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伊芬底特星生态系统系列]飞天古鳄——颈槽短尾混元龙

2023-01-29 22:56 作者:梦轩散客  | 我要投稿



原型:双型齿翼龙,中华大眼翼龙,虎斑颈槽蛇,锥吻古鳄

颈槽短尾混元龙

成年个体平均全长0.8米,极限全长1米,体长0.5米,臀高0.3米,

翼展2.2米

体重1.1公斤

分类:泛动物界,异脊索动物超门,曲脊索门,泛脊椎动物类,鳍肢高纲,四足形态类,管肺超纲,奔蜥型纲,嚼齿形态类,双足形态类,虚骨龙小纲,拟神龙超目,异形羽形态类,混元龙超科,奇翼混元龙科,短尾混元龙属,颈槽短尾混元龙。

同属近亲:半米级别的普通短尾混元龙,海岛短尾混元龙,赤斑华丽混元龙,食果短尾混元龙,大食果短尾混元龙;

                半米以下的蓝喉短尾混元龙,柳趾短尾混元龙,短吻短尾混元龙,鳞翼短尾混元龙,眼斑短尾混元龙,残尾短尾混元龙,柳趾短尾混元龙,罗斯特长翼混元龙,天蓝短尾混元龙,夜翼短尾混元龙,拟夜翼短尾混元龙;

蛙嘴翼龙复原图(图片来源于网络)
黑暗森林里的小溪,夜翼短尾混元龙在空中飞舞,昆坎长涉龙在远处捕鱼,值得一提的是,曾经有掠水飞行的夜翼短尾混元龙被饰纹支口鲟跳起来捕食的记录(图片自绘后由大佬春日青帮忙修改)

作为奇翼混元龙科中现存最古老的成员,短尾混元龙属基本全员矬子,最大的颈槽短尾混元龙也不到一米,差不多就是一个鹦鹉的大小。为了在这各类妖魔横行的黑暗森林中生存,这些矬子不得不选择了一个比较激进的策略——特化空中飞行,放弃大部分陆地行动能力,于是,一个偏科的家族诞生了,以其中最大的颈槽短尾混元龙为例,其陆地时速9公里每小时,空中平飞极速235公里每小时,俯冲423公里每小时。在这陆地速度比同科其它动物直接砍掉一个数量级的同时,它也顺利成为了空中最灵活的单脊索动物之一。而这样的特化也影响了它们的食性等一系列生活习性。

奇翼混元龙科在黑暗森林有分布的各属的模式种对比图,可以看到颈槽短尾混元龙相对较小并且腿很短。
即使颈槽短尾混元龙,其体型依然非常小
颈槽短尾混元龙侧视图,有点像个神话中的兽头鹰,翼上眼斑瞩目

短尾混元龙属大多数成员处于昼伏夜出的生活模式,堂堂六色视觉结果就被这群败家玩意拿去练习夜间避障了。不仅如此,也许是因为害怕被一锅端,短尾混元龙属的各种成员基本都以小群行动,经常能够看到单只活动的个体在林间游荡。那么这么菜还不报团的动物吃什么呢?答案是或多或少都有一定比例的食物是各种水果和坚果,换言之就是个吃素的,另外的食物基本就是各类无脊索动物和双脊索动物。只有颈槽短尾混元龙作为家族里最大的成员,勉强算是争点气,不仅日间行动比例较多,而且纯肉食,会吃一些小型单脊索动物。听到这里是不是有点熟悉,这不就是个飞天大壁虎吗?再加上一家三兄弟中最古老的菜鸟,锥吻古鳄怕不是已经开始背后礼貌了。

颈槽短尾混元龙的头骨,可以看出其结实的结构,修长且带槽的颈角,脑侧的凹陷,门齿形的长喙和巨大的眼眶。
颈槽短尾混元龙的头部特写,羽毛的包裹下,带着大大眼睛的短尾混元龙长相还是很可爱的。

