德”地解题;它也不像英语,全卷都是客观题,应用文和续写也费不着绞尽脑汁的思辨力。但是,这并不意味着认定自己积累得少、读的书少就自暴自弃,放弃语文进一步提分的自信。因为,语文这门学科更重要的在于与人生紧密结合。

但是,这并不意味着一些“名师”所说“不要把语文的分数看得太重,高中也在培养大学、工作的写作修养”。恰恰相反,高考语文的分数高低往往是决定胜败最重要的一环,它不像数学,一张卷能拉开40分,但它绝对是高手间巅峰对决的底牌,高考、分数,本就是功利的,人文学科也不可避免地被禁锢到一张双胶纸上。因此,有的人愤世嫉俗,认定高考语文的实际分数不能够定义自己多么“广阔”的思想、多么“真挚”的热爱。在过去“模板化”盛行的语文试题中,这一观点或许能够成立(譬如某些红色系作文),但是现如今“去模板化”的当下,深度性阅读、思辨性作文盛行(就算是红色系作文也需要见招拆招),我相信它大抵是不会亏待热爱文学并有真才实学的莘莘学子的。故此,在逐渐打破高中与大学语文的最后一公里上,高考语文所扮演的角色越来越重要,也越来越需要其与日常生活的结合。因此,在不到百天的时间里,大家需要对语文学习作如下调整:
①头脑风暴,用深邃的思考祛除浮浅阅读与肤浅理解的流弊。迫于时间原因,大家在学语文的过程中不一定需要以作业的形式将思考如实写下来(学有余力可以这样做),更无需机械性地不断抄写某些“答题模板”“作文素材”。诚然,“好记性不如烂笔头”,但“烂笔头”的导向并不是机械化的抄抄写写,而是经过大脑思考。很多学生抱怨,为什么我抄了这么多笔记,花了这么多时间,结果仍然不尽如人意。其实这不是笔记本身的问题,而是因为人的精力是有限的,在抄笔记的过程中大脑很可能是放空的状态,90%的学生也不会再看抄过的笔记或者错题;看着记录了满满当当的语文笔记,不过只是一种心理安慰,对自己的语文成绩到底有多少用处,实际上有待商榷。最后百天,不建议再抄更多的笔记,有的现成的东西理解掌握明白了反而更有利,比如公众号写过的大量推文;更重要的是多思考、多考虑,这层思考不仅仅指向着某一道作文题或者某一道阅读题,而是周遭万物、百态人生,你可以在走路的时候思考,可以在倒水的时候思考,既不耽误学习其他科目的时间,也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②不要太有功利心和负罪感地学语文。很多学生学语文是极其有功利心的,甚至认为今天多花了一个小时,明天就一定能提高三分五分。实际上,人文学科的提升是一个“静待花开”的过程,不要把某一次的模拟考试的既定分数当成金科玉律;很多时候越是不功利地“享受”语文,而不是“死学”语文反而对提分更为有利,分数不是死读书产出的,“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另外,不要有负罪感地学语文,不要认为学语文就是对数学、英语、三门选科时间的浪费。在这个节骨眼上,自学更重要,你可以在语文课上做数学,但是更需要不间断地有语文的文本输入和做题的手感,当然更重要的在思考。
③不建议过于纠结于试题的题干和答案本身,不要迷信权威。一方面,模拟卷的命题和答案有鲜明的出卷老师的主观感受,并不一定贴合高考,一些试题有胡乱命题、应付差事之嫌(最近看到最过分的就是浙南名校的卷子),还有一些卷子的难度过高或过低。另一方面,模拟卷的命制一定有别于高考真题,题干考查的方向并不一定准确。这就要求考生读的文本不在多,而在精;不在理解题目,而在理解文本。对于这一点,首先要有敏锐的问题意识,什么样的文章会出什么样的题,三年新高考透露出了哪些方向,要有选择地撷取文本;其次要尽可能地精读、细读、钻研文本字词,比如文言文部分就可以逐字分析,对字句的语法结构、基本释义、词类活用等有明确清晰的认识,提高翻译能力且不要局限于某些选项性的断句题;最后,有时间的话可以自主命题,同学间互传或与老师交流。

④培养学术意识。所谓培养学术意识并不是要求学生对每一篇中文论文文献都有深刻的见地,而是在学术的外围,尽可能地靠近一些主潮性或现象级的学术热点。一方面,高考出题者大多是中文学界教授专家,他们大多是学术领域的泰斗,读一读学术文章有利于站在更高的维度领略更深邃的思想,顺便从其中取点经;另一方面,学术论文是高度的思想浓缩,体现了一种概括性,在目前这一阶段,学生没有太多时间再去读全本专著,学术论文是很好的媒介。对于阅读学术论文,有以下几点建议:A. 不要只学高级词汇,单纯“套词”到作文中,更要学习他们思考和严密的逻辑体系。B. 可以对论文勾勾画画,做点批注,不需要背诵甚至默写语句。C. 不要选择“水刊”,认准CSSCI和北大核心。
⑤摆脱“学生思维”,站在命题人和阅卷老师的高度想问题。很多学生在做语文卷子的时候,就是云里雾里、毫无头绪,“脚踩西瓜皮,采到哪里是哪里”,甚至只顾着混分,不知道思考。做题要有“满分意识”,而不是“混分意识”,有时候越想“混分”,往往越得不到分。比如某一道阅读题讲“请从叙述模式的角度谈谈这一点”,有的学生不管三七二十一,直接把叙事特征的所有内容堆砌上去,连自己都不信服是标答的答案,却可以如此从容的拼凑上去,浪费了时间,得不到分数,可谓是“赔了夫人又折兵”。作文也是一样的道理,当前老师更喜欢的不再是什么华丽辞藻的堆砌,而是清晰又复杂的思辨和广阔又深刻的立意。诚然,作为学生,很难摆脱“学生思维”,但站在老师的角度考虑问题更应当是一种追求,这种能力有时也会为你规避一些譬如选择题“掉入陷阱”的风险。
⑥重视基础,回归课本。基础譬如文言实词300个和文言虚词18个、课本重要篇目、默写题、《红楼梦》和《乡土中国》等。在最近的模拟卷中,我们发现有回归课本的趋势,这就要求同学们夯实基础。基础扎实,才可高屋建瓴。
综上所述,上文论述了很多倒计时99天各位学生应当有选择性、倾向性的复习建议,当然每个学生的能力和层次不同,上文不能够以偏概全,各位仍应从自身情况出发,找到最佳方案。同时,上述讲到的内容其实很多,但是时间不多了,希望各位同学抓紧时间,迎接曙光,唯有时间不可阻挡。
欢迎关注公众号:陌上风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