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02年,朱棣直取皇位,突然1小官跳出:先拜祖宗,还是先进宫
1402年,朱棣攻下南京城,他策马扬鞭直奔皇宫而来,突然,一小官拦在他的马前:“殿下是先拜太祖陵,还是直接进宫继位?您可要三思啊!”
这个小官,虽然此时籍籍无名。后来,却凭“御街拦马”事件,被朱棣看重。从此,官运亨通。
他就是,历经四朝不倒的“三杨”之一杨荣。
此人,不仅有治世之才,而且胆气过人。
此时,他只是翰林院的一个小小编修。面对杀伐果决,不怒自威的朱棣,却敢挺身而出。
朱棣正色道:“自然先去拜太祖陵!”说完深深看了杨荣一眼,驱马赶去太祖陵。
(《明史》“成祖初入京,荣迎谒马首曰:‘殿下先谒陵乎,先即位乎?’成祖遽趣驾谒陵。”)。
原来,朱元璋曾有令,凡大明继位者,必先拜明孝陵。
朱棣想名正言顺做皇帝,必得给老爹上炷香,得到老爹的认可,才算是正统。
杨荣虽然阻止他登基,朱棣却对他心存感激。
朱棣即位后,杨荣立刻被重用,他被调入内阁,那可是皇帝的智囊团。
在这个平台上,杨荣更是如鱼得水,他善“谋断”的潜在本领,也凸显出来。
一天晚上,朱棣收到一份紧急军情。
原来,蒙古兵攻打宁夏,守城将领,发出急救信号。
远水解不了近渴,朱棣的心一下子,提到嗓子眼儿,急忙找杨荣询问意见。
结果,杨荣一副老神在在的模样:“不急不急。”
朱棣心里喷火:“这都火烧眉毛了,还不急?!”他按下心中的小火苗,让杨荣细细讲来。
杨荣也不敢托大,他摘下边防图,条理清晰地,一一为朱棣解惑。
并断言:“宁夏一战,速战速决,我方必胜!”
果然,没过多久,得胜的奏报,就被递了上来。
朱棣开怀大笑,想不到这小子,竟然料事如神。虽是文官,却对军事,有善断之能。
此后,朱棣5次北伐,都将杨荣带在身边。
杨荣俨然成了,朱棣的贴身秘书,一切印信、诏书,都由他保管。
1424年,朱棣在第5次北伐途中,突然病逝。
这一下,可愁坏了杨荣。朱棣去世前,召见大将张辅,曾对他说:“皇位我属意太子。”
然而,张辅是2皇子朱高煦的死党。为防万一,杨荣决定秘不发丧。
他命人收集军中锡器,熔化后制成锡棺。然后,将朱棣放入其中,藏于车车之上。
(“锡”透气,且不易腐化)
又派内侍藏于车内,1日3餐照常供应,杨荣则快马加鞭,将朱棣的遗命,送到太子手上。
也正因为,朱棣身边有这样一个谋士,才确保了皇位安稳的,过渡给了太子。
从而,才有了后续的“仁宣之治”。
杨荣可以说是一个全才,他善于审时度势,而且有胆有识。面对高高在上的霸主,他能巧妙的将自己营销出去。
虽然是文臣,却通晓军中事务。被同为“三杨”的杨士奇,高度评价:“荣晓畅边务,臣等不及。”
在朱棣驾崩时,如果不是杨荣处事不惊,果断做出决策,天下很可能,又会迎来一场大乱。
有才华的人,也需要被人看到,杨荣另类的“毛遂自荐”,也惊艳了古今。
好在,朱棣慧眼识珠,才有了后来的,君臣两相宜。
素材来源:《明史·杨荣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