这样的菜鸡习性自然造成了与之适配的身体构造,从比例极其巨大的眼睛和高度愈合的尾综骨,再到超过身体一倍以上的翅膀这些都让它们能够快速地在黑暗的森林深处穿行,高效的呼吸系统和附着于龙骨突上的强健肌肉为它们提供了强大的推力。为了适应普遍壳硬肉软的食物,颈槽短尾混元龙的头骨变得相对短而高耸,有着不俗的咬合力,它们的喙突也有了一定的改变,两侧的喙突退化而中线的上下喙突均保持较为修长的状态,方便啄开硬壳击杀猎物。同时它们拥有两组牙齿,外边与其它同科成员类似但更圆钝,内部牙为前排尖牙内移形成,可以像蟒蛇牙一样依托肌肉伸缩,而且异常尖细,穿透力极强但因为无法发挥咬合力优势所以在开壳时一般收起,基本用于捕食小型单脊索动物。

颈槽短尾混元龙的毒腺分布,蓝色为喙部毒腺,绿色为颈部毒腺,虽然颈部毒腺体积较小,但是浓度更高,毒素也非常可怕,杀伤力不容小觑。

由于亲缘关系相较于长臂混元龙更接近于鳍鹫龙,短尾混元龙也有毒腺,而日行性较强的颈槽短尾混元龙更是把物理不行魔法来凑发挥到了极致,它们不仅具有两组毒腺,而且都是剧毒。其中第一组依托喙部排毒的捕食用毒腺,由大量的神经毒和少量细胞毒素,激肽化合物等有机物组成。其中20mg的毒液干重分配为神经毒素组分是3.5mg地纹芋螺类似的类α-芋螺毒素和类ω-芋螺毒素,5mg的类箭毒蛙碱,6mg内陆太攀蛇类似的类Paradoxin突触前神经毒素和3mg东部拟眼镜蛇相近的类Pseudonaja textilis SA突触后神经毒,1.5mg的透明质酸酶,PLA2和蛋白水解酶等混合肌肉毒和1mg的其它组分。而相较起来完全用于防御的颅侧毒腺,也就是传说中的脑子有坑,两个毒腺的毒液加起来的容量自然更小。为了让毒液尽快起作用阻止对方,这两个毒腺与带槽的后部尖角相连,可以深深插入对方软组织再注毒。为了进一步提高毒液效率,其不仅全部是神经毒而且分子量较小。14mg的毒液干重为6mg类雪卡毒素,2mg的类α-芋螺毒素和类ω-芋螺毒素,2mg的类Pseudonaja textilis SA突触后神经毒,3mg的甲氟膦酸异丙酯和1mg的其它物质组成。其中,占很大比例的类雪卡毒素和类甲氟膦酸异丙酯并不是它本身合成的,而是从植食性节肢动物中富集而来,这种机制甚至影响到了它们的饮食习性,让几种中型植食性节肢动物长久处于它们的菜谱中,甚至会出现颈槽短尾混元龙群追着长翅蜉蛉群迁徙的情况。

长翅蜉蛉的成虫,这种相对原始的现存叶翅纲具有较为明显的两性差异,左边为雌性,右边为雄性,主要以捕获足和尾须的长度判断,它们体长30cm左右平常生活在汤附近,成群结队地以附近植物为食,体内因此富集大量盐分和毒素,这些成分让它们形同活体毒药,以此保全自身,但也因此成为了颈槽短尾混元龙追逐的目标。

它们生活在黑暗森林沃鲁目中高大树木的树冠层及由低矮植被和柱状地衣组成的灌木密林里。高超的飞行技巧可以帮助它们寻找并抓住猎物,门齿状的毒喙可以帮助它们开壳并击杀猎物,体重300克以下的单脊索动物,双脊索动物和无脊索动物都是它潜在的猎物。由于猎物较小它们基本单独捕食或者以小群冲散猎物进而捕食,它们会筑巢育幼但也是以小群为单位,从未有记录到包括幼体达到15只以上的颈槽短尾混元龙群体。

往期回顾

星球简介篇

黑暗森林篇


[伊芬底特星生态系统系列]飞天古鳄——颈槽短尾混元龙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